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卓越的文化。江河湖海,皆是魚米之鄉;錦繡江南,譽為人間天堂。中國大運河發祥于此,溝通南北,連接中外,遂成華夏首出之地,遞為東南都會中心。于是山川煥綺,性靈所鐘。騷人詠歌,蔚為詩國。文章經世,儼然大邦。
![]()
《江蘇歷代文選》
江蘇文脈開啟于春秋時期。吳公子季札聘魯觀樂,嘆為觀止;言偃在孔子之側,聞知大道。而江蘇文學之興則肇始于戰國。《漢書·地理志》稱吳、楚之地“文辭并發,故世傳楚辭”。
西漢吳、楚、淮南諸國,招納詞客;武、宣二帝,喜好文學,枚乘、枚皋、嚴忌、朱買臣、劉安、劉向等吳、楚之士皆長于辭賦,雅善議論。三國魏晉,吳有陸機、陸云兄弟,少有異才,文章冠世。
東晉南朝,山水、玄言、聲律之詩相繼興起;《文選》《詩品》《文心雕龍》等總集、論著并世而出;《抱樸子》《世說新語》《后漢書》等諸子、史傳別開生面;文學與儒學、史學、玄學并列于國學,形成了江蘇歷史上第一個文學高峰時代。
隋唐統一,揚州和江南成為詩家留連之地。孟浩然、李白、高適、杜甫、白居易、劉禹錫、杜牧、李商隱等大詩人于此或游或宦,留下千古佳句;而揚州詩人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孤篇橫絕,竟為大家。
南唐君臣沉浸小令,吟風詠月,卻感慨深沉。宋代文壇領袖歐陽修、王安石、蘇軾、辛棄疾、陸游等在江蘇皆有佳作,平山堂、半山園、放鶴亭、北固樓、瓜洲渡,風流宛在,膾炙人口。
![]()
《書話文脈》,徐興無著,鳳凰出版社2025年1月版。
宋詞境界開闊,范仲淹、秦觀、葉夢得、范成大等江蘇名家代不乏人,各領風騷。宋詩始開宗派,彭城陳師道被尊為江西詩派“三宗”之一;無錫尤袤、吳中范成大名列“中興詩人”。
明清兩代,江蘇經濟發達,文教昌盛,城市文化與家族文化得到進一步發展,文學進入了第二個高峰時代。
明代文壇如“前后七子”“唐宋派”,有徐禎卿、王世貞、唐順之、歸有光等江蘇士人;明清易代,有顧炎武、歸莊、吳嘉紀、吳偉業等抒發遺民情思;錢謙益、沈德潛、黃景仁、趙翼等詩作和詩論,均在清代詩壇獨樹一幟。陽羨詞派、常州詞派為清詞大宗,或雄渾悲慨,或興寄深閎。清代江蘇駢文成就斐然,袁枚、汪中、洪亮吉等皆是大家;陽湖文派駢散結合,與安徽桐城古文分庭抗禮。
江蘇也是明清通俗小說、戲曲、說唱文學的沃土,馮夢龍《三言》、施耐庵《水滸傳》、吳承恩《西游記》、梁辰魚《浣紗記》、李玉《清忠譜》等,經典名著,層出不窮。
![]()
《明清江蘇文人年表》
江蘇的女性作家眾多,中國古代有著作可考的女作家中,江蘇超過三分之一,尤以明清時期為盛,她們的創作為江蘇古代文學增添了靚麗的風景。江蘇的園林樓臺,甲冠天下,吸引了歷代名家爭相書聯題額,撰記作文,為江山增色,形成了情景交融的文學景觀。
編纂地方文學文獻,是江蘇古代優秀學術傳統。西漢目錄學家、漢室宗親、沛人劉向編纂的《楚辭》,上承《詩經》風雅篇什之意,下啟中國地域文學編纂之緒。
唐代丹陽人殷璠編選其當代詩集《荊揚挺秀集》和《丹陽集》,雖僅存書目或殘篇,卻是唐人編選唐代地方詩歌的開端。
其中《丹陽集》選錄開元天寶時代潤州籍十八位詩人的作品,推崇建安風骨,展示了“時遷推變,俗異風革,信乎人文化成天下”的盛唐氣象。
宋代以后繼有編纂,有北宋曾旼《潤州類集》、馬希孟《揚州集》,南宋鄭虎臣《吳都文粹》等編。秦觀曾經為《揚州集》作序,“推表廢興遷徙之跡”。
![]()
《歷代地方詩文總集匯編》
明清兩代是中國地方文學文獻編纂的鼎盛時期,據《歷代地方詩文總集匯編·前言》(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6年版)統計,存世超過千種。
在數量眾多的江蘇文學文獻中,丹徒文士王豫編纂的《江蘇詩征》一百八十三卷,收錄清初至嘉慶間五千多位詩人的詩作,堪稱中國古代部帙最大的以行政省命名的地方斷代詩歌總集,表現出“江蘇文教甲天下”的文化自信。
這部巨帙的贊助者和審定者,清代大學者、儀征阮元又編有江蘇揚州與南通州詩集《淮海英靈集》,又命阮亨與王豫編纂《續集》,皆是江蘇地方文學文獻的經典。
