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 日晚間,小米發布了 2025 年第二季度的財報。實際業績整體表現很好,但由于小米的股價漲了好幾倍之后已經處于高位,所以除了展示財報里矚目的數據之外,知危編輯部傾向于多聊一些潛在的注意事項。
公司整體方面,小米本季度收入達到 1160 億元,同比增長 30.5%;經調整利潤( 加回股權激勵、對外收購帶來的無形資產攤銷,扣掉投資收益,以及相應所得稅調整等 )108 億,同比增長 75%。公司整體毛利率達到 22.5%,經調整利潤率 9.3% 。
拆分開來看,小米的收入增長主要是靠數碼家電產品、互聯網服務收入和汽車收入增長三大塊帶動。
先說汽車業務。本季度小米汽車收入為 206 億元( 加上 6 億元其他相關業務收入,汽車及創新業務分部收入合計為 213 億元)。
第二季度,小米交付了 81302 輛新車,汽車均價為 25.3 萬元,單價有所上漲,對比去年二季度,小米交付了 27307 輛新車,均價 22.9 萬元。
因為銷量增長帶來的成本分攤,本季度小米汽車業務的毛利率從 15.4% 提高到 26.4%。
利潤方面,汽車業務本季度經營虧損縮小為 3 億元。隨著 YU7 上市以及工廠產能爬坡,汽車業務跟隨銷量的增長實現盈利不成問題。畢竟,15% 左右毛利率的零跑汽車近日已經實現半年度盈利了。
但是,造車是個很卷的賽道,你有的配置,同行改款之后很快就能學習甚至超越。再加上鋰電池的價格有企穩回升的趨勢,小米 26.4% 的毛利率是否長期保持,是要打個問號的,雖然管理層明確提出不打價格戰,但有的時候競爭對手會逼你入局。
2021 年前后,特斯拉也曾達到過 25% 以上的毛利率,但很快就被同行卷到 20% 以下——造車是個以規模取勝的行業,所以車企只要不虧,通過降價、降毛利擴大銷量就是相對明智的選擇。
歸根到底,“ 你的利潤就是我的機會 ”,吃掉別人的份額才能牢牢留在牌桌。
![]()
其他業務方面,本季度小米手機的收入為 455 億元,同比下滑 2.1%,和以往一樣,基本處于波動狀態。
蘋果、三星、華為、OPPO、vivo 作為競爭對手都很強,你追我趕,小米手機偶爾會有幾個季度增長,隨后幾個季度可能又會下滑,這種下滑不必特別在意。
電話會中,小米管理層提到,“ 在中國市場,小米的目標非常的明確,就是每年堅定不移地增長一個百分點的市場占有率。在海外市場,我們的目標非常的明確,在全球銷量進入到 2 億俱樂部,全面縮小和蘋果、三星的差距,形成真正的三足鼎立。”
不過,這話換 OPPO、vivo 也可以說,尤其在市占率上,競爭依舊激烈。
具體來說,小米手機本季度出貨量為 4240 萬臺,同比增長 0.6%,其中國內市場的出貨量同比增長 3.6%,海外市場的出貨量則有所下滑。
但小米手機的均價同比下滑了 2.7%,從2024年第二季度的每部 1103.5 元下降到 2025 年第二季度的 1073.2 元。所以,對于小米一直在強調的高端化戰略取得的成效,辯證看待就行。
![]()
同時,手機業務的毛利率從去年同期的 12.1% 下降到本季度的 11.5%。
![]()
從這個毛利率來看,可以說小米的手機業務就是給其他以手機為載體的相關業務引流的。
截至 2025 年 6 月,小米的全球月活躍用戶數達到 7.3 億,同比增長 8.2%,再創歷史新高。其中,國內月活躍用戶數達到 1.85 億,同比增長 12.4%。
本季度,小米的互聯網服務收入達到 91 億元,同比增長 10.1%,這項業務的毛利率高達75.4%。其中廣告業務收入為 68 億元,同比增長 14.6% 。游戲業務收入為 11 億元,同比增長 5.1% 。
未來,廣告收入依然能維持較高速增長,但游戲業務的增速不是很樂觀——騰訊、網易、米哈游等游戲公司有逐漸關閉渠道服、引導玩家至官網下載的趨勢,今年1月原神就宣布正式關閉小米渠道服務器,這會降低下游手機廠商的游戲分成。
IoT 與生活消費產品業務,收入創歷史新高,為 387 億元,同比增長 44.7%,毛利率 22.5%,同比提升 2.8 個百分點。
其中,平板產品全球出貨量同比增長 42.3%;可穿戴產品( 手表手環 )收入同比增加70.9%;智能大家電的收入創歷史新高,同比增長達 66.2%。小米的空調產品出貨量超 540 萬臺,創歷史新高,同比增速超過 60%;冰箱產品出貨量超 79 萬臺,同比增速超過 25%;洗衣機產品出貨量超 60 萬臺,同比增速超過45%。
小米的優勢是價格實惠、設備智能操控,以及外觀更具設計感。財報中提到,截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小米 AIoT 平臺已連接的 IoT 設備數( 不包括手機、平板及筆記本電腦 )增長至9.9 億,同比增長 20.3%;擁有五件及以上連接至其 AIoT 平臺的設備用戶數達到 2000 萬,同比增長 26.8%。2025 年 6 月,米家 APP 的月活躍用戶數同比增長 16.8% 至 1.13 億,小愛同學的月活躍用戶數同比增長 16.4% 至 1.53 億。
但是,創歷史新高的空調業務體量已經不小,上漲瓶頸開始出現。據奧維云網數據,7 月份中國空調市場線上+線下全渠道市場排名中,小米的市場份額達到 10%,排名第四。
![]()
上周,小米總裁盧偉冰還與格力市場總監朱磊就 7 月份中國空調線上市場份額小米是否超過格力排名第二隔空對嗆( 爭議在于數據口徑 )。
可以說,低垂的果實接近摘取完畢。接下來,小米在空調這個賽道要打硬仗了。
傳統空調巨頭在供應鏈管理方面,有幾十年的積累,掌握了壓縮機、空調芯片等核心零部件技術。格力甚至會集中采購大宗原材料( 如鋼板、塑膠原料、銅材等 )轉售給上游供應商,再由供應商加工成零部件賣給格力,通過大規模采購壓低成本。
而小米此前的空調產品由外部代工,第一座空調智能工廠要到今年 11 月投產。
小米空調今年在中國零售市場達到行業前三、2030 年中國市場數一數二的目標能否實現是未知數。
當然,整體來看,小米無論是汽車業務還是數碼家電業務,在海外市場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如果出海方面的成果能再加一把勁,潛在的業務瓶頸問題也就不是問題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