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駐華使館那條“自2025年7月24日起,中國公民可申請旅游簽證”的微博,等了整整五年才發(fā)出來。字面上客客氣氣,背后卻是喜馬拉雅山南麓刮了五年的凜冽寒風。中國外交部那句“注意到積極舉措”“符合各方共同利益”的回應,聽著平和,分量卻不輕——潛臺詞分明是“早該如此,路還長著呢”。
![]()
看看《環(huán)球時報》海外賬號下的印度網(wǎng)民留言:“朝著正常化邁步”“歡迎來,留點美好回憶”,話里透著股鄰里久別重逢的實誠。可這實誠話,恰恰戳中了痛點:兩個文明古國,十幾億人口,想互相走走看看,竟被一紙簽證卡了五年,還得靠政治“解凍”才能成行?
這五年冰封,賬得好好算算。 2020年加勒萬河谷那場沖突,就是導火索。旅游簽證說停就停,但這只是冰山一角。后續(xù)操作更見真章:印度掀起“自力更生”運動,針對性封禁TikTok、微信等267款中國APP,理由無非是模糊的“國家安全”;中資企業(yè)在印度遭遇前所未有的“合規(guī)性審查”寒流,小米48億人民幣資產(chǎn)被扣押、vivo高管被拘押、比亞迪遭追繳巨額關稅,這些操作帶著明晃晃的預設性打壓;雙邊貿易額?2021年沖到1256億美元峰值后,增速就大幅放緩甚至停滯,遠沒達到兩國經(jīng)濟規(guī)模該有的水平。這五年,想去泰姬陵打卡的中國游客、想把瑜伽館開到中國的印度老師、想在班加羅爾找機會的中國工程師、想把紗麗賣到義烏的印度商人……全被這堵無形的墻擋在了門外。旅游簽證的缺失,成了最刺眼的象征——它阻斷的,是民心最樸素的渴望。
![]()
現(xiàn)在松口,印度圖啥?說白了,現(xiàn)實逼的。 印度旅游業(yè)占GDP比重超6%,疫情后元氣大傷。疫情前(2019年),中國是印度第六大旅游客源國,34萬人次游客帶來的消費力可不是小數(shù)。這五年,這塊蛋糕直接飛了。莫迪政府心里門兒清,單靠歐美游客填不滿這個坑。更關鍵的是,全球經(jīng)濟動蕩,產(chǎn)業(yè)鏈重組,印度想當“下一個世界工廠”,卻要和中國這個最大貿易伙伴、全球供應鏈核心“脫鉤”?不現(xiàn)實,更傷自己。 連美國都在和中國談管控分歧,印度再硬扛,圖啥?中國外交部的溫和回應,傳遞的是大國定力:吵歸吵,交流的線不能斷,老百姓的往來才是根基。這張簽證,就是兩家冷戰(zhàn)后試探著重新握手的信號,各取所需,小心翼翼。
可一張簽證,真能當“融冰劑”?太天真! 最根本的邊境實控線問題懸而未決,雙方士兵仍在敏感地區(qū)對峙,時不時傳出新摩擦,這是懸在兩國關系頭頂?shù)倪_摩克利斯之劍。印度國內政治生態(tài)復雜,“中國威脅論”是某些政黨和媒體博眼球的“政治提款機”,隔三差五就拿出來炒作,毒化民間互信。更要命的是“印太戰(zhàn)略”這張大網(wǎng)——美國拉著印度搞“美日印澳”四方機制,軍演不斷,明里暗里針對中國;印度自己也加碼安達曼-尼科巴群島的軍事投入,盯著馬六甲海峽。夾在地緣博弈里,印度對華政策能完全自主?難!這張旅游簽證,頂多算在冰面上鑿開個小洞,底下凍著多厚的矛盾,新德里和北京都心知肚明。
印度真想修好,光開簽證門遠遠不夠,得先拆門里的“鐵蒺藜”。 這邊放中國游客進來,那邊海關對中國貨船搞“特殊檢查”,動輒滯留十天半月,耽誤生意;嘴上歡迎投資,反手就援引《外匯管理法》《防止洗錢法》對中企開刀,過去三年中企在印被罰沒、凍結的資金據(jù)估算超百億人民幣,規(guī)則解釋權隨意得讓人心寒。去年印度某港口扣留一艘載有“軍民兩用”數(shù)控機床的中國商船長達一個月,最終查無實據(jù)放行,這種“莫須有”操作,連印度網(wǎng)友都看不下去:“政府當我們是傻子?” 這種自相矛盾,讓簽證的善意顯得格外蒼白。
![]()
簽證既然給了,不如做足配套功夫,讓它真正暖人心:
- 手續(xù)上:別讓填表變成“小作文”,在線申請系統(tǒng)搞利索,審批時間縮到合理范圍(比如一周內),機場通關通道提效。
- 安全上:嚴打景點“宰客”、出租車繞路、小偷小摸,設個便捷的旅游投訴和求助渠道,讓中國游客敢來、放心玩。
- 交流上:重啟中印百人青年互訪這類擱置項目;多引進寶萊塢佳片,別總讓中國觀眾只記得《三傻》;支持中國武術、書法進印度社區(qū),印度瑜伽、古典舞登中國舞臺;大學交換生名額翻個倍,讓年輕人住到對方家里體驗。人心通了,政客那套“威脅論”自然賣不動。
![]()
泰姬陵的白大理石等著中國游客的鏡頭,恒河邊賣奶茶的小販早備好了零錢。等成都的火鍋店里飄起印度咖喱香,廣州的批發(fā)市場響起印地語砍價聲,那些政客嘴里“不可調和的矛盾”,在老百姓柴米油鹽、游山玩水的真實互動里,往往就悄悄化開了。老百姓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心感受,比聽一萬句政治口號都管用。
簽證紙輕飄飄的,背后卻是兩個大國沉甸甸的試探和算計。門開了一道縫,但門里那些看不見的“鐵蒺藜”——歧視性政策、地緣算計、互信赤字——不清理干凈,這道門隨時可能再關上。游客拍完照是要回家的,帶回的是對鄰居的新理解、新好感,還是一肚子憋屈和疑慮?球,現(xiàn)在更多在印度政府的場地上。莫迪政府是真想借旅游重啟民間暖流,還是只把它當應付內外壓力的“公關牌”?接下來的動作,才是真正的試金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