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動物尋古:在生肖中發現中國
作者:袁靖
出版時間:2023年4月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新民說
借動物考古,探中華文化
李享
《動物尋古:在生肖中發現中國》收獲了第十九屆文津圖書獎,同時還獲評為 2023 年度“中國好書”。本書的作者袁靖教授是我國著名的考古學家,科技考古尤其是動物考古方向的領軍人物,曾主持過多項科技考古研究課題并屢獲國家級、省部級獎項,著有《中國動物考古學》等學術專著。《動物尋古:在生肖中發現中國》是一本關于動物考古的科普書,作者選取了一個非常新穎獨特的視角,以我們最為熟悉的十二生肖為線索,向讀者講述了與動物考古學有關的種種新奇發現,使公眾足以放下對考古專業艱深晦澀的成見,沉浸于妙趣橫生的生肖故事之中,在感受中華文化魅力的同時,引發對于如何處理人與動物關系的思考。
全書包括序言在內共十三章。序言主要說明了十二生肖的基本內容、與之相關的重要文物和文獻,以及動物考古學的主要研究方法;后續十二章每章講一個生肖動物。不同于以往講解生肖文化的作品,作者并未就與生肖相關的各種民俗進行敘述,而是著眼于這十二種動物本身,從動物考古學的視角,描述了生肖動物的自然屬性、相關動物遺存的考古發掘、以動物為主題的文物和藝術作品、文字的演化、古代社會人和動物如何共生等等,同時涉及部分神話傳說和民間習俗。實際上,本書是以十二生肖作為載體,讓公眾初步了解動物考古學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字里行間既弘揚了科學精神,又使人感悟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
![]()
1.從動物考古看公眾科普的嚴謹性
動物考古作為考古學的一門分支,其科學的嚴肅性是最根本的要求。而科普的目的是為了讓高深莫測的學問走下神壇,走進尋常百姓家,因而要減少專業性、增加趣味性,但是必須要守住科學的底限。本書處處都在彰顯著作者的嚴謹治學,讓人在了解考古工作的同時也對考古工作者肅然起敬。
例如在第十章“家雞的起源”一節中,國際考古學界曾認為距今 8000 年左右的中國磁山遺址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家雞,因而家雞起源于中國華北地區已成定論。而袁靖教授通過多方研究認為,“磁山遺址出土的骨頭屬于雉,而非家雞”“殷墟遺址出土的家雞是迄今為止所知的中國最早的家雞”。這個鑒定結論比原先的認知晚了 4000 多年,中國也因此失去了家雞起源的地位。盡管許多人可能對此不高興,但“科學就是科學,并不以高興不高興為轉移”。作者在普及科學知識的同時倡導科學方法,以嚴謹的科學思想培養起公眾的科學素養。
![]()
2.從生肖文物看中華文化的傳承性
作者另辟蹊徑,從動物考古學的視角來解讀十二生肖。著眼于考古發現中的生肖文物,其中不乏像唐十二生肖陶俑、清十二獸首銅像、杜虎符、銅奔馬、四羊方尊這些明星文物,配以圖片來講述文物故事。同時,以歷朝歷代的各類藝術作品,諸如長沙馬王堆漢墓帛畫、唐《五牛圖》《虢國夫人游春圖》、宋《二羊圖》、清《清宮獸譜》,以及《詩經》《史記》《齊民要術》等文獻記載中的生肖內容,來展現古人的審美與風俗。當讀到圓明園十二獸首銅像、昭陵六駿這些文物被劫掠海外的故事,無不令人臨文嗟悼、痛心疾首;又及讀到《西游記》《白蛇傳》中美猴王、豬八戒、白娘子形象的千年流變,則會令人捧腹不止、拍案叫絕。
除此之外,對每一種生肖的文字,從甲骨文、金文到篆書、隸書、楷書的演變,書中都有專門的敘述。文字是文化傳承的載體。從這些生肖文物的故事中,從這些異彩紛呈的作品中,從這些文字的演化進程中,我們都可以感受到中華文化一脈相承的特點。今天從生肖動物所衍生出來的精神信仰和生活理念,皆是承自古人的文化遺產。
稍顯遺憾的一點,是本書對生肖文物的討論完全局限于中國境域之內。倘若放眼中華文化的輻射圈,東亞和東南亞地區都可以發現生肖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例如在日本文化中,龍和虎是非常重要的武士道精神形象,但日本國土上是沒有虎種分布的,龍則更是虛構的動物。如果本書能將海外的生肖文化也略作考證,至少對書名中“在生肖中發現中國”之“中國”一詞于文化意義上將有更加廣闊和豐富的呈現。
