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空襲伊朗本土,標志著中東戰局邁入全新階段。這不僅是一場突發軍事沖突,更可以看作是第六次中東戰爭的全面展開。
![]()
伊朗一眾軍事領導層在以色列襲擊中喪生
一、戰爭已經開始,沖突進入新階段
2025年6月13日,以色列空軍對伊朗境內目標實施打擊,首次將戰火正式引入伊朗本土,成為中東近二十年來最具戰略意義的軍事行動之一。這次襲擊并非臨時反應,而是以色列在“七線作戰”的戰略思維下,主動出擊、逐步推進的延續。而這一切,是從2023年10月7日開始的。
彼時,哈馬斯發動“阿克薩洪水”行動,偷襲以色列南部城鎮并大肆屠殺平民,直接引發以色列的全面反擊。從那一刻起,中東戰場的戰線被重新拉開,“抵抗之弧”集體入場,以色列則從防御轉向清算。
過去一周的戰況已充分展現了以色列的戰略決心。盡管國際社會不斷呼吁降溫,局勢卻一步步走向擴大。這不再是一場偶發沖突,而是第六次中東戰爭的正式展開——一場注定改寫地區格局的全面沖突。
二、“第六次中東戰爭”的演變:三個階段的推進
時間回溯到2023年10月7日。那一天,哈馬斯發動了代號為“阿克薩洪水”的突襲行動,襲擊以色列南部多個社區,造成超過1200人死亡,并劫持了數百名人質。這場襲擊可視為第六次中東戰爭的起點,其發展歷程可分為三個清晰的階段。
第一階段(初始階段):爆發期——震蕩與反擊(2023年10月7日起至2024年9月)
以色列對哈馬斯的報復性作戰迅速升級為加沙全面戰爭。這一階段持續了數月,以色列的軍事行動導致哈馬斯損失慘重,引發地區局勢的劇烈震蕩。
黎巴嫩真主黨、也門胡塞武裝及伊拉克什葉派民兵相繼加入戰局,伊朗通過其“抵抗之弧”網絡為這些組織提供支持,試圖形成對以色列的多線圍困。然而,以色列的鐵腕回應讓哈馬斯在加沙的控制力迅速下降,初步打破了敵方的協同作戰能力。
第二階段(發展階段):崩潰期——逐一瓦解(2024年9月至2024年12月)
此階段有三個標志性事件:真主黨尋呼機爆炸事件、納斯魯拉被斬首、阿薩德政權的垮臺。
以色列打穿加沙,重創真主黨,對胡塞實施遠程打擊,并精準定點清除伊拉克與敘利亞境內的伊朗代理人。抵抗之弧開始分崩離析——哈馬斯領導層幾乎團滅,真主黨失去戰斗主動性,胡塞遭遇戰術壓制。伊朗在代理人戰線上幾乎全線崩盤。
這一階段,以色列展現了壓倒性的軍事和技術優勢,“抵抗之弧”的各節點逐步解體。2024年底,敘利亞政權的徹底崩潰進一步削弱了伊朗的戰略縱深,為后續直接對決奠定了基礎。
第三階段(全面形成階段):主戰場轉移——主戰場對決(2025年6月13日起)
2025年6月13日,以色列對伊朗本土的直接襲擊標志著戰爭進入第三個階段——主戰場對決。以色列不再僅僅“打代理人”,而是直接打擊幕后“操盤者”伊朗。這不僅是戰術升級,更是戰略定調:第六次中東戰爭的全貌,至此完全展現。
伊朗作為“抵抗之弧”的核心,長期通過代理人戰爭對以色列施壓,如今被迫面對正面挑戰。以色列的連續勝利已讓敵方陣營士氣低落,不斷釋放求和信號,而其軍事反擊則明顯暴露出實力不足,戰局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以色列手中,這場戰爭的規模和烈度已超出以前期階段的沖突。
![]()
伊朗德黑蘭一處石油庫15日遭以色列襲擊起火
三、當前態勢:伊朗受壓制,以色列掌控節奏
軍事角力:精準與無力
從軍事角度看,以色列的作戰策略體現出高度的精確性。6月13日的襲擊不僅摧毀了伊朗的導彈發射場,還重創了其核研究設施和防空能力,剪除了軍事領導層重要成員和十多位核科學家。盡管伊朗被迫進行了“強硬回應”,但其彈道導彈和無人機的命中率低,大部分被“鐵穹”系統攔截。
從實際效果看,伊朗的反擊表面上在抖音等中文互聯網上雖然熱鬧、振奮人心,但實際卻未能對以色列的軍事目標和作戰能力造成傷害。這一攻防對比凸顯了以色列在技術與情報上的絕對優勢,而伊朗的軍事機器則顯得捉襟見肘。
![]()
以色列特拉維夫的夜空(攝于6月17日)
政治困境:內外交困
政治層面,伊朗的處境更為艱難。國內經濟因長期制裁和戰爭開支而瀕臨崩潰,通貨膨脹率已超過50%,民眾對現政權的不滿情緒高漲。網絡上已出現了不滿情緒,部分群眾高呼“和平”的口號,顯示出伊朗內部不滿聲音的浮現。
與此同時,伊朗的盟友——如俄羅斯和土耳其——在關鍵時刻保持克制,未提供實質性支持。相比之下,以色列在國際社會中獲得了部分默許,尤其是美國和歐洲國家對伊朗核威脅的擔憂為以色列的行動提供了“道義”背書。
戰局節奏:以色列主導
以色列通過精準打擊和情報主導,成功掌控了戰爭節奏。伊朗被迫在被動防御中消耗資源,其每一次反擊都顯得蒼白無力。6月20日,以色列國防軍宣布已摧毀伊朗一半以上的遠程導彈庫存,這一消息進一步動搖了伊朗的抵抗意志。戰局的單向性愈發明顯,以色列的戰略布局已將伊朗逼入絕境。
這一輪戰爭節奏,已從某種意義上進入“單邊清算期”。
四、終局判斷:“抵抗之弧”將以全面失敗收場,中東秩序重塑在即
“抵抗之弧”的崩潰
今天我們所見,不過是“終局”的展開,事實上,這是非常明顯的局面。哈馬斯在加沙的殘余力量幾近覆滅,真主黨在黎巴嫩的軍事網絡被連根拔起,胡塞武裝將因補給中斷而陷入被動、淪為空襲目標,敘利亞已與伊朗切割——整個“抵抗之弧”體系,不僅軍事上被削弱,更在政治、輿論與地緣支持方面逐步瓦解。
唯一還站在臺面上的,只剩伊朗。然而伊朗不是“中東共主”,更無法獨力支撐整個“軸心”。當其本土遭襲且無法反制時,這場戰爭的結局就已經注定。
以色列的“實力合圍”
以色列此戰打出了“實力的合圍戰”。面對伊朗及其代理人長期以來的恐怖襲擊和核威脅,以色列采取的行動不僅是為了自衛,更是為了重塑中東安全格局。其軍事勝利不僅削弱了伊朗的區域影響力,還為地區穩定奠定了基礎。時至今天,戰爭的結局已初見端倪,以色列的戰略主動權將引領中東走向新的秩序。
不可逆轉的失敗
伊朗的失敗已無回旋余地。其軍事力量被削弱,國內支持率下降,國際孤立加劇,任何反撲的希望都在以色列的鐵拳下幻滅。第六次中東戰爭的伏筆早在“阿克薩洪水”行動后便已埋下,如今的戰局只是這一結局的自然演繹。一個由以色列、美國主導的新中東秩序正在形成,而“抵抗之弧”的徹底失敗,將成為這段歷史中最清晰的注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