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4月9日凌晨3時45分,已經在樸茨茅斯海軍造船廠完成大修的美國海軍核潛艇“長尾鯊”號的輪機長約翰·S·萊曼少校開啟了核反應堆啟動的四小時倒計時準備;6時15分,萊曼向“長尾鯊”號艇長約翰·韋斯利·哈維少校報告:“反應堆已進入臨界狀態”;7時15分,潛艇的主機開始轉動、渦輪發電機開始為艇上到火控計算機下到煮蛋器等大小設備供電;7時30分,萊曼再度向哈維報告:“潛艇卓越的核動力推進系統已經全部準備就緒,隨時等待命令。”
![]()
約翰·韋斯利·哈維(此時他的軍銜還是上尉)
“長尾鯊”號是美國海軍“長尾鯊”級核動力攻擊潛艇的第一艘,1958年5月28日在樸次茅斯海軍造船廠開工建造,1960年7月9日下水,1961年8月3日服役,艇號是SSN593。這是美國海軍第一艘將反潛放在第一位,而將攻擊水面艦艇放在次要位置的潛艇,其第一要務就是“獵殺”蘇聯的戰略核潛艇,并能夠在其發射彈道導彈之前就將其搜獲并擊沉。
![]()
1960年7月9日下水的“長尾鯊”號
![]()
1961年8月3日“長尾鯊”號的服役儀式
“長尾鯊”號全長84.9米、寬9.6米、吃水7.9米,水上排水量3750噸、水下排水量4310噸,水面航速16節、水下航速31節,最大潛深396米,艇員編制一百二十七人。
![]()
剛剛服役的“長尾鯊”號
![]()
“長尾鯊”號核潛艇模型
不過,在1963年4月9日準備出航的那天,艇上一共有十二名本艇軍官和本艇九十六名水兵、一名大西洋潛艇部隊指揮部的參謀、三名樸茨茅斯海軍船廠的軍官、十三名船廠的平民雇員、一名馬里蘭白橡樹海軍機械實驗室的技術專家和三名和潛艇相關設備的私營承包商代理人。
有一名軍官和三名士官因故沒有登艇:雷蒙德·J·麥奎爾上尉因為妻子的眼睛被高濃度酒精灼傷住院,家中五個孩子無人照顧而被副艇長帕特·加納少校準假留在岸上“當奶爸”并照顧妻子;二級機電士官加龍·S·韋策爾正在弗吉尼亞海軍導航學校培訓,要兩個月后才能返回;機械軍士長弗蘭克·德斯特凡諾此時正在華盛頓準備接受里科弗(美國核潛艇之父)主導的海軍核動力項目的新任命,已經確定不會再回到“長尾鯊”號上;一等魚雷士官雷蒙德·馬特森因為精神失常被勒令上岸接受治療,此時還躺在病房里。
離開船廠的10號碼頭后,“長尾鯊”號向南航行并繞過紐卡斯爾島,在奧迪奧雷內斯角附近進入大西洋,然后下潛,開始進行包括通信和導航以及淺潛測試。9時49分,潛航中的“長尾鯊”號和前來與之匯合并被指派為其下潛測試進行支援的潛艇支援艦“云雀”號(舷號ASR-20,艦長斯坦利·W·赫克少校)依靠水下電話建立了聯系,不久“長尾鯊”號浮出水面,完成了當天的測試。然后哈維和赫克約定次日早晨在科德角以東200海里處的威爾金松海溝匯合并在那里進行深潛測試——
![]()
潛艇支援艦“云雀”號
![]()
浮出水面的“長尾鯊”號潛艇
4月10日6時23分,“長尾鯊”號和“云雀”號在預定海域匯合并測試了通話設備并約定每5分鐘聯絡一次,然后“長尾鯊”號于6時35分開始下潛,此時的“云雀”號上的官兵怎么也不會料到,這將是他們最后一次看到“長尾鯊”號完整的模樣。
7時47分,哈維告知赫克:“我艇擬開始潛向試驗深度。”
7時52分,哈維告知赫克:“我艇開始測試深度潛水!”
