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林”是明末歷史的一個重要話題,不少人覺得朝堂不得志的顧憲成通過書院講學的方式,組建了這個代表江南士紳的官僚組織并最終禍害了大明。這是不是事實,顧憲成和東林黨真有這么大能力么?
![]()
首先,來聊一聊促使東林誕生的背景和直接原因。
明朝內閣自誕生之日起,就在皇權一邊。正統朝后皇帝們為了進一步集權不斷提升內閣地位(內閣兼任六部職務),讓“秘書們”逐漸深入政務決策之中,即延續百年的“閣部之爭”。從明世宗開始,大明的集權統治進入了一個新模式。
皇帝通過扶持、擴大內閣權力,讓內閣躍居六部之上。進而通過內閣,來進一步制衡外朝官僚以及蠶食朝廷權力。張璁、夏言、嚴嵩、徐階、高拱、張居正等,無一不是借這個模式叱咤朝堂。
張居正亡故后,為了清除朝堂里的張系勢力,也為了震懾后續的內閣成員(別想做第二個張居正)。萬歷選擇與外朝合作,打壓內閣并搞臭張居正。但萬歷很快又意識到,沒有外力支援,他的皇權會被外朝侵奪。
所以萬歷又有了重新扶持內閣的打算,但被壓制幾十年的外朝官僚們,豈肯放過這個出頭的機會?于是他們就以“反權臣”為由,近乎無條件的攻擊內閣。
錫爵嘗語憲成曰:當今所最怪事,廟堂之是非,天下必欲反之。憲成曰:吾見天下之是非,廟堂必欲反之耳。
《明史紀事本末》
![]()
顧憲成和王錫爵(內閣首輔)的針鋒相對,就是它們這種不可調和矛盾的直接體現。其本質還是朝廷(官僚集團)和皇權的斗爭,只是這場斗爭的結果是雙敗。
萬歷雖然憑借皇權將以顧憲成為首的“刺頭們”全部逐出了朝堂,但他也在內閣扶持不起自己的“提線木偶”。因為諸位“前輩”的榜樣作用,沒人愿意再站出來做皇帝的炮灰了。一到需要直面外朝硬拼的時候,內閣大佬們無一不選擇撂挑子。
所以萬歷對這部分“刺頭”的打壓,就遠不如張居正打壓心學那么成功。
一方面,離開朝堂的顧憲成們在全國范圍內宣傳他們的理念,獲取了不小的輿論支持,進而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一個松散的派系“東林”。或者說只要認同約束皇權(擴大朝廷權力),就算視顧憲成這個人為仇讎,也可以說是“東林人士”。
另一方面,由于沒人愿意做操刀手、炮灰,萬歷也無法像他爺爺世宗那樣肆意清洗朝堂。到他駕崩,東林系官員也仍在朝堂保持著相當的存在。
萬歷駕崩后,東林官員借著光宗短命的混亂,通過主導“紅丸和移宮”兩案控制了朝廷。但這也只是最后的回光返照,因為皇帝的天然使命之一是集權,而且天啟有聽話的操刀手和炮灰 – 魏忠賢。
在皇權的加持下,魏公公很快就組織起被東林系官員排斥的勢力,進而連興大獄將不站隊自己的官員近乎團滅。在這個過程中為了便于整治異己,魏忠賢相中了一個非常好用的罪名“結黨”。
東林講學者不過數人耳,其為講院,亦不過一郡之內耳 … 乃言國本者謂之東林,爭科場者謂之東林,攻逆閹者謂之東林,以至言奪情奸相討賊,凡一議之正,一人之不隨流俗者,無不謂之東林 … 然則東林豈真有名目哉?亦小人者加之名目而已。
《明儒學案》黃宗羲
凡反對自己的,不論是否認同東林的理念,全給扣上“東林黨”的大帽,然后投入大獄往死里整。這一時期除了“一代東林”被魏公公物理消滅,大量不滿魏忠賢的官員也同樣被當作東林予以清洗。
![]()
到了崇禎朝,雖然崇禎視魏忠賢為威脅,但他也沒有扶持“東林黨”的打算。所以崇禎清理完魏忠賢及其黨羽后,“東林黨”和“閹黨”實際上已經雙雙不存在了。但是產生了一個新現象 – 自我貼金。
因為整個崇禎朝,閹黨就是禍國殃民的代名詞。所以慘遭魏忠賢迫害的“東林”就轉而成為正面形象的代名詞。大量斗爭失敗以及難獲朝廷任用的官員們(包括部分依附魏忠賢的),開始自封東林黨并將自己的不得志歸咎于“閹黨”迫害,“二代東林”就這么誕生了。
到崇禎十七年由于北京朝廷的速崩,“二代東林”迎來了短暫的黃金期。這些在崇禎朝郁郁不得志的官員們,紛紛以正人君子的身份擠入了弘光小朝廷。為了彰顯自己的正確以及爭奪權力,他們還幫“閹黨”擴充了一員大將 – 馬士英。
馬士英早年的經歷其實很簡單,從萬歷四十七年出仕到天啟七年閹黨垮臺,他不是在外任(知府)就是在家丁憂。你說他上表阿諛魏忠賢功德,這有可能,但加入閹黨,老魏看得上他么?
崇禎二年,他被朝廷起復,也旁證了當時沒人把他當閹黨。更重要的是崇禎五年,他受命巡撫宣府期間,被鎮守太監王坤告發下崗,還有不少復社成員為他喊冤,稱其被閹黨構陷 …… 所以明末官場的黨派劃分并不重要,它只是一個為斗爭而隨意亂貼的標簽。
最后簡單再來聊聊,東林和江南士紳。簡單來說,它們之間就沒啥直接關聯。
雖然“東林八君子”都是無錫和常州人,但這并不意味著“東林”就來源于江南士紳。首先如黃宗羲所言,講學自然是就近組團才方便,“一郡之內耳”。其次,東林是個以共同理念組團的松散團體,可以說其成員來自五湖四海,江南人士占得比例一點也不高。
![]()
注:明朝的“江南”嚴格來說只包含,應天(南京)、蘇州、常州、松江(上海)、鎮江、杭州、嘉興、湖州八府之地。
比如“東林三大佬”中的趙南星是北直隸正定府人、鄒元標是江西吉水人。除他倆之外,“一代東林”里葉向高、劉一燝、孫承宗、韓爌、楊漣、周朝瑞、史繼偕、何宗彥、朱國祚等等大佬級人物都不是江南人。
著名的《東林點將錄》里收錄的109名東林黨徒中,籍貫在江南的只有22人。這個比例真的高到可以說明,東林是江南士紳的代表或者源自江南士紳?而且這22個東林,被魏忠賢弄死了八個,剩下除了錢謙益無一是高級官僚,他們怎么代表江南士紳在崇禎朝去霍霍大明?
除此之外,魏忠賢掌權的三年里,內閣共出了三任首輔,顧秉謙、黃立極和施鳳來。其中顧秉謙是蘇州昆山人,施鳳來是嘉興府人。所以江南士紳們還在同時投資,“視自己如仇”的魏公公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