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石: 一個拒絕被馴化的靈魂
黎荔
![]()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東晉陶淵明晚年辭官歸田,其居所東邊有一塊大石。陶淵明賞石,每每于醒醉之間,倚石為榻,醉眠其上,名之曰“醒石”。
東晉亂世,濁流翻騰,五斗米的卑躬折腰,壓彎了多少人的脊梁?陶淵明卻在官衙濁氣里,揮別了他不屑為之的官冕。他返回清幽的鄉間,從此他茅屋的東側,矗立一方青石,如孤峭聳起的船島,渡他泊于浩蕩的塵世之外。此石亦成為他獨特的“醒石”:每當酒酣耳熱卻又不愿完全沉溺于混沌之時,他索性斜倚其上,枕著溫潤的清涼,任憑天地在朦朧的視野中旋轉,醉臥中仰看云卷云舒。
醉與醒的邊際,在這方山石中悄然消彌了。那青石看似冰涼無聲,卻刻下了一道道深深淺淺的年輪。半醉半醒之間,石頭的涼意,自脊背緩緩浸透全身,他那微閉的雙眼,卻洞徹著一份清凌凌的了然。醉態之中,陶淵明與“醒石”相偎依,血肉之軀竟漸染霜石的凜然風骨。每逢醉深了,他枕石臥眠,身體貼附處慢慢浸染青石氣息。待到東方漸漸灰白,涼颼颼的朝露,便從石面上輕悄爬上他的額頭鬢角,將他自沉沉酒意里喚醒。
![]()
石,代表著自然、原始和本真。山野里的石頭,形狀各異,有的粗糙,有的光滑,有的大,有的小,都是未經雕琢的最真模樣。石,還代表著傲岸與灑脫。從古至今,任滄海桑田變幻,任風吹日曬雨打,石頭永遠傲然地屹立在那里,不受環境影響。五柳先生倚石觀石,醉臥山野之間,以天為蓋,以地為廬,以自然為友,自由而灑脫。他在山野之間,醒悟人生哲思,像石一樣,堅定而傲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灑脫的心態處世,以超然的智慧生活。世人只頌揚五柳先生“采菊東籬下”的淡泊,“歸去來”的灑脫,殊不知醉石背后,挺立的恰是硬過磐石的一身風骨。
陶淵明所處的時代,門閥制度森嚴,官場腐敗盛行,權臣桓玄、劉裕相繼專權,最終導致晉室傾覆。在這樣的時代里,大多數士人選擇了三種生存策略:或如謝安周旋于權力之間,試圖調和矛盾;或如桓溫野心勃勃,企圖取而代之;更多的人則是隨波逐流,在體制內謀求一官半職,得過且過。而陶淵明選擇了第四種道路——脫下官服,解下印綬,轉身離去,回歸田園。他的“不為五斗米折腰”,不是一時沖動,而是對那個扭曲價值體系的徹底否定。
醒石見證了陶淵明與世俗價值的決裂過程。當他醉臥石上,旁人看到的是一個落魄的酒鬼;而當他清醒獨坐,這塊石頭卻成為他思考的靜默伙伴。陶淵明曾在《歸去來兮辭》中寫道:“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這種對自由的向往,不是消極的逃避,而是積極的抉擇。他將自己的選擇稱為"守拙",這種“拙”恰恰是對世俗“巧”的最大反抗。在那個以門第、官位論人的時代,他固執地堅持以人格的完整與否作為衡量標準。醒石沒有玲瓏的形態,沒有珍奇的質地,只是簡陋的鄉間草廬之側,橫臥著的一塊不起眼的大石。這塊石頭之所以特別,不在于它本身,而在于陶淵明賦予它的意義:一個拒絕被時代馴化的靈魂的見證者。
醒石旁的生活細節揭示了一個更為真實的陶淵明。史料記載他“性不解音,而蓄素琴一張,弦徽不具,每朋酒之會,則撫而和之,曰: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這種看似矛盾的行為,實則是他對形式主義最辛辣的諷刺。他“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卻依然“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這些生活場景中的堅持,無不體現著他對生命本真的執著。醒石作為這些場景的固定背景,默默見證著一個知識分子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自己的哲學。
陶淵明對醒石的情有獨鐘,反映了他對自然的獨特理解。不同于當時盛行的玄學空談,他將自然視為可以對話、可以依靠的真實存在。他在《飲酒》詩中寫道:“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這種與自然無言的交流,在醒石旁達到了極致。石有情,可蔽風雨,可曠心神。石有靈,守護著天地萬物。石頭沉默無言,不會阿諛奉承,不會因世態炎涼改變態度,正是這種恒常不變的特性,給了陶淵明最大的精神慰藉。
陶淵明的醒石歷經千年風雨,可能早已風化不存了。但那種在混沌中保持清醒、在妥協盛行的時代堅持不妥協的精神,卻永遠定格在中國文化的記憶里。對我而言,“醒石”象征著在沉醉于自然或者在思考人生的混沌狀態之后,重新獲得清醒的意識,以一種更加超脫的視角去看待一切。“醒石”非石,它更象征著某種介乎于迷醉與清醒、寧靜與孤獨、真實又超然的姿態,是一種經過體察感知后既得還失的獨特體驗。它不是一種生活寫照,而是一個重要的文化意象。
如今人間不知幾度更迭,然而多少遭挫折的魂靈,仍在尋覓各自可以倚靠的“醒石”?那塊傳說中的醒石,依然屹立在某處提醒我們: 真正的清醒不在于標新立異,而在于有勇氣堅持內心的真實;不在于激烈抗爭,而在于拒絕被同化的定力。每個人心中都該有一塊“醒石”,在醉與醒之間,幫我們記住自己最本真的模樣。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