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河蜿蜒60公里,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平度最宏大的水利工程;是平度十余萬民兵在黨的領導下,靠著“實干、苦干、窮干、巧干”精神(“四干精神”),用小車推出來的奇跡。
歲月無語,檔案能言。貫穿澤河工程全過程的文藝工作,植根生活,注重實踐,接地氣,有溫度,體現出鮮明的人民性特色;產生的文藝作品以人民為表現主體,體現澤河精神氣象,形式多樣,異彩紛呈,有著珍貴的思想價值和恒久的藝術魅力。
一、縣委決策:開挖新河,根治澇災
為什么要開挖澤河?
1965年10月19日,平度縣委發布《開挖澤河工程宣傳提綱》,其中講到:
“平度州,十年九不收。”明朝萬歷年間,有8年發生大水災。清朝宣統二年到1917年,有6年發生大水災。馬戈莊公社瓦廟口大隊的老人說:1912年鬧水災,洪水持續20多天,平地水深6尺。當時全村60戶人家,有56戶的房屋、家具、糧食全被大水沖走,人們無法生活,只好扶老攜幼,哭哭啼啼逃荒外地。崔家集公社趙家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連年鬧水災,全村100戶人家,有70戶常年要飯。萬家公社劉家口村黨支部書記張正顯說:“我今年55歲,從記事起到現在,俺村差不多年年有水災。1920年發大水,鯽魚死在窗欞里,蛤蟆跳到屋頂上叫,墻倒屋塌,家具、雜物砸碎的砸碎,沖走的沖走,大水過后,全村只剩下24間房屋。”據不完全統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全縣水災土地有140多萬畝,荒蕪土地有40余萬畝。常年乞討為生的人家有3萬多戶。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在實地勘察、科學論證的基礎上,中共平度縣委決定舉全縣之力挖一條大河——澤河,以根治澇災,改變貧困落后的面貌。這條河自張戈莊公社曲坊村南的白沙河起,流經城關、白埠、門村等8個公社,中途截斷現河、秦皇河、龍王河、雙山河、淄陽河、小遼河等河流,把大澤山眾峰來水直接送到掖縣海滄(今屬萊州市),與北膠萊河匯流入海。
![]()
1965年,指揮部領導擘畫澤河水利工程藍圖(正中為指揮部政委、平度縣委副書記呂延慶)。
1965年11月,縣委成立澤河水利工程指揮部,縣委副書記呂延慶(1966年3月升任縣委書記)任政委,縣委副書記、縣長孫玉奎任指揮。指揮部按照民兵編制組織工程隊伍,公社編為團,片為營,大隊為連,生產隊為排。一場戰天斗地、氣吞山河的水利工程建設拉開了戰幕。
二、山東快書:粘著泥土,帶著溫度
澤河是平地上挖出來的人工河,土方9821149個,石方32525個,工程量總計約一千萬個土石方,相當于從平度到廣州修筑一道高3米、寬2米的“長城”。在物質條件匱乏、生產力水平較低的當時,平度民兵是如何完成如此浩大的水利工程的?
文藝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平度市檔案館館藏檔案中有兩篇山東快書,寫于1965年11月澤河工地,從不同的側面反映工程建設情況,表現民兵和駐村群眾的精神面貌。請看
馬戈莊團撰寫的《一張豹子皮》:
一張豹子皮
銅板一打響叮叮,
說段新書您聽聽,
馬戈莊團的孫家套,
有個民兵叫楊春紅,
楊同志今年二十九,
家庭出身是貧農。
他們住在潘家洼,
春紅的房東叫王秀英,
她丈夫田維法挖河上了工地,
只有大嫂守門庭。
同志們來到大嫂的家,
大嫂接待可熱情,
又拿煙來又倒水,
猶如客人到家中。
大嫂待人可真好,
個個心里都高興,
放下鋪蓋齊動手,
挑水、掃院忙不停。
滿樹的梅花表一枝,
這里單表楊春紅。
春紅見大嫂的席已破,
動手編了席一領;
隆冬數九天氣冷,
又勒了個門子好擋風;
瞅空又拾了三簍子草,
全部給了這個房東。
大嫂感激地不知說啥好,
見人她就夸民兵。
她見民兵鋪的草太薄,
怕身子受潮光得病,
把老輩傳下的一張豹子皮,
從炕上拿來給春紅,
春紅再三說“不要”,
大嫂一旁把氣生,
春紅一見壞了事,
不鋪豹皮哪能行?
