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小米集團創始人雷軍通過個人微博宣布:2025年7月,小米汽車單月交付量首次突破30,000臺大關!他同時向用戶表達了誠摯感謝。
![]()
小米集團公關部總經理王化也同步發聲,稱此為“值得記住的時間點”。這一里程碑事件引發網友熱烈反響,祝賀之余,“催產能”、期盼早日提車的聲音成為評論區主流。
![]()
據小米汽車官方數據,其交付量呈現穩健爬升態勢:2025年3月已逼近29,000臺,5月超28,000臺,6月達25,000臺以上,直至7月成功站上3萬臺階。
![]()
銳評:三萬臺的“喜”與“急”
雷軍一聲“破3萬”,小米汽車正式踏入新勢力頭部交付俱樂部。從零到月銷三萬,小米速度確實令人側目,印證了其跨界造車的初步成功與品牌勢能。這份成績單背后,是用戶真金白銀的投票,更是對“小米模式”能否復刻于汽車領域的巨大肯定。
然而,三萬臺的“喜報”之下,暗流洶涌。
其一,產能焦慮已成顯性痛點。 網友評論區清一色的“催產”絕非偶然,而是交付瓶頸的真實映射。當訂單轉化為銷量的速度跟不上用戶熱情,“交付難”正迅速消耗來之不易的品牌好感度。新勢力戰場上,交付能力與訂單獲取能力同等致命。
其二,爬坡之后,能否持續登頂? 月銷三萬是里程碑,更是新起點。審視數據:3月近2.9萬,5月2.8萬,6月2.5萬,7月沖上3萬——曲線并非一路高歌,波動明顯。這既暴露供應鏈的脆弱性,也提示市場需求的動態變化。在競品價格戰白熱化、技術迭代加速的當下,單月破三萬的勢頭能否穩住并轉化為持續領先優勢?
其三,盈利魔咒仍未破解。 規模不等于盈利,尤其對初入戰局的小米汽車而言。前期巨大的研發、渠道投入需要龐大的銷量規模和健康的毛利率支撐。三萬臺的交付量,距離真正的“自我造血”盈利平衡點,恐怕仍有長路要走。
小米汽車沖上三萬臺階值得喝彩,但這聲喝彩必須保持清醒。 產能、可持續性、盈利性,三座大山橫亙眼前。雷軍的下一個挑戰,已從“如何造好車”轉向“如何又快又好地交車并賺錢”。市場留給小米鞏固戰果的時間,不會太多。網友的“催產”聲,恰是最直白的市場倒逼。
點擊小編頭像+【關注】訂閱精彩圖文每日推送,不容錯過!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