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計:3229字,22圖
閱讀預計:7分鐘
在印度的互聯網數字平原上,一場靜悄悄的革命正在上演。
51 歲的家庭主婦烏莎?比沙伊(Usha Bishayee)從未想過,自己的孟加拉菜譜會通過短視頻收獲 470 萬次觀看,更沒想到會因此飛往孟買,與 Instagram 負責人亞當?莫塞里(Adam Mosseri)共舞。
![]()
她的故事是印度 460 萬創作者群體的縮影,他們正用手機鏡頭改寫這個國家的經濟敘事。
作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印度如今已是 Instagram 短視頻產出第一大國,YouTube 頻道數量超 1 億個,其中 1.5 萬多個頻道訂閱量破百萬。
2024 年,印度數字媒體與娛樂行業創收 8020 億盧比,首次超越電視成為最大板塊,而創作者經濟正是這一爆發的核心驅動力。
![]()
全民創作時代:當每個手機都是舞臺
印度創作者經濟的魔力,在于打破了傳統門檻限制。
在西孟加拉邦(West Bengal)的鄉村廚房里,烏莎?比沙伊用 iPhone 記錄傳統菜肴制作過程,配上朗朗上口的美食押韻詩,意外開啟 “老時光廚房”(@oldays_kitchen)的爆紅之路;
![]()
70 歲的退休銀行家拉杰庫馬爾?塔庫里亞(Rajkumar Thakuria,人稱 “拉庫達”/Raku Da)以 “尷尬流行” 風格演繹的《你是醫生,我是司機》,在 YouTube 收獲 8 萬 + 訂閱者;
![]()
15 歲的阿迪蒂亞?舒克拉(Aaditya Shukla,昵稱 “Aadi”)用母親的手機拍攝備考日常,在 Instagram 吸引 160 萬青少年粉絲,甚至接到 Netflix 劇集《鐵路人》(The Railway Men)的邀約。
![]()
這些故事共同勾勒出一個鮮明特征:印度的創作者經濟既非 Z 世代專屬,也不局限于大都市,而是真正全民參與的數字狂歡。
全民創作現象的背后,是技術基礎設施的突破性發展。
2016 年 Jio 推出的 4G 服務,讓數百萬印度人首次接入高速網絡;廉價智能手機的普及,使內容創作門檻降至 “一部手機 + 互聯網” 的極簡配置。
咨詢公司安永(EY)的數據顯示,2024 年印度人年均在線時長達 1.1 萬億小時,平均每天 5 小時,其中 70% 用于社交媒體、視頻平臺和游戲。
當技術將創作工具交到每個人手中,文化多樣性便成了最好的燃料 —— 從孟加拉語的美食教程到馬拉雅拉姆語的家庭 vlog,從泰米爾語的政治評論到印地語的喜劇短劇,多元語言和文化背景的創作者共同構建了印度數字內容的豐富生態。
平臺的民主化設計進一步加速了這一趨勢。YouTube Shorts 和 Instagram Reels 等短視頻功能的推出,讓內容傳播效率呈指數級提升。
阿尤什(Ayush)在《這叫什么?》中誤將 “可頌面包” 發音為 “普拉尚特” 的搞笑視頻,3 個月內獲 1700 萬次觀看,并贏得飛利浦家居生活(Philips Home Living)的廣告合作;
![]()
農民桑托什?賈達夫(Santosh Jadhav,@indianfarmer)通過 5000 多個農業視頻,將頻道做到 494 萬訂閱,年營業額達 15 億盧比,還推出了在線農業課程。
![]()
![]()
這些案例印證了 YouTube 東南亞及新興市場董事總經理阿賈伊?維迪亞薩加爾(Ajay Vidyasagar)的觀察:“印度內容創作革命的魔力在于其多樣性、野心和復雜性,由渴望學習和成長的年輕人推動。”
![]()
變現生態:從流量到商業的閉環構建
當烏莎?比沙伊開始收到品牌合作邀約時,她或許未曾想到,自己正參與著一個價值數百億盧比的新興產業。2024 年,印度影響者營銷行業價值 360 億盧比,預計 2025 年將增長 25%。
這個市場的活力源于多方參與者的協同:創作者生產內容、平臺分發流量、品牌購買影響力、機構提供專業服務,共同構成了成熟的變現生態系統。
![]()
在這個生態中,創作者根據粉絲量被劃分為不同層級:1 萬 - 5 萬粉絲的納米級(NANO)、5 萬 - 10 萬的微影響者(MICRO)、100 萬 + 的超級影響者(MEGA),直至娛樂體育界的名人(CELEBRITY)。
不同層級的變現能力差異顯著:一位擁有 100 萬粉絲的美容創作者,單條短視頻報價可達 50-100 萬盧比,而頭部娛樂創作者年收入可高達 1.5 億盧比。
變現模式也呈現多元化特征:除傳統的品牌贊助,訂閱制(如 YouTube 會員)、電商帶貨(如創作者自有品牌)、直播打賞、知識付費(如在線課程)等新興模式不斷涌現。
馬杜拉?巴查爾(Madhura Bachal,@madhurarecipe Marathi)作為最早的 YouTube 美食創作者之一,如今不僅運營三個頻道、出版 12 本書,還擁有自己的香料和廚房用具品牌,每月通過品牌合作和內容變現獲得六到七位數收入。
![]()
品牌對創作者的青睞,源于其相比傳統明星的獨特優勢。Monk Entertainment 創始人維拉杰?謝思(Viraj Sheth)指出:“內容創作者就像五個公司的集合體,對品牌而言,這大大降低了成本,使他們與受眾更具親和力,溝通也更加便捷。”
![]()