事不湊巧不成書,
有段熱鬧的說給您聽:
這幾天天氣有變化,
風雪交加透心冷,
田維法帶的被褥少,
想起豹皮放家中,
請假回家拿豹皮,
這可難壞了王秀英。
秀英她心疼丈夫褥子薄,
還怕民兵受潮病,
一張豹皮不能分兩下,
您說這事可咋整?
大嫂連聲把維法叫:
“我把它……”
(白)“弄哪里去了?”
“借給地上的那個民兵!
咱家地上光返潮,
鋪的薄了可不行!”
(白)“不行?
我在外面也冷呀!”
“人家民兵同志可真好,
你不在家哪知道這些事情:
又掃院子又挑水,
瞅空還把孩子哄,
勒了個風門子,
編了席一領。
人家干活比你多,
不像你這個‘懶筋蟲’”!
維法一聽哈哈笑,
忙把秀英叫一聲:
“這件事你做得好,
俺擠巴擠巴準不冷。”
秀英聽丈夫把她夸,
心里覺得挺高興:
“別看你不拿這張豹子皮,
俺也不能讓你去受凍。
昨天我做了一床新褥子,
還有件大衣在櫥中,
你鋪著褥子蓋上大衣,
保證晚上不受凍。”
(白)“你真有辦法!”
第二天維法要回工地去,
滿臉笑容心高興,
臨走緊握春紅的手,
一個勁兒地謝民兵。
同志們個個心歡喜,
決心早日完工程。
民兵和社員一條心,
都要為挖好澤河立大功!
![]()
1966年春,門村公社教師在澤河工地慰問演出。
快書《一張豹子皮》,說的是馬戈莊團孫家套連挖河民兵楊春紅等人,駐灰埠公社潘家洼村,受到房東王秀英的熱情接待。楊春紅把房東看作一家人,幫助房東挑水、掃院子、編席子、勒風門子、哄孩子、拾燒草……使王秀英深受感動。王秀英見打地鋪的楊春紅鋪草太薄,擔心他受潮得病,就把炕上的豹子皮拿下來,給楊春紅鋪著。這張豹子皮,是房東老輩子傳下來的,連王秀英的丈夫都舍不得帶到工地上,卻被王秀英送給素昧平生的挖河民兵使用。丈夫得知后,經歷了從不理解到理解的心路歷程。全篇生動表現了民兵與駐村群眾魚水情深的主題。情節跌宕起伏;語言莊諧俱見;韻律上,合中東轍,一韻到底。
檔案記載,在澤河工程建設中,工地各級黨團組織共表揚好人好事5萬多人次。民兵在施工之余,幫助駐村社員和生產隊磨面、推土、脫坯、盤炕、壘墻、挖圈、喂豬、送肥、翻地、蓋門樓、栽地瓜、挖白菜窖、拔棉花秸……,駐村群眾也竭盡所能為民兵提供施工和生活上的便利。一冬一春,發生了很多感人肺腑的故事。平度人民的傾情支持是澤河工程順利竣工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民兵吃的是地瓜干和窩窩頭,穿的大都是補丁衣裳,用的是小推車、鐵锨、鐵鎬、鐵叉、扁擔、抬筐等簡陋的工具……卻創造了平度水利建設史上的奇跡。他們具體是怎樣施工的?
