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我對家鄉歷史文化的著眼點,主要放在吉林市主城區,但這并不妨礙我對獲取更遠處“見聞”的渴望,尤其是與滿族歷史文化相關的北部區域。心有所念,緣有所至,昨日即獲良機,在吉林市政協常委、滿聯會會長恒紹先生和文史專家傅寶仁老先生的帶領下,會同文史專家張海川先生,應舒蘭市人大和舒蘭市委宣傳部之邀,來到了同飲一江水的舒蘭市法特鎮,就“法特哈門、法特衙署、鰉魚圈復建”,進行實地踏查。
法特鎮地處舒蘭市西北部,松花江東岸,與榆樹、九臺、德惠相鄰,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獨特文化魅力的城鎮。法特一詞為滿語“法特哈”的簡稱,意為“獸蹄”——由一座宛若獸蹄的小山得名。在清代,法特哈站是清代吉林三十八驛站之一,是“北路”驛站分叉前的一站。據地方史料記載,清代吉林三十八驛站“分兩路監督統轄,城內各設關防公所一處……大站設壯丁五十名至二十五名”(《吉林外紀》),結合記載可知法特哈站屬于大站。
另外,清代吉林柳條邊(新邊)四邊門之一的巴彥鄂佛羅門也在法特鎮境內。所謂柳條邊是清代統治者為了保護清王朝的“龍興重地”,專享東北地區豐富的自然資源所修筑的界墻。清康熙二十年(1681) ,為保護吉林長白山的“參山珠河之利”,自威遠堡邊門向北至松花江岸,修建了北段柳條邊,并規定:在長白山禁地內捕蛤蜊、捉水獺、采蜂蜜、挖人參,為首者枷兩月,鞭一百。
北段柳條邊自南向北設布爾圖庫蘇巴爾漢、赫爾蘇、伊通、巴彥鄂佛羅四邊門,邊門設防御(五品武官)、筆帖士,統旗兵、臺丁管理邊門及邊臺。位于法特境內的巴彥鄂佛羅門為滿語——“巴彥”意為富,“鄂佛羅”意為山嘴子,即豐饒富裕的山嘴子——法特哈與巴彥鄂佛羅足可見當年法特鎮的自然條件十分優越。此邊門的駐軍為“清代吉林將軍統轄外城旗兵”序列,人數雖少、級別雖低,卻與寧古塔都統等高級武官一樣,統歸吉林將軍管理(與驛路不是一個體系)。
法特鎮在清代屬于打牲烏拉總管衙門治下,這一帶的松花江江段曾出產體型巨大的鱘鰉魚。當時,打牲烏拉總管會在魚汛到來之際,派出官員指揮旗下漁戶進行捕撈。為保鮮,捕獲大魚后,會將其養在魚圈之中,等到冬季破冰取魚,掛冰捋直凍好,作為特殊貢品裝車運送到京城。法特鎮境內珠山下的黃魚圈就是飼養鱘鰉魚的魚圈。現居于周邊的滿族居民,多為當年漁戶后裔。
值得一提的是黃魚圈一側的珠山,擁有青銅時代西團山、漢夫余、渤海、金等多種文化遺存,尤其是山頂古城遺址,城墻、壕溝尚可辨識。此處連同魚圈都是吉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登臨山巔,尋古懷舊,遠望松江北上,心曠神怡之感油然而生。
除了上述歷史遺址、遺跡,在踏查過程中,我們一行人還對法特滿族民居、舒伊爾哈濕地公園進行了實地考察。在舒伊爾哈濕地公園,本人第一次見到如此壯闊的長有荷花的水域——清風徐徐,爽氣頻頻,但見:荷花挺立,綠葉翩然,更有白鵝、麻鴨在荷葉間嬉戲覓食,風光不輸詩中江南,美景可謂嘆為觀止。
在考察期間,在感慨古驛(驛路文化)、邊門(駐防旗人)、魚圈(打牲旗人)共同凝聚起的人氣,讓這片江畔草甸很早就形成了喧囂一方的鎮店的同時,大家暢所欲言,既對法特鎮豐富的文旅資源和建設成績給予肯定,又就自己所長為文旅資源進一步開發獻計獻策。
尤其是考察期間,深切感受到同行的舒蘭市各級領導表達出的自信、謙遜和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讓包括我在內的所有人都在心底達成了一個樸素的共識:未來,法特鎮的文旅發展必定大有可為,也必定大有作為!
![]()
![]()
![]()
![]()
![]()
![]()
特別鳴謝恒紹先生、趙福平先生、賈大為先生對本人撰寫此文給予的支持和鼓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