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蘋果公司公布了2025年第三財季(截至6月28日)的財報。數據顯示,蘋果本財季總營收達到940.4億美元,同比增長10%,創下自2021年12月以來的最大漲幅;凈利潤達244.3億美元。其中iPhone收入445.8億美元,同比增長13%,預估400.6億美元。其中,該季度中國區營收153.7億美元,同比增長4.4%,恢復增長。庫克在會議中特別提到,中國對部分設備提供的補貼幫助了蘋果在該地區的發展,“這項補貼確實適用于我們的部分產品,而且顯然有幫助。”
中國區的絕地反擊,核心在于"國補+降價"的雙重杠桿效應。根據京東、天貓等平臺數據,iPhone 16 Pro 128GB版本在618期間通過"官方降價2000元+國補500元"的組合拳,將價格壓至5499元,直接擊穿6000元補貼紅線,引發搶購狂潮。這種"降維打擊中端市場"的策略,使iPhone在二季度中國出貨量達1010萬臺,同比增長4%,其中Pro系列占比超60%。由于市場本身的承載力是相對有限的,用戶選擇了某一個品牌的機器就會舍棄別的品牌,此消彼長之后,自然是業績的增長。因為國補的刺激,也讓用戶選擇了出手的機會,蘋果迎合這種市場需求,及時做出價格的調整應對國補紅利。
眾所周知,國家針對6000元以下數碼產品的15%補貼(單件封頂500元),恰好覆蓋iPhone16基礎版和Pro入門款,使蘋果成為最大受益者。在多重優惠的刺激下,蘋果iPhone16系列的降幅達14.6%。IDC的數據顯示,中國用戶換機周期從31個月縮短至28個月,蘋果通過"以舊換新+補貼"組合,使老用戶換機比例出現明顯提升。
因為蘋果公司連續多個季度在中國市場出現業績下滑的趨勢,因此當國補政策出臺之后,蘋果就瞄著國補政策進行價格的調整。其中,蘋果官網首次接入國補系統,消費者在Apple Store購買指定產品時,可直接享受"頁面價-國補-教育優惠"三重折扣,這一措施使官網銷量同比激增120%。來自Counterpoint的數據顯示,2025年二季度全球600美元以上高端手機市場,蘋果以68%的份額穩居第一。此外,蘋果服務營收274.2億美元同比增長13%,毛利率高達75.6%。iCloud+訂閱用戶突破10億,App Store中國區收入在補貼刺激下增長18%。
雖然這個財季的業績不錯,不過,蘋果未來也存在著一些不確定性。其中供應鏈就是最大的變局。為應對美國關稅政策,蘋果加速推進"China+1"戰略,印度工廠的iPhone產能同比增長60%,2025年二季度對美出口額達44億美元,占印度總出口的28%。印度制造使蘋果每臺iPhone節省約15美元關稅,但高端機型仍需從中國進口60%的零部件,導致整體成本上升5%-8%。蘋果將美國市場30%的訂單轉移至印度,同時在中國保留50%的產能以滿足本土需求。但未來還有很多的不確定性,最終都會對蘋果銷量帶來影響。
尤其在AI市場,蘋果依舊是被詬病的焦點,一些專業AI技術人才的先后跳槽,也讓人們對蘋果的AI策略的未來并不看好。可以說,生成式AI領域的落后正在反噬品牌形象。Siri的AI功能被用戶吐槽"仍停留在2018年水平",而華為、三星已推出支持實時多語言翻譯、文檔自動生成的AI助手。雖然蘋果希望借助印度市場能夠化解一部分中國市場的產能,進而在關稅方面有更多的騰挪空間。但是供應鏈的問題根本解決不了,印度工廠的良品率仍比中國低10%,iPhone 16 Pro在印度量產初期因攝像頭校準問題導致15%的退貨率。更嚴峻的是,印度政府正醞釀將手機零部件本土化率從35%提升至60%,這將迫使蘋果在2027年前完成供應鏈重構。
當庫克在財報會議上說出"感謝中國"時,他背后是一場精心策劃的全球戰略。蘋果用"國補+降價"激活中國市場,用"高端化+生態化"鞏固全球地位,用"供應鏈轉移+關稅博弈"應對地緣風險。不過,在中國市場重回增長是享受政策紅利的短期爆發,未來的持續性有待觀察。此外,在AI浪潮與地緣變局交織的時代,蘋果能否持續領跑,取決于其能否在技術創新、生態構建與全球布局中找到新的平衡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