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眾多的美食小吃當中,缽缽雞算是獨樹一幟的存在,不僅在省會城市成都處處可見,在四川其他地市也經常出現。
缽缽雞的核心是 “冷吃串 + 紅油 / 藤椒味”,正宗吃法和做法都圍繞 “鮮、香、麻、辣 / 清鮮” 展開。
![]()
作為缽缽雞的源頭,樂山位于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流處,自古是水運樞紐。碼頭工人、船夫需要快速、便宜、耐饑的食物。雞肉在當時是相對容易獲取的蛋白質來源。

四川盆地盛產辣椒、花椒、芝麻、菜籽油等香料作物,這為制作麻辣鮮香的調味汁提供了物質基礎。尤其是樂山附近的“沐川竹海”,為最初的“缽缽”——竹編容器提供了材料。
![]()
在炎熱的夏天,體力勞動者無法悠閑地坐在火鍋邊燙食。將食物煮熟、放涼,浸泡在調料中,隨取隨吃,既解決了高溫下吃熱食的煎熬,也適應了碼頭工人節奏快、隨到隨吃的需求。這是一種極其務實的發明。
![]()
缽缽雞這種吃法形式很像“冷鍋串串”,所有食材穿在簽子上,按簽計費,豐儉由人。既方便分享,也避免了浪費,吃多少拿多少,體現了市井民俗中的節儉和靈活。

缽缽雞的雛形是四川,尤其是樂山、雅安一帶的傳統名菜“白宰雞”(又稱椒麻雞)。白宰雞就是將煮熟的土雞切塊后,澆上麻辣為主的佐料涼拌。
![]()
有人巧妙地將雞肉及其內臟、以及周邊常見的蔬菜(如藕片、木耳、土豆)等,全部切成小塊,用竹簽串起來,浸泡在盛有麻辣湯汁的“缽缽”(瓦罐或竹編盆)里。這一“串”的創新,使得一種小吃變得內容極其豐富,體驗感也更強,從一道菜演變成了一頓“便餐”。
總之,缽缽雞是樂山這個水碼頭,勞動人民為了適應炎熱氣候、快節奏生活,利用本地豐富的物產(雞、香料、竹子),在傳統涼拌菜“白宰雞”的基礎上,進行的一次革命性創新,骨子里流淌著的是市井的、務實的、充滿煙火氣的基因。
![]()
正宗的缽缽雞湯汁不是白水,而是用雞骨架、蔥姜熬制的一鍋鮮美清亮的雞湯,放涼備用。
紅油與香料:
菜籽油是必須的,燒熟后去掉生油味,香味更醇厚。
將辣椒面(粗、細兩種混合)、花椒粉、炒香的白芝麻、以及各種香料(如八角、桂皮、香葉,可省略)放入耐熱容器。
將熱菜籽油分次淋入,邊淋邊攪拌,激發出辣椒和香料的香味,制成“紅油辣子”。
混合調味:將放涼的雞湯與紅油辣子混合,加入大量的花椒油(這是“麻”味的主要來源)、鹽、糖(提鮮)、味精或雞精,攪拌均勻。湯汁要咸味足夠,才能入味。
最后,將放涼的食材串放入調好的缽中,浸泡 15-20 分鐘,讓食材充分吸收湯汁味道即可食用。
![]()
在缽缽雞的大本營樂山,街頭巷尾遍布著無數老店。在這里,你吃到的不僅是味道,更是原汁原味的文化。
作為四川美食的中心,成都匯集了全省各地的名小吃。樂山幾乎所有知名的缽缽雞品牌都在成都開設了分店。
你可以在成都的建設路、魁星樓等美食街區,或者各大商圈輕松找到 “葉婆婆” 等品牌店。味道與樂山總店相差無幾,是體驗正宗缽缽雞最便捷的地方。
![]()
隨著川菜的流行,一些大城市也有了較為正宗的缽缽雞店,通常能保證水準,隨著互聯網電商的流行,自己在家動手也能輕易嘗到正宗的四川缽缽雞。
總而言之,要體驗最地道的缽缽雞,首選樂山,次選成都的知名品牌店。當你拿起一串吸飽了麻辣湯汁、裹滿了芝麻的雞肉,放入口中時,你品嘗的不僅是一道菜,更是樂山這座江邊小城百年來的市井風情與生活智慧。(圖片來源:樂山文旅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