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老白第163篇原創筆記
前言
上周,朋友吐槽搬新辦公室,引發一系列座位分配問題。
據說有人還為此找Boss評理,結果自然不了了之。
對我來說,后排靠墻座位,自然方便摸魚;但如果坐最前面,也并無大礙。唯一無法接受的,是坐在復印機、掃描儀等設備旁邊。因為:
總有已經教了10遍8遍,還會第N次打斷你,詢問怎么正反面復印身份證的“巨嬰”。
職場正如此,從不怕問題,就怕“一問就會、一做就廢”的麻煩永動機。
01 什么都問,只會被認為無能
“哥,下一步該找誰?”、“姐,excel這個公式怎么套入?”、“領導,昨天的方案能再說一遍嗎?”
工作久了,我相信你一定有過類似經歷。明明有些很基礎的問題,網頁一搜一大把教程,但總有人會用問題彰顯存在感。
其實,問題本身無罪,真正的罪過,是放棄思考的習慣性依賴。
有的人把“不懂就問”掛在嘴邊,還為“勤奮好學”沾沾自喜,完全忽略了這個前提:“多思不得而后問”。
他們總是把團隊當成保姆,把提問變成零成本的生存法則,實則只會暴露自己的無能。
通用電氣前總裁杰克韋爾奇曾說:
“領導者真正厭惡的不是提問者,而是那些將提問視為解決方案的人。”
當提問本質是為了逃避思考,它便從理性溝通化身為職場寄生蟲,只吞噬他人的時間與耐心,卻從不反哺。
02 不怕不會,怕的是還不肯學
電影《功夫》有個經典場景:
“吶,這個就叫專業”。
校園里學的專業是單位敲門磚。真正的專業,無非就是解決一個個問題的路上積累而來的能力。
所以你會發現,“不會”這詞并不可怕,“不肯學”才讓人頭疼。
前幾年那段特殊時期,我從只會煮米飯和白開水,到每天變成花樣做四菜一湯,最大的感悟就是:
所謂“學不會”的人,不過是為內心的懈怠和偷懶找借口罷了。
而在職場,“不會”從來不是錯誤,環境本身就有容錯率,也有容忍度。但要記住:沒人會允許你在同一個坑里絆倒無數次。
如果同樣的錯誤重復發生,聽不進勸,也沒有修正痕跡,這種“不肯學”就是職場的鈍劍:既傷害別人信心,又擋住自己前途風景。
03 高效處理問題,才是稀缺能力
升任上級單位部門一把手的老領導曾告訴我:
“沒有一個領導不喜歡能獨立解決問題的人。只是這種人,大家都求而不得。”
那么,退而求其次,高效解決問題的能力,大多數時候就足以笑傲職場。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書中揭示了真相:
高效解決問題的人,不是靠直覺隨機應變,而是形成了從識別、拆解、執行到復盤的系統思維流。
他們不是不會提問題,而是從不在低效重復的問題上浪費精力;他們也不是只會孤軍奮戰,而是能迅速和團隊在關鍵點上找到共識。
隨后透過表象,精準定位問題的核心,再將它拆解為若干條可執行的方案,齊心協力執行直到問題解決。
簡單來說,當你習慣在提出問題的同時已有應對腹稿,而不只是為了提問而提問,這就是接近成功的通行證。
寫在最后
王陽明有言:
“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
所有工作,都注定要和層出不窮的問題同行。與其被問題困擾,不如先記住這條職場鐵律:
如果不能成為解決問題的起點,就必將成為他人難題的終點。
共勉~
感謝你讀到這里,想必我的文字讓你有所感觸。
歡迎你點個關注,讓老白有機會見證你的進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