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軍登上《財富》雜志最具影響力商界人士榜單,影響力或已經追上喬布斯馬斯克。
近日,美國《財富》雜志公布了2025年全球100位最具影響力商界人士榜單,中國有8位企業家入選。其中,小米創始人雷軍今年排名第16,去年位列第57,國內企業家中排名僅次于第5位的王傳福和第7位的任正非。
《財富》雜志特別評價了雷軍:全球第三大手機制造商小米的創始人雷軍長期以來將史蒂夫·喬布斯視為榜樣。但雷軍如今已實現蘋果未達成的成就:生產電動汽車。雷軍稱,自2024年上市以來,小米首款車型SU7已經售出超過24萬輛。小米的最新車型YU7 SUV在上市僅三分鐘內就收到了20萬輛預訂。以智能手機聞名的小米,如今希望今年能夠售出35萬輛汽車。
需要強調的是,小米在2024年全年股價漲幅高達121%,進入2025年至今(截至8月19日收盤)股價漲幅同樣高達51%,1.4萬億港元的總市值在眾多車企中位居前列,小米創始人雷軍也因小米近年的股價暴漲個人財富激增,一度問鼎中國首富。
雷軍全球影響力能否超越喬布斯馬斯克?
上榜《財富》商界領袖
中國企業家成為《財富》2025年全球最具影響力的100位商界領袖榜單的贏家,共計有11位中國企業家上榜。
不久前造訪中國并拜訪雷軍的英偉達首席執行官及聯合創始人黃仁勛位居榜首,超越去年榜首的馬斯克,成為個人最大贏家。榜單前10名中,除了榜首的黃仁勛、微軟納德拉、Meta扎克伯格、特斯拉馬斯克分列前四,比亞迪王傳福、谷歌皮查伊、華為任正非、OpenAI奧爾特曼、摩根大通戴蒙、通用汽車芭拉分列五至十位。其中王傳福和任正非排名相比去年分別提升了14位和7位,也創下了中國企業家在該榜單的最佳成績。
雷軍的排名位居第16位,為中國上榜企業家中第三。《財富》雜志官方介紹道,全球第三大手機制造商小米的創始人雷軍長期以來將史蒂夫·喬布斯視為榜樣。但雷軍如今已實現蘋果未達成的成就生產電動汽車。
除了王傳福。任正非和雷軍外,蔡崇信位列第21位、馬化騰排名第25位、曾毓群排名第30位、張一鳴排名第43位、陳翊庭(港交所行政總裁)、梁文鋒排名第72位。
截至8月19日晚,雷軍抖音粉絲4535萬,微博粉絲2687萬,全網粉絲總量超過7000萬,成為國內粉絲量最多的企業家,雷軍的一舉一動甚至小米的最新動態在網上極受網友關注。
作為新車上市僅2年的新能源汽車后入局者,小米汽車已經成為國內最有影響力的品牌之一,自2024年上市以來,小米首款車型SU7已經售出超過25萬輛。小米的最新車型YU7 SUV在上市僅三分鐘內就收到了20萬輛預訂。今年有望售出35萬輛汽車。
雷軍造車“豪賭”成功
2021年雷軍開始將重心轉向造車,這也被視為小米轉型的重要開始。
蘋果從最初涉足造車領域?戰略定位就模糊不清?,最初試圖跳過漸進式自動駕駛階段,直接研發L5級全自動駕駛汽車,但技術難度過高導致目標多次搖擺,從“完全自動駕駛”縮水至“增強版輔助駕駛”,嚴重拖延了項目進度并引發內部爭議。因蘋果2014年才進入電動車領域,核心專利已被特斯拉、比亞迪等頭部企業占據,需支付高額專利費或投入巨資另辟蹊徑,且缺乏交叉授權能力,顯著增加了研發難度和成本。
據美媒報道,蘋果公司曾對造車做出評估,認為項目至少燒掉100億美元,蘋果在手機領域的供應鏈無法使用到汽車領域,供應鏈和成本劣勢,讓蘋果認為性價比上無法與特斯拉、比亞迪等競爭對手競爭,巨額投入將吞噬利潤甚至導致虧損,最終在十年間多次更換負責人且戰略搖擺不定的情況下,蘋果宣布放棄造車,進軍AI領域。
相比蘋果在造車上畏手畏腳,雷軍從2021年下定決心造車后就一往無前,小米高層的穩定也讓雷軍有足夠的底氣。2021-2025年已累計投入?1050億元?,主要用于核心技術研發,如芯片、快充、車機系統等,雷軍曾表示2025年單年研發投入將達300億元。2025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汽車業務研發投入占比顯著提升,推動集團營收同比增長474%至1113億元。
此前小米并不以高研發占比(研發費用占總營收的比例)著稱。財報顯示2019年至2021年,小米研發占比分別為3.6%、3.7%和4%,但從雷軍宣布造車以來小米的研發費用逐年走高,2022年至2024年,小米研發費用分別為160.3億元、191億元和240.5億元,同比增幅為19.2%和25.9%,研發占比分別為5.7%、7%和6.6%。
![]()
雷軍在其微博賬號上置頂了關于小米3nm芯片的發文,文章稱小米芯片已經走過11年歷程,近4年就投入135億元研發費用,研發團隊超過2500人。在玄戒O1發布,雷軍高調宣稱“啃下全球芯片設計最硬的3nm工藝”,央媒的力挺也為雷軍增加了底氣。
![]()
小米能在短短四年投入上千億元用于研發,反映出雷軍造車的決心,而這筆研發費用甚至超過蘋果最初預算的100億美元,只是從小米汽車取得的成功來看,20分鐘的YU7預定量就超過了特斯拉Model Y 7個月的銷量,雷軍的“豪賭”成功了,這也為雷軍全球影響力比肩喬布斯、馬斯克做了鋪墊。
為何企業總愛蹭小米?