7時57分,哈維又發來消息:“深度400英尺,一切正常,正在進行例行水密檢查。”
7時59分,哈維又告知赫克:“接下來的深度情況將以測試深度為基準,不再提及深度的準確數字(這種預防性措施是為了避免被其他船只獲取電話信息,從而導致泄密)。”
8時09分,“長尾鯊”報告:“本艇位于試驗深度的二分之一處。”
8時35分,“長尾鯊”報告:“本艇距試驗深度差300英尺。”
8時53分,“長尾鯊”報告:“本艇正在接近試驗深度。”
9時02分,“云雀”號詢問“長尾鯊”號航向,“長尾鯊”號回答“一切正常,航線無變動”,隨后兩船之間進行了一次例行的通信檢查。
9時12分,兩船又進行了第二次例行的通信檢查。
然而僅僅一分鐘后,“長尾鯊”號于9時13分突然報告:“發生小故障,準備上浮。正在向壓載水艙供氣,請注意。”不過“云雀”號艦長赫克的回憶他聽到的是:“遇到小問題,傾斜角度朝上……試圖排水……請保持聯系。”然后,“云雀”號的負責監聽水下電話的詹姆斯·D·沃森中尉聽到了高壓空氣的排氣聲。
9時14分,“云雀”號呼叫“長尾鯊”號:“貴艇沒有執行定期聯絡,請告知貴艇航向和方位。”但沒有得到回答。然后赫克艦長親自操起話機呼叫“長尾鯊”號“貴艇是否可控”三遍,但依舊沒有回應。
9時17分,水下電話話機內傳來一連串混亂的響聲,沃森從中只聽明白了一個詞“測試深度”,然后就聽到了令他毛骨悚然的聲音——潛艇耐壓艇體壓壞的聲音!
此后,“云雀”號再也沒有接收到過任何來自“長尾鯊”號的信息。
“云雀”號從9時17分開始一直搜尋到10時58分,然后向水下投擲小型信號手榴彈(這是事先安排好的在通信無以為繼的情況下要求潛艇立即上浮的信號)無果后,赫克艦長命令使用無線電向新倫敦潛艇基地報告:“自9時17分開始,無法與‘長尾鯊’號取得聯絡……我艦位置:北緯41~43°、西經64~57°,正在擴大搜索范圍。”
可是,由于“云雀”號的發報機老舊,再加上美國海軍的官僚掣肘、通訊質量和通信規定的“拖后腿”,這份電報總共花了1小時58分鐘才完全發送完畢。以至于“長尾鯊”號所在的第二潛艇支隊司令施耐德·施密特上校在12時54分才收到“云雀”號發來的電報。但是他以為“長尾鯊”號不過是因為水下電話的故障而失聯,因為這種事在第二潛艇支隊麾下的各艘潛艇已經習以為常了。不過他還是將“長尾鯊”號失聯的消息上報給了大西洋艦隊潛艇司令部司令埃爾頓·W·格倫菲爾中將和大西洋艦隊副司令華萊士·比克利中將。13時37分,比克利中將命令核潛艇“海狼”號、柴電潛艇“似深海鮭”號,潛艇救援船“太陽鳥”號、打撈船“復原”號和一架巡邏機迅速出動前往“長尾鯊”號失事的海域。
![]()
“海狼”號核潛艇
第二潛艇研究分隊司令弗蘭克·A·安德魯斯上校則乘坐一架直升機趕往科德角并登上了正在科德角附近巡航的“諾福克”號反潛驅逐領艦,隨后“諾福克”號則加速趕往“長尾鯊”號出事的海域,并預備作為搜救力量的指揮艦參加對“長尾鯊”號潛艇的搜尋。
![]()
“諾福克”號反潛驅逐領艦
另外,位于加拿大哈利法克斯,一艘“奧伯龍”級柴電潛艇被命令進入隨時待命出航的狀態,艇長在集結艇員的訓話中提級“一艘美國潛艇遇到了麻煩”,然后風言風語就在加拿大皇家海軍哈利法克斯基地內瘋傳,然后很湊巧的被捅給了新斯科舍的CJCH電視臺的一名記者,然后CJCH電視臺就在電視節目中以公告的方式將“一艘美國潛艇在公海上遇到了麻煩,可能有沉沒的危險”的消息給播了出去。此時距離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從他的海軍助理澤維爾·謝潑德上校口中得知“長尾鯊”號失聯僅僅過去了不到一個小時。