印度聯合利華(Hindustan Unilever Limited)護膚品副總裁普拉蒂克?韋德(Pratik Ved)進一步解釋:“現在不僅僅是粉絲數量的問題,我們尋找與品牌價值觀一致、真實表達且與受眾有 meaningful 連接的影響者。”
這種需求推動了專業服務機構的發展,如 Monk-E 代表約 120 名跨領域創作者,Pocket Aces 的 Clout 部門管理 225 名影響者,它們架起了創作者與品牌之間的橋梁。
![]()
平臺方也在積極布局創作者經濟。YouTube 在 2022-2024 年間向印度創作者支付了 2100 億盧比,并計劃未來兩年投資 85 億盧比;Instagram 推出 “Born on Instagram” 計劃和創作者市場(Creator Marketplace),幫助品牌與創作者精準對接。
這些投入不僅加速了行業專業化,也催生了新的職業形態 —— 從內容策劃、視頻剪輯到社區運營,圍繞創作者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條。
文化與技術:雙輪驅動的增長引擎
印度創作者經濟的爆發,本質上是文化認同與技術創新雙輪驅動的結果。
在文化層面,創作者們找到了展現 “真實自我” 的敘事方式 —— 烏莎在老式廚房烹飪傳統菜肴,KL 兄弟比朱(Biju,@KL Bro Biju)記錄平凡的家庭生活,桑托什?賈達夫在田間地頭分享農業知識,這些內容之所以能引發共鳴,在于它們打破了精英化的敘事壟斷,讓普通人的生活成為主角。
![]()
正如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在世界視聽與娛樂峰會(WAVES)上所言:“無論你是古瓦哈蒂(Guwahati)的音樂家、科欽(Kochi)的播客主,還是班加羅爾(Bengaluru)的游戲設計師,你們都在為印度經濟掀起創造力的浪潮。”
技術創新則為文化表達提供了強大賦能。
人工智能正在重塑內容生產流程:泰米爾博主馬丹?戈里(Madan Gowri)依賴 ChatGPT、谷歌 Gemini 和 DeepSeek 等工具完成從研究、腳本到編輯的全流程,通過數據分析篩選受眾感興趣的話題;AI 剪輯工具讓短視頻制作效率大幅提升,使創作者能更專注于創意本身。
![]()
同時,技術也在拓展內容的邊界:長短視頻并存的格局日益明顯,拉杰?沙馬尼(Raj Shamani,@beerbiceps)將 YouTube 播客《Figuring Out》從 45 分鐘擴展到 2-3 小時,證明深度內容仍有龐大需求。
![]()
更重要的是,技術降低了內容傳播的地理門檻。印度創作者正在走向國際舞臺:2024 年巴黎奧運會期間,Instagram 派遣巴克哈?辛格(Barkha Singh)和卡蘭?索納萬(Karan Sonawane,@focussedindian)作為創作者團隊成員,通過幕后內容為賽事制造話題;
![]()
在戛納電影節,生活方式創作者薩克希?西杜瓦尼(Sakshi Sidhwani)的紅毯風格引起轟動。
![]()
挑戰與未來:在繁榮中尋找平衡
然而,快速發展的創作者經濟也面臨諸多挑戰。監管滯后是首要問題:印度廣告標準委員會(ASCI)的調查顯示,前 100 名數字明星中 69% 未能在品牌合作中滿足基本披露準則,健康、金融等敏感領域的不當推廣存在安全隱患。
ASCI 首席執行官馬尼沙?卡普爾(Manisha Kapoor)警告:“這表明普遍缺乏合規意識或意愿,可能危及受眾信任和監管行動。”
![]()
競爭加劇和變現壓力也讓創作者們倍感焦慮。Monk Entertainment 的謝思坦言:“這看似容易,實則難以持續,每個有手機的人都可能成為創作者。”
RJ 卡麗詩瑪(RJ Karishma)也承認:“這個月可能有十幾個品牌合作,下個月可能就寥寥無幾,現在我們也在妥協,因為創作者更多了。” 這種不穩定性促使行業向專業化發展,頭部創作者開始組建團隊、引入職業經理人。
![]()
此外,內容同質化和創意枯竭的風險也不容忽視。當 “普拉尚特” 梗和 “尷尬流行” 風格走紅后,跟風模仿者大量涌現,如何保持原創性成為創作者的核心命題。Pocket Aces 首席商務官維奈?皮萊(Vinay Pillai)指出:“下一代創作者將與眾不同,因為他們的靈感不再是電影明星,而是同行。最優秀的創作者是那些放大真實自我的人,而非跟風者。”
![]()
展望未來,印度創作者經濟仍處于爆發的早期階段。YouTube 計劃的 85 億盧比投資、政府設立的印度創意技術學院(Indian Institute of Creative Technology),以及不斷涌現的新興平臺,都為行業發展提供了持續動力。
![]()
當 AI 技術與本土文化進一步融合,當創作者從 “個體網紅” 進化為 “內容企業家”,這個年輕的行業有望重塑印度的經濟版圖。
正如莫迪總理所言,這股 “創造力的浪潮” 不僅是內容的狂歡,更是一個國家在數字時代自我表達的全新敘事 —— 從西孟加拉邦的廚房到巴黎的奧運賽場,從農民的田間地頭到戛納的紅毯,印度創作者們正在用真實的故事,書寫著互聯網經濟的新篇章。
本文為印度通原創作品,任何自媒體及個人均不可以以任何形式轉載(包括注明出處),免費平臺欲獲得轉載許可必須獲得作者本人或者“印度通”平臺授權。任何將本文截取任何段落用于商業推廣或者宣傳的行徑均為嚴重的侵權違法行為,均按侵權處理,追究法律責任。
>> 熱文索引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