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光是具有波粒二象性的,也就是說它同時具有波的特性和粒子的特性,這是不是說光子既是波又是粒子呢?
這個問題的確困擾了科學界很久,因為在經典電磁波理論中,光只是一種波,那它的粒子特性又從何而來呢?最終解決這個問題的還是愛因斯坦,他于1905年提出了光是量子化的概念。后來通過光電效應實驗證實了愛因斯坦是正確的。然而,這仍然只能解釋光是具有波粒二象性的,但光到底是波還是粒子,依舊沒有一個令人滿意的答案。
![]()
現在一種新的觀點出現了,物理學家Dhiraj Sinha認為光的量子化,實際上可能是磁通量量子化的結果。
磁通量量子化最早在1960年的超導環實驗中被證實,該理論表明一個時間變化的磁通量可以激發電子能量,也就是說我們不需要假設光是粒子,就可以用經典電磁理論來描述光和電子之間的相互作用。這又意味著什么呢?這意味著光所展現出來的量子化屬性,有可能并不是物理世界的基本屬性,而是電磁場與電子之間相互作用的副產品。
![]()
如果是這樣,也就表明光的粒子性并不是源于自身為基本粒子所展現出來的性質,而是一種觀測效應罷了。
如果Dhiraj Sinha的假設是正確的,那么所帶來的影響就不會僅是局限于光子的性質本身,因為這意味著經典電磁學已經涵蓋了光的量子性,一直被認為是超導系統特例的磁通量量子化其實是一個普適現象。然而,Dhiraj Sinha的觀點想要獲得廣泛的認可和找到確實的證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這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形成了對現有物理學體系的挑戰。
![]()
我們知道現有的物理學體系基本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即主導宏觀世界的經典物理和主導微觀世界的量子力學。
兩種理論之所以不能融合,是因為經典物理理論的基礎是確定性的數學方程,而在量子力學的世界中,基礎則是測量的不確定性。即便Dhiraj Sinha能夠成功推導支持自己的觀點,也仍舊無法解釋很多其它量子世界的問題,比如我們常常提到的量子糾纏就是其中一個。而在實驗驗證方面,Dhiraj Sinha所面臨的挑戰同樣也不小。
![]()
之所以一直以來磁通量量子化都被認為是超導系統中的一個特例,就是因為這一現象只在超導系統中被證實。
也就是說在普通電磁波和電子相互作用的過程中,是否存在類似的量子化效應,目前還沒有辦法確定,而想要確定,則必須要找到與之相關的直接證據才可以。讓我們再把目光拉回到光子的身上。如果說光子所表現出來的粒子性只是磁通量量子化的副產物,是一種觀測效應,那么與光子相似的電子所表現出來的粒子性是否也是如此呢?難道電子也不是粒子嗎?
![]()
這聽上去就有些過于匪夷所思了,而且如果這種假設成立,就表示整個量子力學或許都可以在經典場論框架下得以重構。
這真是越說越大了,似乎整個物理學的結構都要因此而重構,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Dhiraj Sinha的想法似乎太過大膽了。但僅就光子所表現出的粒子性而言,這種假設又是合理的,而且在理論推導層面也找不出明顯的錯誤。愛因斯坦當年之所以提出光子理論,就是因為在經典物理學中無法對光電效應加以解釋,未來我們是否可以做到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