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 日本 裕仁天皇通過廣播發表《停戰詔書》, 宣布 無條件投降, 中國全民抗戰暨反法西斯戰爭取得最后勝利。 今天,是 日本無條件 投降八十 周年 紀念日, 戰爭的硝煙雖已遠去,但和平的警鐘仍需長鳴。
![]()
貯水山下的“108蹬臺階”,估計老青島人很少有不知道的。也有專程來丈量的,踏上最頂端的大平臺應該是“109蹬”的,到底是“108蹬”還是“109蹬”呢?有熱心讀者介紹,小平臺算蹬,大平臺就不能算了。蹬,即階梯的過渡層,最上面的平臺已是目的地了,應該不再算是蹬了,所以是“108蹬”。
說起“108蹬臺階”,我想,如今的大多年輕人或許真的不知道它的歷史了。
就是這里,曾經矗立著一處存在了近三十年的日本“神社”,記錄了青島遭受帝國主義列強侵略的國恥!回望那些屈辱的舊影圖片,希望每個青島人了解并牢記,日寇侵占我國國土的斑斑歷史鐵證不容忘卻!
![]()
貯水山公園內,曾經的“神社參拜大道”,兩側的櫻花已變成了松樹。
“貯水山公園”是島城著名的山頭公園之一,因海拔83米的東峰與海拔73米的西峰遠看狀如馬鞍,所以古時被叫做馬鞍山。
1897年德軍侵占青島后,將此山改名為毛爾提克山(又稱毛奇山),以紀念德軍前陸軍總參謀長馮·毛爾提克元帥。 后又曾在山上修建貯水池,百姓遂稱為“貯水山”。
1914年日寇第一次侵占青島后,將毛奇山更名為若鶴山。 又因在山上建了一座日本海外最大的“神社”——“青島神社”,所以青島人也叫它“日本大廟”,稱此山為大廟山。 時至今日,許多老青島仍是習慣這樣稱呼它。
至于說這里曾經有明代的烽火臺,既無史料記載,也無遺跡證明。之前還有很多介紹這里是“風臺嶺”的資料,更是誤導大眾了。
![]()
“青島神社”全景
明治維新之后,日本政府宣布政教合一,將神社神道定為國教,并稱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后裔。從此,信奉神道教成為了日本國民的義務。“神社”原本主要祭祀對象是“天照大神”,但是,隨著近代日本軍國主義興起后,它被改造成了軍國主義從思想上控制國民的“國家神道”。
從日本開始侵略我國開始,日本的移民也在增加。而作為國家神道的基礎和支柱,其國內所謂“神社”也隨之被擴建到海外。 凡是被日寇侵占的地方,為了實現其軍事征服后的精神征服,都陸續建立了所謂的“神社”。所以日寇所到之處,無不留下了日本軍國主義對外侵略的鐵證。據統計,日本曾在我國各地建造了數百座神社,這其中就包括其在海外最大的“神社”——“青島神社”。
![]()
“青島神社”全景
大廟山上的“青島神社”,是青島這座城市一段屈辱歷史的真實見證。記錄了日寇在我國土地上的侵略罪行,記錄了一段老青島人深感痛徹的歷史!如今殘留下“108蹬臺階”以及部分石構件殘體等歷史印跡,就是那段日寇侵略史的罪證和后人無限的譴責。
![]()
“青島神社·鳥居”前
1914年11月7日,日英聯軍攻占青島,膠澳總督瓦德克見大勢已去,命余部炸毀防御設施及重要設備,在觀象山上掛起白旗,向日軍投降。從此日本取代了德國,開始了第一次對青島長達8年的殖民統治。
此后,日本僑民大量涌入,數量驟增,日本駐青守備軍司令部將“小鮑島”地區規劃為住宅區,日本移民競相遷居,這一帶區域聚集了大量的日本僑民,成為僅次于聊城路區域的日本人居住區。
日寇侵占青島不久,日寇駐青島守備軍司令官神尾光臣大將便開始著手準備“青島神社”和陣亡將士的“忠魂碑”的建造。1916年2月,最終選址若鶴山北麓開始建造“青島神社”。
![]()
“青島神社·鳥居”前
“青島神社”的布局同日本國內的神社一樣。108蹬石階就是那時留下的。設在若鶴二丁目(今遼寧路)的山門是一個“開”字形的大型石牌坊,名叫“鳥居”,寬10米,高15米。
![]()
“鳥居 ” 中間立著一塊豎匾,上面有“青島神社”四個漢字。
![]()
“青島神社·鳥居”前
“青島神社”的設計者是內務省神社局的建筑技術加護谷佑太郎。1918年12月10日,“青島神社”的主體建筑完工。
![]()
“青島神社·鳥居”前
“鳥居”兩側是一對巨大的石燈籠,用大塊花崗石堆砌而成,底層為底座,中層為中柱,上層為燈室。燈室四面鑲玻璃,頂端是一顆石珠。
![]()
“青島神社”前的日本人
“鳥居”山門前立有木柵和“車馬止”字樣的告示牌。
![]()
“青島神社·鳥居”前
![]()
“青島神社”參拜大道
過了“鳥居”,進入山門后是一條筆直的山路,日寇稱為“參拜大道”,直通神社。
![]()
![]()
“參拜大道”兩旁栽種著從日本移植來的櫻花樹。櫻花是日本的國花,也是日寇軍人的象征。“參拜大道”的盡頭就是青島人熟悉的108蹬臺階。
![]()