公元六世紀初,劉勰在南齊的都城建康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文學批評巨著《文心雕龍》。他在其中指出,文學的情思往往來自于自然和文化空間的啟發,所謂“能洞監風騷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而文學的變革興衰往往受制于世道和時代的演進,所謂“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
![]()
《文心雕龍解析》
唯有在更為廣闊悠久的文化空間和歷史長河之中,文學作品才能超越個人的情感與生命,突破具體的語境,并在后世不斷的闡釋之中,獲得愈加豐贍的意義。
古代學人對地方文學文獻的編纂,正是這種文化意識的體現。他們通過收集整理鄉邦文獻,傳承文化記憶,梳理文化脈絡,考察歷史變遷,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
正是本著對江蘇古代文學成就及其學術傳統的敬意,進而對江蘇古代文學和文化做出我們的當代詮釋,我們編纂了這套《江蘇歷代文選》。從經、史、子、集、方志以及名人信札、家族文獻、文物碑刻等文獻資料中遴選歷代反映江蘇歷史、書寫江蘇社會、描繪江蘇風光、刻畫江蘇人物、體現江蘇智慧的韻文和散文,其中既有江蘇人的作品,又有關涉江蘇的篇章,按照文體或內容編為十五卷,每卷一冊,包括詩歌、詞曲、辭賦駢文、戲曲、楹聯、論說文、書信、史傳、碑志、序跋、雜記小品、樓臺園記、家訓嘉言、筆記小說、女性詩文等。
![]()
《江蘇地方文獻書目》
當然,本書并不是江蘇歷代文學的文獻總集,而是一部面向大眾的普及讀物,對所選作品略作解題,簡明注釋,點評作品的內容與價值,以期通過江蘇歷代文學的選本,為讀者提供一條瀏覽江蘇文脈、了解中華文化的方便途徑。
2016年,江蘇省啟動了 “江蘇文脈整理研究與傳播工程”,編纂包括書目、文獻、精華、方志、史料、研究六編的《江蘇文庫》,系統梳理江蘇文脈,彰顯江蘇對中國文化的歷史貢獻,總結江蘇文化的發展規律,為江蘇的文化創新提供學術資源,是江蘇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典籍整理與文化研究工程。
![]()
《文學江蘇讀本》叢書
南京大學文學院的古代文學和古典文獻專業承擔著《江蘇文庫》“文獻編”與“精華編”的整理與研究工作,也是與廣陵書社合作編纂這套書的主要團隊。
編纂工作得到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重大委托項目“江蘇文脈工程精華編研究”和“江蘇文化精髓與精神標識研究”的支持。這套書的編纂,嘗試以“文選”響應“文庫”,為傳播江蘇文化,講好江蘇故事,增強文化自信做一點文化普及工作。
由于江蘇文學源遠流長,名家輩出,佳作如林,典籍浩繁,且文體眾多,地域不均,各卷的選編標準和文字表達難以整齊劃一,盡管我們努力精選,但一定會有遺珠之憾,學術錯誤亦在所難免,希望讀者們批評指正,幫助我們修訂完善。
徐興無 曾學文2025年3月
![]()
《江蘇藝文志》
《江蘇歷代文選》為首部江蘇歷代文選,薈萃經典作品,部帙大,文體全。整套書精選歷代反映江蘇歷史、書寫江蘇社會、描繪江蘇風光等內容的詩賦文章,注釋賞析。包含詩歌、詞曲、辭賦駢文、戲曲、論說文、樓臺園記、筆記小說、女性詩文等卷。從現存經、史、子、集、方志以及名人信札、家族文獻、文物碑刻等各種文獻資料中遴選膾炙人口、兼具歷史價值與現實意義的佳作,并依據權威版本進行校勘,擇善而從。作品創作時間從先秦至1911年。整理者對所選篇目詳細解讀,介紹作者及創作背景,點評作品價值、意義,引述歷代名家精彩評論。對生僻字詞或典故斟酌簡注,便于閱讀理解。選文經典,點評精當,注釋簡明,通俗易懂。
![]()
《江蘇省志·文學志》
主編:
徐興無、曾學文
分卷主編:
詩歌卷 徐濤
詞曲卷 閔豐
辭賦駢文卷 黃若舜
戲曲卷 孫書磊
楹聯卷 馮乾
論說文卷 徐興無、王治洋
書信卷 張宗友、謝葆瑭
史傳卷 童嶺
碑志卷 劉馳
序跋卷 趙益、徐昕
雜記小品卷 于溯、王赫
樓臺園記卷 劉雅萌
家訓嘉言卷 徐雁平
筆記小說卷 苗懷明
女性詩文卷 俞士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