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燒烤界可是有個“新貴”火出圈啦!
前年我去打卡一家日式爐端燒烤肉店,一只大蝦在900℃炭火旁瞬間激發鮮香,那味道直接讓我饞得直咽口水。
誰能想到,這種獨特的烤肉方式在今年徹底火了!抖音相關話題播放量飆到1.2億,小紅書種草筆記超萬篇。
從上海到深圳,從杭州到北京,各地爐端燒門店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不過,關于它的性價比,大家看法不一,有人覺得空運海鮮、和牛品質擺在那,值這個價;也有人認為燒烤就該有煙火氣,堆砌高端偏離大眾需求。
但不管咋爭議,爐端燒流行的背后,其實藏著燒烤行業的三重主流趨勢,這背后的門道,咱今兒就嘮個明白!
01■
爐端燒熱度攀升
相關門店各地涌現
上個月,我打卡了一家別具一格的燒烤店。
店內,一只大蝦被串在簽子上,置于高達 900℃的炭火旁,剎那間,蝦的鮮香被高溫激發出來,那股香氣直直鉆進鼻腔,饞得我止不住咽口水。
這家店,正是一家主打日式爐端燒的烤肉店,獨特的烤制方式引得不少人圍觀。
誰能料到,這種烤肉方式在近期徹底走紅。在抖音上,和爐端燒相關話題的播放量已飆升至 1.2 億;小紅書上,與之有關的種草筆記更是數不勝數,突破萬篇。
那么,究竟什么是爐端燒呢?爐端燒屬于日本燒烤料理形式之一,采用開放式炭火燒烤,以遠火慢烤為主,溫度最高可達 900 度。
如此高溫能夠瞬間鎖住食材的原始風味,同時還能確保食材內部口感嫩滑。
據說,它起源于日本北海道居民捕獲海鮮后,用篝火烤制的方法,后來被當地餐廳采用。
![]()
上世紀 50 年代,爐端燒以 “鄉土酒亭” 的形式嶄露頭角,顧客圍繞著中央的炭爐而坐,廚師在炭爐上烤制食材,再用長木鏟將烤好的食物遞送給客人。
期間,搭配一些酒水和特色菜肴,逐漸流行起來。目前,這種燒烤方式正向專門店形式轉變,在國內也開始流行。
以上海為例,這里匯聚了眾多主打爐端燒的門店。像爐匠爐端燒?酒,人均消費 360 元,店內木質暖調空間搭配暗金色光影,沉浸式用餐體驗直接拉滿。
位于靜安嘉里中心北區的 Takumi 爐端燒,將傳統炭火技藝與細膩割烹相融合,吸引了眾多博主前來打卡。
還有酒町日本料理爐端燒,店內布置精致典雅,左手邊設有掛壁式酒柜,中間是放碳的火爐,周邊一圈擺滿了各種海鮮及新鮮蔬菜,也收獲了大批粉絲。
![]()
深圳同樣有此類門店,位于福田區福華路的本源食集日式燒肉?爐端燒,店內設有 2 米的沙池用于烤魚和海鮮,還有板前食材展示區,特色的船槳遞魚和遞酒服務,并且在晚上八點會舉行 “爐火酒祭” 儀式。
此外,杭州、洛陽、北京、廣州等地也紛紛涌現出類似門店。
比如北京的極北海道爐端燒,地處農展館北路棗營南里 10 號樓 258 生活廣場三層,主打北海道風格口味,引進北海道鮮魚,致力于打造平價且種類多樣的北海道料理。
杭州的守直?爐端酒場 SHUGISAKE,僅用海鮮在炭火沙石上烤制,最大程度保留食物最原始的味道。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爐端燒店已開始朝著連鎖化方向邁進。
例如深圳的「漫火串燒」,創新融合板前模式與自選機制,短短時間內,已在福建、浙江、湖北三省連開十店。
還有西安的螢初日料店,早在 2002 年就將爐端燒概念引入西安,主打日料菜系,店內經營刺身、壽司、串烤、拉面、火鍋、石鍋飯、鐵板燒等多種美食。經過多年發展,該公司已在西安擁有 11 家連鎖分店,另有 2 家分店也即將開業。
02■
爐端燒烤肉店,有何不同?
