
![]()
編者按:在平臺近期進行的課程中,我們收集了學員問題,并邀請有彌聯合心理咨詢師進行解答。我們把有些代表性的問答做了提煉歸納和匿名處理分享出來,希望對大家都有所幫助。
![]()
Q:我發現自己一遇到任務多、時間緊的工作,就會完全停不下來地過度投入,甚至壓縮喝水、上廁所的時間,只想拼命盡快做完并達到滿意。這個過程本身其實挺難受,我也不算很喜歡那工作,但就是控制不住。忙完會極度疲憊,如果持續十天半個月,身體就扛不住了,消化、睡眠變差,還容易感冒或長皰疹,出現明顯的軀體化癥狀。我知道這可能和“做好工作才能證明自己有價值”有關,但更困惑的是:為什么明明不情愿做的事(就像小時候媽媽連哄帶騙讓我做的事),一旦開始做,我就會自動變得特別努力、非要做好?我這種近乎自虐、明知痛苦卻停不下來直到傷害身體的工作方式,到底算不算心理上的受虐表現?
A:從你描述的情況來看,目前掌握的信息有限,無法簡單判定為受虐的體現,這種狀態更可能與深層心理動力相關。當你高度投入工作,甚至壓縮喝水、上廁所的時間時,似乎處于持續的應激狀態中。身體長期緊繃會引發焦慮累積,進而導致消化紊亂、睡眠障礙、免疫力下降等軀體化反應,這是身心發出的預警信號。
你提到不喜歡工作卻仍過度投入,與童年經歷形成了有趣的關聯。小時候在母親 “連哄帶騙” 下做事會努力做好,如今面對任務時也會進入 “要做好” 的模式。這背后可能是對自我價值感的追求,通過完成任務獲得認可,以此來確認 “我是有能力、有價值的”。類似重復的經歷讓你在無意識中認同了外界的期待,將他人的要求內化為對自我的要求。
但是在過度尋求外界認可的過程中,你忽視了自身的真實需求:身體的疲憊、情緒的低落、對工作的真實感受都被 “必須做好” 的念頭忽略或掩蓋。不可否認的是,你這種狀態也蘊含著積極力量 ,你擁有高效、專注、行動力強的特質,能快速應對緊急任務,這是很多人欠缺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在 “做好事情” 與 “關照自己” 之間找到平衡,讓動力促進自我,而不是消耗自我。
![]()
![]()
Q:我意識到自己深深認同了母親投射的觀念:養育孩子會毀掉個人發展,孩子是可怕又可恨的“掠奪者”。我清楚看到這種祖傳怨念在一代代傳遞,甚至下一代也感受到了家庭對養育的負面態度,表示自己將來不想生孩子。但僅僅看到這一點,我仍然難以擺脫它的控制。只要一感受到照顧家庭的辛苦,這個恨孩子的觀念就會立刻跳出來,為我的委屈和迫害感代言,進一步加劇這些痛苦和怨恨。請問,針對這種會不斷強化迫害感和恨意的祖傳觀念,我該如何應對并打破它對我的控制?
A:你所面臨的代際傳遞困境,恰恰是理解自身情緒的機會。母親對你的投射,你對孩子的排斥,都深藏著對 “曾經是孩子的自己” 的否定。
童年時,你感受到母親因養育壓力而流露的疲憊與怨恨,那些未被言說的失望、委屈,悄悄的轉化為對“孩子”這個身份的復雜情緒,甚至包含著對母親未能給予足夠照顧的隱秘憤怒。
溫尼科特曾明確指出,母親對孩子天然的有一些 “恨” ,孩子的哭鬧、依賴、對母親時間與精力的占據,本身就會引起母親的疲憊與不滿。這種 “恨” 的感受,并不是母親或你的錯。承認并接納這份 “恨”,反而容易放下道德的枷鎖。
打破循環的關鍵,在于雙方都能看見:既允許自己對孩子有疲憊與不滿,不因 “不夠愛” 而自責;也試著回望童年的自己,理解那份對母親的期待與失落。
當你能坦誠面對這些真實情緒,不再用 “應該愛” 壓抑 “有時恨”,女兒也會在你的真實中,逐漸擺脫 “養孩子是負擔” 的暗示,慢慢建立屬于她的更自由的親子體驗:“媽媽會累、會煩,但這很正常;媽媽的情緒是媽媽的事,和我沒關系;我們可以一起面對這些,而且媽媽仍然愛我。”
![]()
![]()
Q:我和伴侶長期處于一種疏離的狀態:我們基本上是各自玩各自的,日常很少交流,除非有事要說。尤其是我伴侶,溝通時只談事,不談情,非常理智。當ta心情不好時,就完全沉默,問也不回應,顯得很冷漠。這種冰冷的氛圍讓我感覺特別難受、受傷和壓抑,甚至想逃離。這種模式已經持續了很多年,請問該如何打破這種僵局?
A:你和伴侶長時間“只談事、不談情” 的模式,就像你們各自躲在自己的安全區里,用沉默或疏離避免受傷,卻也慢慢隔絕了情感流動的可能。你注意到他心情不好時的沉默,想靠近、想關心,得到的卻是一堵墻般的反應,我能感受到這種關切落空帶來的失望與受傷。你渴望的不僅是對話,更是情感上的被看見,就像你也在努力看見他的情緒一樣。而你們 “各自玩各自的”,或許正是多年來反復失望后形成的具有自我保護作用的關系模式:既然靠近會受傷,不如保持距離,至少不會再被刺痛。
要改變這種持續了多年的關系模式,并不容易。或許可以試著從極小的地方開始:比如他沉默時,不必急著打破,而是輕輕說一句 “你現在不想說話也沒關系,等你想說的時候,我愿意在這里聽”,先給彼此不溝通的自由,反而可能放下一些防備。
當然,多年的問題單靠自己摸索容易反復。如果條件允許,心理咨詢或伴侶咨詢可能是更有效的方式:在安全的空間里,咨詢師能幫你們看見模式背后未被言說的期待,慢慢找到屬于你們的、既能保護自己又能靠近彼此的新方式。改變需要時間,但你愿意為打破習慣而思考,這已經是很重要的開始了。
![]()
當原生家庭的烙印、親密關系的迷局或養育路上的挑戰,在心頭反復盤旋,揮之不去,你并不孤單,也無需一直負重前行。給自己一個機會,將那些纏繞心緒的煩惱,安放在一個安全、被理解的空間。
選擇與一位專業的咨詢師對話,不是軟弱,而是你內在智慧與勇氣的彰顯——你愿意去看見、去理解、去療愈自己。
每一個走進咨詢室的靈魂,都閃耀著對生命深度覺察的光芒。
點擊下方圖片,預約屬于你的咨詢時間,讓理解的光照進來,開啟內在探索的新篇章。
![]()
BREAK AWAY
01
02
0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