![]()
3.從動物遺存看華夏文明的多元性
袁靖教授在其另一著作《中國科技考古導論》中指出:通過野外采集和室內整理對動物遺存進行分析,我們可以“把握各種家養動物的起源、發展過程及其意義,探討古代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不同階層的居民獲取動物作為肉食資源的多種方式及其背景,認識不同時空范圍內利用動物進行祭祀和隨葬的特征與規律”。
本書在第二、第七和第八章中對考古遺址中的各類動物遺存作了較為詳盡的論述,并從中做出合理的推斷:中國最早的家養黃牛出現在距今 5600 年左右的甘肅地區,可能自西亞傳入;中國最早的家馬出現在距今 4000 年左右的黃河上游地區,可能自中亞傳入;中國最早的家養綿羊出現在距今 5600 至 5000 年前的甘肅、青海一帶,可能自西亞傳入,在距今 4000 年前后遍及整個黃河流域。由此看出,最遲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黃河流域的先民就已然同其他地區的居民有了互鑒往來,這些“外來物種”與華夏大地上的人類共同創造出輝煌燦爛的農耕文明,綿延五千載,成就出今日中華的多姿多彩。
![]()
4.從動物馴化看人與動物的共生性
“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動物考古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判定家養動物,將其與野生物種相區分。本書在第四章中提到了馴化的“安娜·卡列尼娜定律” : “馴化的動物都是可以馴化的,不可以馴化的動物各有各的不能被馴化的原因” ;并講到中國馴兔失敗的案例:中國的野生曠兔一直沒有被馴化成功,今天的家兔是明代自歐洲引入的,歐洲人在 16 世紀成功完成了從野生穴兔到家兔的馴化。如果算上家兔,十二生肖中有超過一半都是被人類馴化的物種。英國著名考古學家布萊恩·費根在《偉大的共存:改變人類歷史的 8 個動物伙伴》中指出:馴化是人與動物共生的過程,農業是這一共生關系的結果。在費根看來,人類在改變動物的同時,動物也改變了人類,一部人類史也是人和動物的關系史。在袁靖教授筆下,我們從動物考古中不僅看到了狼如何被馴化成狗,還看到了老鼠從瘟疫的制造者變成醫學試驗的貢獻者,幫助人類戰勝瘟疫。從農業社會到工業時代,人類一直保持著與動物的親密關系,毫無疑問,離開人類,動物并不會消亡,但人類離開動物,幾乎寸步難行。
在《動物尋古:在生肖中發現中國》一書中,袁靖教授就動物考古作了科普,綜合考古、文物、藝術、生物等諸多領域,講好了十二生肖動物的故事,從華夏民族與動物共生的漫長歷史中追溯了中華文化的一支源流。于古人的智慧中重新審視現代社會人與動物的關系,將促使我們對未來有更多、更深的思考。
*本文為廣西師大出版社第三屆書評大賽優秀參賽作品
![]()
動物尋古
作者:袁靖
出版時間:2023年4月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新民說
內容簡介:
十二生肖是中華文明傳承數千年的經典體現。這十二種生肖動物中,除了龍是虛構的,其余均在考古遺址中有所發現。
本書從動物考古學家的視角,分析各大遺址出土的動物骨骼以及各種反映動物形象的青銅器、陶器、畫像磚石、繪畫,再結合相關的文字記載,還原了生肖動物的起源、馴化,以及它們在華夏民族生產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仔細講述了華夏民族與動物自新石器時代起,同行至今發生的種種有趣故事。
作者簡介:
袁靖,考古學家,考古界金鼎獎獲得者,從事考古工作三十余年,主要研究方向為動物考古、環境考古和科技考古。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復旦大學科技考古研究院院長,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英國杜倫大學考古系名譽教授。主持過多項科技考古課題,著有《中國動物考古學》《科技考古文集》《中國科技考古導論》等,發表了數百篇論文,并多次獲得國家級和省部級獎項。
- End -
![]()
成為更好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