4月10日下午,救援的艦船和飛機陸續趕到“長尾鯊”號的失事海域,此時“云雀”號已經在這一水域反復梭巡了8個多小時,期間一直使用水下電話呼叫“長尾鯊”號但毫無結果。裝備聲吶的“海狼”號和“諾福克”號在就位后開始用聲吶對事發水域進行來回測掃,而裝備電子和磁異探測器的反潛飛機也開始對這片海域進行探測搜尋。
![]()
搜尋“長尾鯊”號的場面
4月10日19時54分,“復原”號打撈船的一名瞭望兵報告:“4~6英尺的涌浪中有一塊平靜的區域”(此時飛機因為能見度降低已經在兩個小時之前返航)。隨即“復原”號和“云雀”號開足馬力前往這片海域,果然看到所謂的“平靜的區域”實際上是一大片油污,伴隨著零星的軟木和沉重的黃色塑料構件,而這兩種構件在美國海軍核潛艇上的常用的材料。至于柴油——雖然“長尾鯊”號是核潛艇,但是它依然搭載了數千加侖用于驅動和潤滑輔助柴油發電機的柴油和潤滑油。
海面上出現大面積的柴油向來就是潛艇遇難的征兆,而出現軟木和塑料碎片則預示著失事潛艇可能遭遇了最壞的情況。因此,美國海軍于19時開始對“長尾鯊”號上的一百二十九人的家屬以海軍作戰部長安德森上將的名義進行通知:“我們遺憾地通知您,‘長尾鯊’號潛艇已經失蹤,并推定為失事。”按照美國海軍的規定,這份通知必須以書面方式當面交送到“長尾鯊”號上的人員直系親屬手中。20時整,五角大樓發布公告“‘長尾鯊’號已經失聯并推定為失蹤,已通知艇員家屬。”
不過也是有例外的,比如“長尾鯊”號潛艇艇長哈維少校的夫人在16時就接到了大西洋艦隊潛艇司令部司令格倫菲爾中將的電話:“我不得不遺憾地告訴您:‘長尾鯊’號已經失蹤,我向您承諾,我們會盡一切可能尋找這艘搭載著你丈夫和其他艇員的潛艇。”
![]()
約翰·韋斯利·哈維少校一家
21時30分,五角大樓召開記者會,海軍作戰部部長安德森上將面對“長槍短炮”通報了“長尾鯊”號核潛艇最后一次下潛區域附近出現浮油的報告,同時表示:“如果潛艇在深達8400英尺的水中沉沒,救援將無法完成”,并且不無悲痛的表示“對于我們這些在海洋傳統中成長的人來說,最悲哀的時刻之一就是船舶的失事”,這在記者們看來,“長尾鯊”號的損失已經命里注定。
4月10日晚至4月11日上午,在科德角以東220海里的大西洋上已經集結起了一支頗具規模的搜救艦隊。除了先期趕到的“諾福克”號驅逐領艦、“云雀”號潛艇救援艦、“復原”號打撈艦、“海狼”號核潛艇、“似深海鮭”號常規潛艇外,驅逐領艦“亞內爾”號,驅逐艦“華萊士·L·林德”號于4月10日夜加入搜救;驅逐艦“布蘭迪”號、“塞繆爾·B·羅伯茨”號、“沃靈頓”號、“沙利文”號,潛艇救援艦“太陽鳥”號和屬于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的海洋調查船“亞特蘭蒂斯II”號于4月11日上午陸續趕到,搜救艦隊由艦隊油輪“沃卡莫”號提供補給,由大西洋艦隊潛艇司令部副司令勞森·P·拉姆齊少將統一指揮。
![]()
“亞內爾”號驅逐領艦
![]()
“華萊士·L·林德”號驅逐艦