爐端燒烤肉店與傳統烤肉店在價格體系上的差異,本質上是其高端定位、食材成本與場景溢價的綜合體現。
1、賣點方面,爐端燒主打慢火炭烤與海鹽調味的純粹本味,核心凸顯“現烤現吃” 的鮮活體驗。
爐端燒門店采用無煙備長炭(白炭),燃燒溫度高達 900℃,能在 30 秒內鎖住食材水分,形成 “外焦脆、內溏心” 的質感。如青島鮮烤酒肆烤大海腸時,炭火瞬間碳化表皮,內部仍保持彈嫩。
![]()
為拒絕用復合醬料掩蓋本味,調味上克制性地僅用海鹽提鮮。西安螢初的烤銀鱈魚僅撒沖繩海鹽,凸顯魚肉天然甘甜;廈門磯石爐端燒的和牛肋條也僅以鹽調味,炭火激發出牛肉自帶的奶香。
2、產品方面,以海鮮和新鮮季節性蔬菜為核心,突出食材本味與新鮮度。
與傳統烤肉店以牛羊為主不同,爐端燒菜單以當季海產為核心。如青島?鮮烤酒肆?碳烤海鮮主打每日海捕鮮貨,提供炭烤大海腸、海釣大眼鯛等特色海鮮;上海爐匠爐推薦炭烤斑節大明蝦、炭烤金吉魚等優質海鮮;北京漁火爐端燒則以鰻魚、炭烤斑節大明蝦、炭烤金吉魚等海鮮為主打。
3、場景方面,圍坐開放式炭爐,打造烤肉沉浸式體驗。
爐端燒專門店普遍采用 U 型和吧臺設計,顧客圍桌而坐,能看見廚師右手取過一條處理好的魚穿入竹簽,再將肉串依次擺上烤架,手法嫻熟地調整位置。烤完后裝入白瓷盤,淋上少許醬汁,呈現出一幅 “現串現烤” 的鮮活圖景。
而在傳遞食物時,廚師以長柄木鏟遞送食物,還原江戶時代漁村分食場景。為了進一步強化烹飪的表演性,廚師現場串魚、調火、撒鹽等動作具有儀式感。
如北京萬葉爐端燒將黃魚裹錫紙埋入沙中慢烘,模擬海灘篝火原始烹法;上海朝和爐端燒烤制大陳島黃魚時,魚皮爆裂聲與火焰升騰形成視聽聯動。
4、定價方面,爐端燒烤肉店的客單價一般在 150-300 元之間。
如深圳漫火串燒,融合燒鳥與海鮮,客單 120–150 元,通過板前自選平衡性價比;西安螢初、北京漁火依賴空運鮮材支撐溢價,客單 200 元以上。當然,也有不少門店走高端路線,客單價動輒 500 元以上。
03■
2025年燒烤行業的三重趨勢
原始回歸、方式細分、沉浸式體驗!
目前,關于“爐端燒”的性價比認知出現了嚴重分化。
支持方認可空運海鮮、和牛的品質成本,認為值這個價格;而反對方則認為“燒烤本質是煙火氣,堆砌高端偏離大眾需求”。
不論外界評論如何,爐端燒流行的背后,卻隱藏著燒烤行業的三重主流趨勢。
一、燒烤烹飪正在回歸原始,燒烤行業從過去尋求增量轉向探索新的市場增長點。
傳統燒烤行業主要以工業化燃氣及電烤設備為核心,然而,現今眾多燒烤門店正經歷一場行業革新,呈現向傳統燒烤方式回歸的趨勢,通過技術優化與工藝改良,探索新的市場增長點。
例如,此前我們提及的“爐端燒”,其起源可追溯至日本北海道居民捕撈海鮮后采用的炭火烤制方法。
該方式采用半開放式炭火慢烤工藝,能夠有效鎖住食材的原生風味。這一傳統技法正被眾多燒烤門店采納,作為尋求差異化發展的突破口。
去年興起的土窯烤制風潮中,不少餐飲門店(包括面包房及烤鴨專門店)紛紛架設土質窯爐,將雞肉、面包、披薩等食材以錫紙包裹后進行窯烤,由此催生了主打窯烤披薩、窯烤面包及窯烤雞等特色產品的餐飲業態。
除地域特色外,部分燒烤門店通過聚焦地方傳統烤制工藝實現市場突圍。如涼山地區燒烤采用火盆燒烤形式,在餐桌下方設置炭火盆,桌面鋪設鐵網,便于即時烤制食材;另有門店流行竹簽串烤模式,由廚師使用木炭烤制串串,其形式與川渝地區主流烤制方式相近。
市場還流行新疆烤制工藝,通過沙棗木炭賦予羊肉獨特甜香。近期更出現美式燜烤等創新形式:如某燒烤品牌以新疆泥爐技術為核心,將羊肉串、黑椒牛肉等食材置于特制泥爐中,利用爐壁輻射熱均勻燜烤,成品汁水充盈;部分美式燒烤門店則采用果木炭慢烤羊排,經 10 余小時低溫腌制及小火燜烤,使肉質外層松化而內里多汁。
貴州近期流行的烙鍋燒烤亦值得關注,其將食材置于持續加熱的烙鍋上烤制,通過在鍋心熔化的豬油混合辣椒面、黃豆粉等調料形成特色活油蘸水,該烹飪方式在建材市場周邊頗受歡迎。
