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朋友講了一個越南男生故事。
他來自越南河內附近的農村,沒讀大學,就出國打工了。
從18歲開始,他一直都是一邊打工一邊玩耍,閑暇時和朋友一起出去喝酒,逛街,旅游,到現在沒攢下什么錢,文化水平也不高。但是,他說他交了很多朋友,更重要一點,他對自己的人生并不后悔。
雖然他有一點學歷方面的自卑感,但是他在講述自己的經歷時,給你的感覺是他很開心,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和朋友分享,而且也有來自其他國家的異性很喜歡他。
總的來說,他給人的感覺是活得很開心。
如果按照傳統中國人的看法,這樣的人簡直就是在荒廢和虛度光陰。
他既沒有獲得學歷這樣的知識資本,也沒有積累任何的經濟財富,更缺乏長遠的眼光,而是在很大程度上追求自己的享樂。
如果說在歐美國家這樣的年輕人非常多,很多人會認為這是因為他們有高福利為基礎,但是越南顯然不是一個福利國家。
中文互聯網流行這樣一種說法:在西方發達國家,只有底層和懶漢才追求快樂,真正的精英其實比“我們”還努力奮斗。
![]()
然后有人以此為前提進行推論,所謂的快樂教育、素質教育是西方國家用來麻痹我們、給我們洗腦的宣傳工具,目的是讓我們停止奮斗。
![]()
眼前的快樂VS延遲享受
總是有人說,為了某個遠大目標,我們應當放棄眼下的快樂而如何如何。
比如2018年就有一篇點贊頗多的文章《你有多努力,就有多特殊》,里面有這樣一段話,“頭等艙可以優先登機,銀行VIP可以免排隊,演唱會最貴的門票位置最好......真的,世界從來不平等,你有多努力,就有多特殊,這個道理,一定要盡早讓孩子知道。”
我總覺得,這種觀點本身就是一種PUA式的洗腦。用所謂的“長遠規劃”來剝奪和抑制當下真實享受生活、享受人生快樂的正當性和合理性。
更何況,話里話外那股子濃濃的特權味道,著實令人不爽。
![]()
人們發現,所謂的遠大目標描述的理想生活,未必真的能實現。你以為只要延遲滿足,跟隨社會漫游就可以獲得未來的成功,而實際上,在真實的社會里,一個小小的“艱難探索” ,一段所謂的“彎路”,一朵“時代的浪花”,就可以讓你所有的努力化為烏有。
對于一個人來說,你最初的愿望,你在某些特定年齡才能體會的情感,你的好奇心和興趣,你捕捉快樂的能力卻真正地、實實在在地喪失殆盡。
![]()
對此,那些鼓勵青春奮斗的人會說,這是因為你還不夠努力,不夠內卷——如果你卷的程度足夠高,就能達到更高的社會地位,你就會體會到平常人所不能體會到的快樂,比平常人更能夠對抗風險。
——幸存者偏差,不是所有的人都是董小姐、周公子。
![]()
如果人生的快樂必須具備這樣的條件——頭等艙、VIP、主席臺——這種極少數所謂的“人上人”,恐怕也很難有真正的快樂。
這種人卷出什么成就了呢?
現實中,大多數人犧牲了青春的快樂,最后不過是陷入到另一些坑里。那些不怎么符合傳統社會標準的價值觀,表面上看是荒廢人生的做法,或許反而能夠躲過很多割韭菜的刀。
比如,文章開始描述的那個越南年輕人,肯定不會買到爛尾house,也不會因為創業,然后趕上三年great health movement,更不會因為消費降級、經濟下行導致資金被套牢,自然也不可能因為考研、考編而被陷入困境好幾年。
有些雷和坑,恰好是媒體有意無意忽略不講的。
我們不能鼓勵所有的“躺平”,但是也可以從更多的角度去反思那些被刻意宣傳的價值觀。
每一個人都是自由的個體,有權力選擇自己人生的價值和意義,讓自己的生活更多一點快樂,沒什么不好。
畢竟,一個社會不可能只有一種價值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