“青島神社”內的“神馬”像
![]()
走上108蹬階梯,迎面左側是“神馬”銅像,右側是守衛舍。
![]()
“青島神社”內的“青銅神馬”
![]()
日本二次侵占青島前,被青島軍民砸毀的“神馬”像。
日本神社門前都會有一座銅馬,稱為“神馬”,象征向神社獻馬作為神的坐騎,銅馬的側身上可看到菊花的徽章。對于這座所謂的“神馬”像,前期曾專門編發過一篇《》圖文,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再翻看一下。
![]()
“青島神社·二鳥居”前
“青島神社”內還建有金刀比羅神社和稻菏神社等主體建筑,“神社”里供奉的是日本的天照星大神、大欹巳貴命和明治天皇及進攻青島時戰死的所謂“英烈”。由于出兵侵占中國的日軍都被視為為天皇而戰的人,在這些人中的陣亡者,即使不在日本本土,日本軍國主義者也要為他們舉行招魂儀式。
![]()
“青島神社·二鳥居”前
108蹬石階之上,迎面是一座較小的“二鳥居”,“二鳥居”兩側也有一對石燈籠,但相對于“大鳥居”前的石燈籠,但小了很多,穿過“二鳥居”就來到“神社”前。
![]()
“青島神社”拜殿
“青島神社”分為三個殿,前殿為拜殿,這是舉行宗教儀式的地方,也是最熱鬧的所在,一般都在這里祭祀參拜。
![]()
中殿為本殿,雖較拜殿規模小了不少,但卻是日寇供奉神靈的重要處所。
![]()
“青島神社”全景
后殿供奉神器和鎮廟之寶,平時基本不開放。
![]()
“青島神社” 配殿
除了三座大殿之外,東側還建有兩座配殿。
![]()
“青島神社”全景
![]()
“青島神社”全景
圍繞著“神社”,被逐漸營造為一座以“神社”為中心的公園,稱為“青島株式現物園”,日人不僅廣植各種花草樹木,還在公園內引水造湖、圈養動物、設立角力場等,專供日本人游玩休閑,最終把半座山規劃成了日本海外最大的“神社”。
![]()
“青島神社”祭禮
侵占青島的日寇及其僑民,每年都要在這里舉行盛大的祭祀儀式和廟會,以示不忘宗祖先賢。
![]()
“青島神社”祭禮
![]()
“青島神社”前參加“春祭”的日本人
![]()
“青島神社”前參加“秋祭”的日本人
每年4月21日起的春季大祭和10月17日起的秋季大祭,所有在青島的日本人都會前來參拜。
![]()
1938年5月27日,青島神社前,日寇陸戰隊閱兵式。
![]()
1939年1月10日,日寇在青島神社舉行占領青島一周年紀念閱兵式。
![]()
在“青島神社”參拜及參加慶祝占領青島一周年的日寇。
![]()
1938年,日本僑民重返青島后前往“青島神社”參拜。
![]()
侵占青島的日寇“青島神社”祭禮
![]()
“青島神社”旁的荷花池
![]()
“青島神社”旁的荷花池
![]()
“青島神社”前的日本鬼子
“大鳥居”下,左右兩側的石燈籠中柱上,均刻著“青島株式現物園”七個大字。
![]()
在“青島神社”前放哨的日本鬼子
![]()
“青島神社”前的宣傳牌
20世紀30年代, 青島市區的公共汽車線路僅有四條,其中從大沽路到東鎮的2路車,就有“青島神社”一站。日寇二次侵占青島后,重新組建的消防隊,其歷次大的演習均在“青島神社”舉行。
![]()
1945年,“青島神社”前等待被遣返的日本僑民。
![]()
1946年,抗戰勝利后的“青島神社”前,“鳥居”尚在。
![]()
1948年,包頭路、周村路一帶望大廟山,“鳥居”已經不在了。
抗戰勝利后,久受日本帝國主義統治、奴役的青島人,群起搗毀了神社的部分大殿,那座“鳥居”大牌坊也被憤怒的群眾用大繩拉倒。1956年“神社”舊址改建貯水山公園,當時的公園石碑也是利用了原來“青島神社”碑石的另一側,2014年被市民發現后由博物館收藏。而“神社”殘余的廟舍后來陸續成為學校和企業的場地,至20世紀80年代初 興建兒童公園時全部被拆除。
![]()
“108蹬”最頂端殘余的石基座
曾經帶給青島市民仇恨的“青島神社”徹底消失了,現只余108蹬臺階,以及散落于山間的部分石構件殘體,成為那段屈辱歲月的見證。
![]()
20世紀20年代的“108蹬臺階”
![]()
20世紀40年代的“108蹬臺階”
![]()
如今的“108蹬臺階”
說到日本的神社,讓我們對它們耳熟能詳的原因就是日本不顧及二戰受害國家的感受,屢屢參拜靖國神社。而當我們進一步了解那段歷史,你會發現這種令中國人深惡痛絕的建筑離我們并沒有那么遙遠。
日本侵略者給中國人民帶來的苦難是沉痛的,也是無法磨滅的,這是一段屈辱的歷史。時間可以過去,歷史卻不能忘卻。牢記過去才能避免悲劇,記住歷史才能珍愛和平!
青島城市檔案論壇公眾號、青島城市記憶頭條號編輯整理發布,轉載請注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