宅科團撰寫的山東快書《青年模范贊》
描述了民兵熱火朝天的施工景象:
青年模范贊(節選)
冬月里來北風寒,
狂風怒吼飛沙旋,
烏云飛馳如野馬,
大雪飄飄如撒棉。
一聲號令響天地,
開挖澤河改自然,
千年窮根一手拔,
洼地要變米糧川。
十萬雄師八方來,
猶如神兵下九天,
紅旗招展如彩畫,
革命歌聲震河山。
正面來了一幫小伙子,
個個腰粗肩又寬。
頭里走的是馬述珍,
李發俊緊緊跟后邊,
李秀生肩扛一把大鐵鎬,
馬述訓的小車滾滾轉。
不多時來到工地前。
馬述珍彎腰脫下襪子鞋,
直腰又把袖子挽,
撈過一張大鐵鎬,
縱身跳進溝里邊,
只聽的腳踩冰塊嚓嚓響,
砰砰乓乓土石濺。
李發俊隨后趕上來,
手執鐵锨跳到冰水間,
他揮動鐵锨輕如毛,
土石刷刷飛上岸。
馬述訓小車一推靠上前,
李秀生鏟起土石往上填。
時間大約一分半,
小車裝得滿又滿。
馬述訓把腰一彎上了襻,
推起小車一溜煙
![]()
1965年冬,澤河工地宅科團民兵施工現場一角。
這篇快書,起句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冬月”,即農歷11月,平度民兵響應縣委的號召,冒著風雪開赴工地。宅科團有一個四人“戰斗組”,馬述珍刨土,李發俊撂土,李秀生裝車,馬述訓推車。他們配合默契,干勁沖天。快書表現了聽黨指揮、艱苦奮斗的主題。敘事節奏緊促;語言明快有力;韻律上,合言前轍,一韻到底。
“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兩篇山東快書源于生活,根植人民,記錄美好,贊頌先進,弘揚精神,彰顯信仰,是澤河文藝作品中的代表作。而作為地方特色曲藝品類的山東快書,已于2006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三、千詩萬歌:扎根生活,異彩紛呈
“工地英雄骨頭硬,千詩萬歌澤河頌。”(呂延慶詩《頌澤河工地》)在波瀾壯闊的澤河工程建設中,產生了大量的山東快書、大鼓書、短劇、相聲、三句半、順口溜、對口詞等文藝作品,這些文藝作品塑造平凡英雄形象,謳歌社會主義新風尚,全景式展現澤河水利工程建設畫卷,滿足民兵精神文化需求,增強民兵精神力量,深為民兵群眾所喜聞樂見。
澤河檔案記載:平度電影隊、呂劇團、文工隊、圖書館、廣播站等文藝、文化、宣傳團體,帶著反映革命文化的影片、戲劇、書刊、圖畫、唱片輾轉工地慰問民兵。電影隊的同志,用小車推著發電機、放映機、膠片和銀幕在民兵駐村流動放映;他們還匯集工地上的好人好事,編成快板,并繪制幻燈片,在每次放映電影前進行宣傳。呂劇團的同志,推著道具,挑著行李,為民兵流動演唱;還積極參加勞動,體驗生活,萃取題材,自編自創節目。有一次,他們到張舍團演出,發現該團五營的兩個炊事員各干各的,鬧不團結,演員們特地演唱了英雄王杰的故事,使他倆深受感動,冰釋嫌隙,從此同心合力干好工作。
![]()
1966年春,縣文工隊同志在澤河大壩斜坡上擺石子標語——“共產黨萬歲!”
各團的文藝活動開展得紅紅火火。取材于工地上層出不窮的好人好事,白埠團宣傳員楊培華編唱西河大鼓,衛生員王成順編說山東快書,民兵胡松顯編唱歌曲和歌劇……休息時間,民兵們一邊揮去汗水,一邊觀賞文藝表演,在歡聲笑語中將疲累一掃而光,工地上,處處洋溢著民兵們對共產黨、社會主義新中國的無限熱愛之情。張家官莊連老民兵張志發說:“我感覺工地的天,比家里的天短了一半還多,干起活來真愉快,不覺累就吹休息號了,總有使不完的勁。”
澤河水利工程于1966年5月汛期到來前竣工。孫玉奎曾賦詩
《澤河初竣》
贊曰:
昔洪水連片,
殃萬頃良田。
今十萬雄師,
創百里大川。
眾改天換地,
慶萬代豐年。
來源:張錫偉 王守梅
網友熱評
@張旭海:65年至66年的澤河工程,我全部參加過,那真是人工挖小車推出來的,是平度史上一項浩大的工程,65年冬天我村駐在灰阜公社下流家村,66年駐在門村東南疃村,睡的是地鋪,吃的是地瓜面和玉米面混合面餅子,咸菜是主菜,那一代人真是吃苦了,向那一代人致敬
@梅好時光:歲月不居,時節如流。當年那些英雄的建設者們,如今多已作古;即使那些最年輕的建設者們,如今也已是耄耋之年。 斯人遠去,但澤河精神永存! 斯人已老,但澤河精神長青!
轉發、周知、關注青島平度人
智慧平度人,傳播正能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