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伊朗為應對日益嚴峻的地區安全形勢。
從中國引進了包括JY-10防空指揮控制系統、神農盾激光防御系統等在內的多種先進防空裝備。
然而,在近期的以色列對伊朗的大規模空襲行動中,那些系統卻未能取得預期戰果,引發外界對中方武器裝備有效性的廣泛質疑。
這與此前印巴沖突中,中方殲10C戰斗機大放異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那么,這次伊朗的防空為何沒有成功攔截或擊毀以色列的戰機呢?
![]()
伊朗引進中方“防空系統”
近年來,伊朗為應對以色列和美國的軍事威脅,構建了一套由遠程、中程和近程防空系統組成的多層次防空網絡。
那一體系中既包括自主研發的裝備,也有從國外引進的先進技術。
公開資料顯示,伊朗從中方引進的防空系統主要包括,JY-10防空指揮控制系統和“神農盾”3000/5000激光防御系統(又稱“寂靜獵手”激光防御系統)。
那些系統代表了伊朗防空體系中較為先進的部分,理論上應能顯著提升伊朗的防空能力。
相關資料顯示,JY-10防空指揮控制系統是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研發的先進防空指揮平臺,其技術性能相當出色。
該系統可以處理800公里范圍內的雷達信號,同時分析100個空中目標的航線軌跡,并向防空部隊分發實時情報。
![]()
但是這一系統需要有一個依托點,那就是高度依賴于前端雷達傳感器的性能。如果雷達被壓制或干擾,很難發揮其卓越的功能。
“神農盾”激光防御系統,是中國專門針對低空慢速小型目標(如無人機)研發的定向能武器。
該系統最大攔截距離為4公里,在800米的最大殺傷距離可穿透10毫米厚的鋼板。
激光武器的優勢在于發射成本低、速度快、精度高,特別適合攔截無人機群。
然而,那套系統也有不足的地方,就是對高速戰機效果有限,且部署數量較少的話,難以發揮強大的功能。
除了從中國引進的系統外,伊朗防空體系還包括國產的“信仰-373”(Bavar-373)防空系統和“霍爾達德”系列中程防空系統,以及俄制S-300PMU2遠程防空系統。
那些系統共同構成了伊朗的防空網絡,按理說有著如此的優越的防空體系,按說伊朗不應該吃虧的,那為何結果大相徑庭呢?
![]()
一、顯著的技術代差
伊朗與以色列軍備間的技術代差,不單體現在個別武器系統的性能參數上,更體現在整個作戰體系的先進程度上。
以色列裝備有F-35I隱身戰機、F-15I和F-16等先進平臺,并得到EA-18G電子戰飛機、MQ-9無人機和B-52轟炸機的支援,形成了完整的現代化空中打擊體系。
相比之下,伊朗防空主力仍是基于上世紀技術的改進型號,在面對第五代隱身戰機和先進電子戰時顯得力不從心。
尤其是,以色列引進的美國的F-35I戰機,是F35的升級版,可以說比美國的現用的還要先進,隱身性能更是無與倫比。
數據顯示,F35I的雷達反射截面積(RCS)僅為0.001平方米,和一只麻雀的大小差不多,那一數值遠低于傳統防空雷達的探測閾值。
盡管伊朗聲稱其國產“信仰-373”系統具備反隱身能力,并整合了中國JY-27反隱身雷達,但面對頂級先進的戰機時,仍顯得有些力不從心。
![]()
二、電子戰的差距
在當今時代的軍事沖突中,電子戰已經成為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之一。
它如同一場在無形空間中展開的激烈角逐,雖不似傳統戰爭般硝煙彌漫,卻以其隱蔽性、復雜性和強大的破壞力,深刻地改變著現代戰爭的面貌。
在電子戰方面,伊朗和以色列的差距十分明顯。
以色列出動的EA-18G電子戰飛機能夠釋放復雜的復合干擾信號,導致伊朗防空雷達屏幕上出現大量“虛假機群”信號。
那種電子壓制,使伊朗防空指揮系統陷入“信息過載”困境,無法從噪聲中識別真實威脅。
更嚴重的是,以色列可能通過電子戰手段直接壓制或欺騙了伊朗的傳感器網絡。
這樣一來,使得中方的JY-10指揮控制系統失去了“眼睛和耳朵”,在看不到敵人的狀態下,再先進的指揮系統也無法引導攔截。
![]()
三、以色列遠程打擊手段
此次行動中,以色列采取了遠程打擊的手段。
即在行動中大量使用了遠程空對地導彈,戰機無需進入伊朗縱深防空區即可發動攻擊。
那些導彈射程可達數百公里,能夠從海灣、伊拉克或敘利亞邊界發射,精確打擊伊朗境內目標。
那種“防區外打擊”方式使伊朗多數防空系統無用武之地,因為導彈發射平臺始終處于其有效攔截范圍之外。
即便伊朗擁有先進的末端攔截系統,面對已經進入末段俯沖的高速導彈,攔截成功率也大幅降低。
![]()
四、系統兼容性缺陷
伊朗的防空網絡由多國裝備拼湊而成,包括俄制S-300PMU2、中國JY-10系統、國產“信仰-373”和“霍爾達德”系統等。
那些系統設計理念不同,數據鏈標準不一,難以實現無縫信息共享。
據評估,伊朗各軍種間防空系統的數據鏈兼容性不足,是導致失敗的根本原因之一。
也就是說,陸軍防空部隊探測到的目標信息無法及時準確地傳輸給空軍或其他軍種。
在以色列多軸向飽和攻擊時,那種割裂導致防空火力分配混亂,無法形成協同攔截。
JY-10系統雖然理論上能處理多目標信息,但由于前端傳感器和數據鏈的限制,其先進功能在實際作戰中難以充分發揮。
還有,“神農盾”激光防御系統作為伊朗防空的新銳力量,其部署策略存在明顯問題。
那套系統主要針對低空慢速小型目標(如無人機),本來對高速戰機的效果就有限。
二伊朗的部署也不夠,僅引進了2-3套該系統,數量上的嚴重不足,也導致關鍵時候難以發揮應有的效果。
![]()
最后,也不能排除伊朗沒有全面啟用防空系統。
高價值防空資源對伊朗來說十分重要,加之伊朗被摩薩德滲透嚴重,幾乎無法避免被提前研究、定點摧毀。
出于戰略目的,伊朗或許并未打開電源或讓系統處于備戰狀態。系統數量有限,伊朗也可能選擇性啟用防空系統,保留最后的底牌。
讀者們,關于“民主黨指控馬斯克通俄的背后”,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歡本文章,請分享收藏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