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冠脈CT造影和插導管的冠脈造影都是冠脈造影,只是一般把前一種叫做冠脈CT,應該是 冠脈CTA,A代表血管造影;后一種說成冠脈造影,算是約定成俗吧。
最近遇到兩位患者,都是老年男性,都是因為懷疑冠心病做了冠脈CTA,都是報告重度狹窄,其中一位報告就是“重度狹窄”,在影像學上,重度狹窄是指75%以上的狹窄。另一位是報告是“80%狹窄”,也是重度狹窄了。接著,這兩位患者都做了冠脈造影,插導管的那種,可結果卻是迥然不同。第一位,冠脈狹窄99%,當場就做了球囊擴張、放了支架;另一位,冠脈狹窄只有20%,連中度都算不上。于是,兩位患者和家屬都有些不解。
![]()
同樣是冠脈CTA重度狹窄,為什么冠脈造影的結果相差這么多?
這和兩種檢查方法的成像原理不同有關,之前的文章“CT發現冠狀動脈嚴重病變,造影卻不一樣, 什么擋住了我們的視線?”里也有介紹。
插導管的冠脈造影,很直觀。把導管插入動脈,送到冠狀動脈開口的部位,注射造影劑,造影劑流過血管,整個過程實時顯示,血管哪里狹窄了、堵住了,一目了然。要是不清楚,還可以從不同角度看,把血管拐彎的地方,被遮擋的部位顯現出來,所以說這種冠脈造影方法是“金標準”呢!
冠脈CT造影就不一樣了。那是在打了造影劑之后,CT機器里發出X線、快速地圍繞著身體掃描心臟,產生的圖像就相當于把心臟從上到下一層層切成“薄片”,這上面就有血管的影像。然后再把血管“對”到一起,血管的圖像就拼接出來了。
![]()
我們的心臟不停地跳動,不停地收縮、舒張。在這種動態的情況下,心臟的影像、冠狀動脈的位置會隨著心臟搏動而改變。所以做冠脈CTA時,會用心電來觸發控制。因為心電不同的間期,是帶動著心臟收縮、舒張的。血管拼接的時候,也要按不同的時期。因此,做冠脈CTA時,心跳不能太快,因為心跳太快,收縮期、舒張期都太短,掃描來不及,有時候醫生還會給患者吃減慢心率的藥;也不能有心律失常。因為心跳要是亂了,圖像里血管的位置就對不準了。我們這第二位患者,恰恰就是一位心律失常、室性早搏的患者。
![]()
冠脈CTA最好的作用是排除冠脈病變。也就是說,要是做出來沒發現什么問題,那一般就可以排除冠狀動脈有病變了。按醫學上的話說,就是“陰性預測值高”。可要是有問題呢,判定狹窄程度上可能就不是那么準。
另外,有冠狀動脈鈣化的患者,也會影響對血管病變的判斷,因為鈣化影太強,也會影響對冠狀動脈病變的判斷。我們第一位患者血管上就有比較多的鈣化。
結合臨床做判斷很重要。
我們一般的冠心病人,屬于慢性冠脈綜合征。這樣的患者,典型的心絞痛有3個特點,一是胸前或頸部、下顎、肩部或頸部的緊縮感;二是體力活動相關;三是休息或含服硝酸鹽藥物5分鐘內緩解。這第三條醫生也常用來鑒別心絞痛。如果只符合兩條,屬于非典型心絞痛,要是只符合一條或一條都不符合,那即使有胸痛,也不屬于心絞痛。我們這兩位患者,從臨床看就完全不一樣。
![]()
第一位患者,平時上樓時會出現胸悶憋氣、心慌不適,停下來休息后就緩解了。去醫院急診那天,是因為頭天熬夜、上樓時又出現胸悶憋氣,比平時嚴重了。體力活動后出現胸悶憋氣不適,休息后緩解,很典型的心絞痛表現。一般像這樣的患者,冠脈狹窄就比較嚴重了。
第二位患者呢?晚上沒事坐著,突然一陣兒心慌,做心電圖是室性早搏,平時活動也沒有不適。一聽就不像冠心病、心絞痛。真要是評估起來就是個中低危患者,患冠心病的概率低。
(原創,版權所有,未經本人授權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