近日,“一汽豐田高管給雷軍和小米汽車挑錯”上了微博熱搜。這對幾乎每天都能上熱搜的小米來說并不算新鮮。畢竟去年上半年小米就以351次熱搜遙遙領先89次的特斯拉。今年上半年關于小米的累計瀏覽量近10億次,在整個汽車圈斷層領先。一汽豐田的高管關于小米的熱搜也被不少人質疑為蹭小米的熱度。
一汽豐田銷售公司企劃部部長趙東發文稱:“汽車理論中并沒有輪軸比、輪高比這樣的概念,因為是我尊重和敬佩的@雷軍總說的,我這種科班出身的竟然也沒敢反駁。”這原本是恭維的客套話,但他話鋒一轉表示,“最近找研發的同學進一步核實才敢確認,這些概念其實都是小米發明的,也算是@小米汽車對傳統汽車理論的貢獻吧。”
![]()
在強調“小米發明輪軸比”概念之后,趙東又開始發掘小米的其他“紕漏”。在發文中披露小米YU7描述的“3倍輪軸比”是算錯數了,實際是4倍輪軸比。說了一堆,然后強調了一汽豐田bZ5的輪軸比也是4。與此同時趙東還表示,在小米宣稱最優輪軸比是3倍后,很多企業也紛紛效仿,他還做出了“友情提示”,打小抄注意別把錯誤答案也抄上。趙東發文處處在挑小米問題,自己的文章也出現疑似錯字,“最秒的是”,聯系上下文,或應該是“最妙的是”。
一汽豐田高管趙東諷刺小米造新詞,或和自身業績承壓有一定關系。
按說一汽豐田是少數活得比較滋潤的車企,公開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一汽豐田售出377821臺新車,同比增速達16%;其中,電動化車型銷量185157臺,占比49%;TNGA-K平臺以上高端車型銷量226556臺,占比60%。但和小米汽車今年上半年銷量猛增400%相比,一汽豐田16%的增幅明顯處于弱勢。盡管小米目前總銷量和一汽豐田還有不小差距,一汽豐田也嗅到了危機。
公開資料顯示,小米并非“輪軸比”這一概念的發明者,在小米YU7上市之前,問界M5便在設計的部分以“3倍輪軸比拉伸車身線條”強調這一設計法則,包括小鵬汽車、比亞迪、長安等等車企也都沿用過這樣的說法。這個說法也不是在車企新車發布上首次出現,趙東只質疑雷軍,或看重的是雷軍本身的巨大影響力。
![]()
一位意大利設計師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輪軸比確實不是專業的設計名詞,但在汽車工業設計領域,一直都有類似的說法或概念運用,即以車輪直徑為基準,衡量車輛不同部位長度與輪子直徑的比例關系,比如最能奠定視覺初印象的前懸長度、車身長度、后懸長度以及車頂高度。他認為輪軸比沒有硬性要求,很多設計師覺得這樣設計好看,也往往被視作對車身美感的判斷依據之一。
從目前來看,從BBA代表的海外品牌,到中國汽車品牌,輪軸比這種測算方式早已約定俗成。對于這樣一個沒有明確定義卻又被廣泛認可的概念,本身存在足夠的辯論空間,質疑者對,被質疑者也可能沒有錯。
汽車媒體人張智勇表示雷軍和小米都擁有巨大的全球影響力,企業們或企業家們愛拿小米和雷軍舉例、比較,更像一種營銷手段。“搞技術工程的去評價PPT上的內容,這本身就不太公平,此前雷軍在發布會上還使用過“一元硬幣的厚度”以及“防曬玻璃”等新詞,如果按他這個邏輯,都是雷軍發明的新概念了。”
盡管小米造車一路坎坷,但小米汽車等創新業務上半年營收398.43億元,同比增長625.58%,經營虧損由2024年全年虧損62億元大幅收窄至8億元,Q2毛利率提升至26.4%。雷軍也把小米全年30萬輛的銷售目標上調至35萬輛。
雷軍能上榜全球商業領袖比肩喬布斯和馬斯克,不是沒有由來的。
該文為BT財經原創文章,未經許可不得擅自使用、復制、傳播或改編該文章,如構成侵權行為將追究法律責任。
作 者 |夢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