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香港中學文憑考試(DSE)放榜時刻,總是幾家歡喜幾家愁,每年的狀元更是會成為熱門話題。今年香港打破記錄共出了16個狀元,其中最為熱議的兩位憑借自身卓越實力脫穎而出的狀元,卻因跨境身份陷入輿論漩渦。一位是拿下香港女狀元的雙非學童王苑廷,她的優異成績本應贏得掌聲與贊譽,卻引來了一片酸聲;另一位是從內地來港讀書,被稱為“終極男狀元”的王海博,在收獲耀眼成績的同時,竟遭遇一群“牛鬼蛇神”拿他長相進行人身攻擊,實在是令人無語!
![]()
此次事件的焦點之一,是來自上水鄧顯紀念中學的女狀元王苑廷同學。她在考試中展現出了超強的實力,一舉斬獲6科5**的優異成績,M1科目也拿到了5*,這樣的成績堪稱學霸中的佼佼者。她目標明確,立志考入香港中文大學醫科專業,日后留在香港做醫生,為市民服務,一句“生命的意義在于影響生命”彰顯出她不凡的格局。
按常理,學校出了這樣的狀元,本應是皆大歡喜的局面,學校聲譽得以提升,街坊鄰里也會紛紛稱贊。但新聞發布后,評論區卻瞬間“炸鍋”。原因在于王同學身份特殊,她是跨境學童,家住在深圳羅湖,且是“雙非”身份(父母都不是香港人,但在香港出生的孩子)。
![]()
每天早上7點15分,當許多香港本地同學還在夢鄉或享受早餐時,王同學就已開啟了她長達40多分鐘的“跨境長征”。她從深圳家中出發,過關后乘車前往上水的學校,十幾年如一日,風雨無阻。當記者詢問她是否辛苦,她樂觀地表示就當是運動和放松,甚至在乘車時還會看新聞了解特朗普關稅政策,將乘車時間充分利用起來,這種時間管理能力令人贊嘆。
![]()
王同學并非“書呆子”,她文武雙全。中一就加入手球隊,和校隊兩次捧得北區手球比賽冠軍,她認為打球能放松身心、緩解壓力,對考試也有幫助。學習上她緊跟時代,運用ChatGPT分析DSE多項選擇題,還因學校老師筆記出色,上了不到十堂課就放棄了補習。
![]()
然而,如此優秀的她卻遭到了一些香港網民的攻擊。有網友認為40分鐘上學不算特別,沒意識到“跨境”背后十幾年堅持的不易;有人刻薄地質疑“深圳沒有中學嗎”;更多人揪住她的“雙非”身份不放,從最初的欣賞轉變為貶低,稱她“價值觀不正確”“在香港賺錢回大陸花”,甚至有人將她上升到“辱華”“意圖分裂祖國”的高度,這種言論實在是荒謬至極。
![]()
![]()
![]()
實際上,王同學身份合法,她出生在香港,根據當年法律是香港永久性居民。她父母送她來港讀書,正體現了香港教育的吸引力。她靠自身努力考上狀元,打算留港服務,是當之無愧的“香港精英人才”。她每天的上學路是意志力的“長征”,考出的成績是對流言蜚語最有力的回擊。
![]()
無獨有偶,另一位3歲就從內地到香港讀書的男生王海博也遭遇了類似的不公對待。他被稱為“終極狀元”,來自香港中國婦女會中學的他一人獨攬八科5**的優異成績,數學延伸部分(M2)獲最高等級,公民科順利達標,這份“碾壓”級的成績單令香港為之震動,上一個“終極狀元”還要追溯到2018年。
![]()
但當新聞提及“3歲來港”時,評論區再次失控。有人陰陽怪氣地建議他“衣錦還鄉回清華北大讀大學”,更有甚者對他進行人身攻擊,說他“面包超人狀元”“樣子好像有點呆”等,這種行為實在令人不齒。
![]()
不過,網絡上也有許多正能量的聲音。眾多香港網友對王海博表達了敬意和鼓勵,稱贊他用DSE考到狀元很厲害,認為香港需要這樣的年輕人。
![]()
這兩起事件反映出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為何總有一些香港人覺得跨境學童仿佛有“原罪”?這些跨境學童身份合法,他們從小兩邊奔波的經歷讓他們眼界更開闊、意志更堅定,在香港接受融合教育,本是相得益彰。在如此情況下,他們還能脫穎而出奪得狀元,部分香港家長和學生或許真該反思,究竟是人家的身份“搶”了資源,還是自身不夠努力、方法有問題。希望社會能以更包容和理性的態度看待這些優秀的跨境學童,給予他們應有的尊重和認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