![]()
“布蘭迪”號驅逐艦
![]()
“塞繆爾·B·羅伯茨”驅逐艦
![]()
“沃靈頓”號驅逐艦
![]()
“沙利文”號驅逐艦
![]()
“太陽鳥”號潛艇救援艦
![]()
海洋調查船“亞特蘭蒂斯II”號
![]()
“沃卡莫”號艦隊油輪
與此同時,五角大樓召開第二次記者會,安德森上將以極為悲傷的語氣宣布“長尾鯊”號連同上面的一百二十九人全部損失的事實,同時保證在“長尾鯊”號失事海域沒有發現放射性泄漏的危險,也沒有發現任何蘇聯潛艇活動的跡象。
4月11日中午,救援艦“太陽鳥”號撈起了兩只橡膠手套,隨后這兩只手套連同之前撈起來的燃油樣本、軟木和塑料碎片被轉到“塞繆爾·B·羅伯茨”號驅逐艦上,然后由該艦送往羅德島的紐波特,交給由海軍中將伯納德·L·奧斯汀領銜的事故調查組進行鑒定。
4月12日下午,搭載了一批伍茲·霍爾研究所的科學家以及儀器設備的“黑澤爾伍德”號驅逐艦從科德角趕到現場和“亞特蘭蒂斯II”號匯合并在隨后的兩天時間里向“亞特蘭蒂斯II”號上轉移了所有人員和設備。
![]()
“黑澤爾伍德”號驅逐艦
4月13日至4月15日,美國海軍海洋調查和救援船“阿勒格尼”號、“鏈”號、“康拉德”號、“吉利斯”號、“卡皮斯特拉諾傳道所”號、“普雷沃”號、“必須”號和“羅克韋爾”號陸續前來增援“亞特蘭蒂斯II”號。這些調查船開始對事發海域的海底地形進行測掃,用于繪制海底地形圖,以確定“長尾鯊”號的確切位置。
![]()
航行中的“長尾鯊”號
工作制4月22日,已經掃描了100平方英里區域的海底,發現了十多個可疑物體,海軍調查組認為至少一半可能和“長尾鯊”號有關,但外形難以辨認。
5月初,美國海軍決定在目標區域自沉一艘老舊的退役潛艇,在這條潛艇上安裝上一個聲吶反射器,使之在下沉過程中持續使用聲吶掃描海底。并且選中了1963年4月1日剛剛從海軍中除籍并擬作為靶艦擊沉的“大眼鯛”號潛艇作為自沉目標。但是這項行動在5月中旬被叫停了,因為預計“長尾鯊”號沉沒海域太深,而作為二戰時期制造的老式潛艇的“大眼鯛”號的耐壓殼體根本不可能到達那個深度,巨大的水壓會在這之前將“大眼鯛”號壓扁,最終“大眼鯛”號還是繼續當做靶艦挨炸吧——
![]()
改裝成靶標的“大眼鯛”號潛艇
5月27日,“康拉德”號通過海底拖曳裝置撈起了19個小型O形密封圈,上面有清晰的出廠編號,通過核對安裝記錄,證實這些密封圈在“長尾鯊”號建造的時候被安裝了上去,這是首次撈起確定是“長尾鯊”號的遺物。
同時,“康拉德”號攜帶的深水照相機拍攝的500張水下照片于5月30日進行沖洗和粗略辨認后認定其中8張顯示了“長尾鯊”號的指揮臺圍殼、潛水舵和一部分艇體。可是,當這些照片被送往華盛頓特區阿納科斯蒂亞的海軍照片判讀中心檢查后于6月1日得出最終結論:這些照片無一屬于“長尾鯊”號。
至6月中旬,“康拉德”號的深水照相機又拍攝了一批照片,其中包含了一個類似海軍艦艇上經常攜帶的空氣瓶、一段斷裂的管道、一塊大約9英尺長8英尺寬的金屬板、一個13英寸長的刷子、一個長柄勺子。但是,這些照片被認為“無法和‘長尾鯊’號明確聯系起來”。
一籌莫展之下,美國海軍決定投入重量級裝備——深潛器“的里雅斯特”,它將怎樣尋找“長尾鯊”號,請看下回分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