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8月13日,是淞滬會戰爆發88周年紀念日。1937年8月13日,日軍以“虹橋機場事件”為借口進攻上海,中國軍隊奮起抵抗。
淞滬會戰自爆發至11月12日上海淪陷,歷時三個月。這場戰役是盧溝橋事變后中日全面戰爭的首場大型會戰,國民政府調集70余萬兵力,日軍投入約30萬人,雙方在上海市區及周邊展開激烈爭奪。
為了逃避日軍,江蘇、浙江及上海周邊的難民像潮水一樣,向上海市內的外國租借區涌來。為了攔阻難民,租界當局甚至架起鐵絲網。
數十萬難民被困上海南市的租界外,擁擠不堪,衣食無著,而日軍的槍炮聲越來越近,形勢逼人。
![]()
難民潮水一樣涌入上海南市
這個時候,來自法國的宣教士饒家駒(中文名)站出來,提出在難民聚集區域建立難民區的方案。
饒家駒1878年出生于法國小城桑特。1913年,35歲的饒家駒以宣教士的身份來到中國上海,在這里度過了27年時光。
1914年5月,饒家駒任教的徐匯公學舉辦慶祝活動,饒家駒制作煙花哄孩子們開心,結果在裝填炸藥時不慎爆炸,炸斷了右臂。
![]()
淞滬會戰期間的饒家駒
1932年1月28日,當日軍海軍陸戰隊突襲上海閘北,與守衛此地的十九路軍發生激烈交火,交戰區百姓困于炮火和流彈中。饒家駒獨臂高舉十字旗,沖到交戰的最前沿,勸說雙方暫時放下武器,讓平民撤離。
在饒家駒的呼吁下,中日雙方停火四小時,交戰區平民得以平安撤出來。
5年后,當更慘烈的淞滬會戰爆發后,一條胳膊的饒家駒再一次成為難民的保護者。
征得上海市政府的同意和支持以后,饒家駒幾經周折,與日本軍方交涉,要求日軍不要攻擊難民區。
1937年11月5日,日本駐上海總領事岡本季正致函告知饒家駒,日軍同意設立南市難民區,并保證不在難民區開展任何軍事行動。
![]()
饒家駒與日本軍人交涉
難民區于南市舊城北部劃出,約占舊城約三分之一面積,南以方浜路為界(方浜路被帶刺的鐵絲網圍著),東西北三面都以民國路為界,東端為小東門,西端為方浜橋。這一帶的教堂、學校、城隍廟等地都被開辟為收容所,當天就收容難民2萬多人。
1937年11月9日,上海難民區終于建立起來。隨著難民數量的增加,難民區建起130個收容所。
11月11日,日軍侵入南市,沿街縱火,連燒數日,但難民區沒有被波及。
難民區治安由上海政府派出200名警察來維持,生活費用除來自國際紅十字會及上海慈善團體,多數費用由饒家駒四處奔波募捐籌集。
1938年5月,饒家駒飛赴美國、加拿大,為難民募捐。在白宮,羅斯福總統向饒家駒承諾價值70萬美元的援助計劃。美國將本該處理的小麥運到中國,慷慨地交給饒家駒支配。
此外,饒家駒還在美國發起了“一碗飯運動”,加上美國政府的援助,饒家駒此行大約募集到100萬美元。
難民區雖然聚集著來自四面八方的難民,卻管理得井井有條。難民區下設監察委員會,饒家駒任主席,總管區內諸事;成員包括3個法國人,2個英國人,1個美國人,1個挪威人以及兩租界的代表。
為便于管理,難民區內又劃分為9個區,每區設區長1人,下設總務、文書、訓導、給養、庶務、衛生、清潔、登記、調查、醫務各組。
為了處理偶爾發生的酗酒、斗毆事件,難民區甚至還建立了法庭。
饒家駒每天在難民區巡視,和難民們聊天,噓寒問暖。在孩子們的記憶中,這個慈祥的爺爺總是從口袋里掏出糖果,逗孩子們歡笑。
![]()
饒家駒喜歡和難民區的孩子在一起
上海淪陷后,雖然日本軍方承諾不在難民區展開軍事行動,但時常有小股日軍闖進難民區。饒家駒聞訊后,總是及時趕到現場,用他唯一一條胳膊擋在日本兵面前,予以嚴厲警告。甚至有一次,有日本兵用槍指著饒家駒的腦袋,他也不為所動。
饒家駒建立的難民保護區保護了多少難民?1937年11月19日,上海《申報》曾刊發報道,稱難民區收容難民已達20多萬人。也有媒體稱,饒家駒在上海保護的難民有30多萬。
饒家駒不僅為難民提供日常生活,還建立了醫療和教育等設施。此外,他還創辦了一大批手工工廠和作坊,不僅為難民提供工作,也培養出了一批技工和專業技術人員。同時,他還設立難童學校,招收了2000余名學生,難民子女均免費入學。
1938年3月9日,中華民國總統蔣介石致信饒家駒,對他的義舉表示感謝。
饒家駒不僅努力保護上海難民,也積極推動參與中國其它戰區的難民保護。南京淪陷后,饒家駒不僅向留在南京的宣教士提供建議,還親自出面與日本方面交涉,建立南京安全保護區。1938年6月,當日軍圍攻武漢的時候,饒家駒又趕往武漢,推動漢口難民營的設立。同年10月24日,經中日雙方同意,廣州也設立了難民區委員會,設立5個救援中心以保護平民。
不僅如此,饒家駒創辦的南市難民區于1938年被第16屆國際紅十字會評為世界范圍內戰時保護平民的成功范例。1949年《日內瓦第四公約》簽約,饒家駒在中國建立及維持難民區的舉措載入了公約。
1940年6月,饒家駒告別了他所愛的中國,回到歐洲。受聯合國難民署委派,他擔任巡視員,奔走于歐洲各國間,繼續從事難民救濟工作。他到過波蘭,之后又趕往戰敗后的德國。1946年9月13日,饒家駒因病重于柏林去世。
![]()
饒家駒遺容
2017年,曾有上海記者遠赴法國,到饒家駒的家鄉桑特探訪,當地很少有人知道饒家駒,知道他在遙遠的中國保護數十萬難民的事。
2015年10月8日,《光明日報》刊登上海師大教授蘇智良的文章,介紹了饒家駒在中國救助難民的事跡,這篇文章的題目是---“難民之父”饒家駒。
難民之父,饒家駒是配得上這個稱呼的,他所效法的就是那一位公義而仁慈的父。因為那舍己的愛,看顧受苦的人成了宣教士義不容辭的使命。
![]()
饒家駒簡樸墓地
本文寫作資料來自光明日報、上觀新聞、家承文化、循跡曉講等媒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