觀察發現,上述烤制方式多回歸木炭、果木等傳統燃料。其核心優勢在于:除烤制方式返璞歸真外,在原始燃料風味的加持下,復合調味反而成為累贅,行業開始轉向減法工藝。
例如新疆傳統燒烤僅以洋蔥汁、蛋清嫩化食材,烤制時刷鹽水激發本味,避免醬料掩蓋炭火香氣;爐端燒則通過灑布海鹽提純海鮮干香。
這種燒烤行業的“返祖現象”,實質上是科技賦能下的風味進化 —— 通過精準控溫及風味物質調控,有效解決了工業化燒烤普遍存在的內外熟度不均、風味單一等痛點。
二、燒烤方式也在細分化。
如除了上述爐端燒外,烤肉方式在近些年還涌現出了水烤、泥爐、金絲籠等小眾烤肉形式。
水烤的核心流程為“先涮后烤”:先將食材置于高湯鍋內涮煮,片狀食材涮煮時長約 5 至 8 秒,顆粒狀食材約 20 秒;隨后將食材移至炭火烤制,最后佐以醬油等復合調味料提味。
泥爐燒烤憑借“物理外掛”特性同步走紅。其核心在于耐火泥手工制成的傳統炭火烤爐(常見圓形、方形結構),內部鋪設高溫材料,具備強保溫與控溫能力。
金絲籠燒烤亦為市場新興模式。河北保定福樂園燒烤店采用定制不銹鋼滾筒(直徑半米),外覆細密金絲網籠體,底部配置小電機驅動滾筒每分鐘旋轉 15 轉,實現食材 360°均勻受熱。其優勢在于降低燒焦風險,并通過 DIY 模式增強消費互動性。
三、沉浸式燒烤正在成為主流。
上次我們說的爐端燒的沉浸式體驗,其實就是以直徑兩米五的烤臺為中心,廚師以長柄木鏟遞送食物,復刻江戶時代漁村分食的飲食方式,將燒烤的進食過程變成具象化的沉浸式體驗。
因此可以說,這種沉浸式燒烤也正在成為餐飲的主流,其核心就是通過場景重構、互動參與和文化賦能,將傳統燒烤升級為多感官融合的社交體驗。
比如淄博燒烤,通過“三件套” 模式 —— 小火爐、烤小餅、卷肉和蘸料調配,將其從單純的 “吃” 升級為 “玩” 的文化體驗,進而形成差異化:
首先,商家將食材烤制八分熟,由顧客自行掌握后續火候,從而賦予顧客主動權; 其次,小餅卷入烤串的儀式感動作,比如握緊、卷緊等,強化了參與感,被網友戲稱為 “燒餅界的 DIY”; 此外,當地政府開通了 21 條燒烤公交熱線,制作美食地圖,將分散的門店串聯成文化沉浸式的文旅體驗。
類似的案例還有西昌的網燒自助文化,它源于涼山的火塘文化,演變為現代的網燒形式:
一方面,中央的爐盤覆蓋鐵絲網,食客可以用長筷自烤攀西的小腸,體驗原始的分食樂趣; 另一方面,大型莊園式燒烤店結合火吧廣場的民俗表演,形成“燒烤 + 民俗文化” 的消費場景。
最近流行的板前燒烤,也通過劇場化的烹飪方式打造沉浸式體驗,變成燒烤界的“舞臺秀”:
比如 U 型吧臺的設計,廚師現烤現串,用炭烤、火焰噴槍炙烤牛排等,搭配聲光特效,形成視覺沖擊;其次,顧客可掃碼追溯食材產地,化解對預制菜的焦慮。
還有一些燒烤店開始用地方文化打造沉浸式表達,比如徐州的燒烤博物館,結合東漢畫像石復原 2000 年的燒烤歷史,顧客可體驗古法泥爐烤串。
因此,這些燒烤呈現出多種沉浸式樣式:
諸多燒烤店通過空間設計打造全沉浸式場景; 另一方面,顧客可參與烤制全過程,從挑選食材、調味到掌控火候,全程自主操作,增加參與樂趣; 最后,將地方文化、特色民俗融入燒烤體驗之中。
而這種沉浸式體驗的本質,是餐飲業從供給側向情感需求的躍遷。
小結:
爐端燒的走紅,無疑為燒烤行業撕開了一道“精致化” 的口子,它所承載的原始烹飪回歸、細分方式創新與沉浸式體驗升級,恰是當下餐飲消費升級的生動注腳。
但風口中的冷靜思考更顯必要:高企的成本門檻(空運食材、專業烤臺、炭火合規)讓其難以快速下沉,供應鏈的強約束也讓“平價化” 成為難題;而 “高端化” 與 “煙火氣” 的認知拉鋸,更考驗著品牌在文化符號與大眾需求間的平衡能力。
對于從業者而言,爐端燒的啟示或許不在于照搬模式,而在于如何在趨勢中找到自己的錨點—— 畢竟,能穿越周期的爆款,從來都誕生于對痛點的精準破解,而非單純的概念堆砌。
作者 | 小貝
出品 | 餐飲O2O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