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激發人們回憶的各式標的物中,橋梁有著特殊的意義。有人說橋梁的輪廓、磚石、欄桿往往與童年足跡、少年心事、親人叮囑等具體場景綁定,成為回憶里可觸摸的“錨點”;有人說橋梁如同一個時間樞紐,連接著過去的瞬間和當下的回望。
盡管記憶里的橋總帶著霧蒙蒙的濾鏡,可特殊光影中的橋梁卻蘊含著復雜的情緒,是回憶里或溫暖,或凄冷,或深刻,或飄渺的注腳,隨著往事逐漸模糊,橋的存在能提醒人們那些已完成的告別、未走遠的相遇,成為個體成長軌跡的無聲見證。
提到吉林市江北(龍潭區)的橋,有人會想到橫跨松花江兩岸的松江大橋、哈龍橋、龍潭大橋,可這些橋梁卻并非江北獨有。其實在江北大地上有許多專屬于這一方的橋梁名噪一時,在這里以上世紀八十年代為限,羅列4座有名的橋(諸如鐵東茂林街等處小型橋梁未列入)。
![]()
永紅天橋建于1971年初,是江北修建最早的跨鐵路人行橋梁。這座預制鋼架構橋連接湘潭街和前進街,全長368米(引橋140米),寬3米。主體由化建公司施工,1985年由鐵路部門續建(60米)。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我曾走過一次這座天橋,那也是我唯一的一次走過永紅天橋。新世紀時這座橋被封閉,近年來聽聞已被拆除。
![]()
鐵東人行橋建于1981年6月,位于武漢路和遵義東路連接處,是為方便行人避讓列車而建。這座天橋全長310米,寬6米。另因位于江北地區第一主干道遵義東路,因此還有遵義天橋的名稱。也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和一位長輩路過這座天橋,當時特意登上天橋,在西側四下眺望。這是我第一次登上所謂的“天橋”,此前只是聽說,直到那一刻,才讓我對“天橋”的概念有了直觀認知。
![]()
從目前掌握的資料看,建于1981年的漢陽街公鐵立交橋是江北地區最早的公鐵立交橋。這座立交橋為吉舒鐵路線原“山前鐵道口”改建,因公路交于鐵路下,此橋也叫漢陽地道橋。這座立交橋為鋼筋水泥砌石結構,橋下快慢車道和人行道寬25米。此橋下方道路至今仍十分繁忙,但吉舒鐵路的情形則遠不如當初。
![]()
很遺憾,遵義路公鐵立交橋的修建時間,以及此橋是否與鐵東人行橋存在關聯,本人未能弄清,只是在《江城路燈簡史》中看到這幅照片,結合該書出版時間,可知此照片拍攝于1988年之前。
幾十年過后,四張照片中的橋梁早已不是文中展示的靜止風景,所幸,當往事在記憶里悄然褪色,承載記憶的橋依然穩穩架在靈魂深處。同時,舊時光似乎在通過橋梁不斷傳遞給現代人一段特殊的訊息:有些告別早已完成,有些相遇從未走遠。
本文為優雅的胡子原創文章,其他自媒體轉載須經作者同意
特別鳴謝賈大為先生對本人撰寫此文給予的支持和鼓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