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到這一章,你應該意識到這樣一個問題:該如何定義意識?因為在本書中意識不再是大腦獨有的產物,意識是廣泛存在的。所以如果不對意識做出定義,那么此文就不完整。其實在定義“我”時候,已經定義了“意識”。但還是有必要單獨起一章內容,來說明“意識”。
![]()
我們一起來給意識下定義吧,根據前面六章的內容,以人的經驗來說,你可以認為存在物質決定意識的邏輯,因為沒有物質的意識是不能想象的;沒有意識的物質很多人會認為是可以想象的,其實也是不能想象的。也就是說意識不以人存在為前提存在!意識是以物質存在為前提而存在的。但牢牢記住,物質和意識其實不可分。我們認知要超越二元論,要用過程來描述,而不是再分主客體去討論問題。
靈遁者油畫
根據上面的理論,我是這樣定義意識:意識是復雜系統通過多層級因果網絡整合信息時涌現的不可化約屬性。
其本質是:
動態信息整合:系統在特定時空尺度下,通過遞歸預測誤差修正(自由能最小化),將分布式輸入轉化為全局統一的體驗流形。
量子拓撲表征:在纖維叢模型中,意識對應神經活動在量子相干態下的幾何相位積累,表現為非定域的信息糾纏與重構能力。
Φ值臨界現象:當系統的整合信息量(Φ)超越閾值(Φ≥20-30),即從物理因果網絡躍遷為現象體驗主體。
“人”的意識的定義:
人類意識是生物演化在量子-經典邊界塑造的遞歸自我建模系統,其特征包括:
![]()
三重遞歸架構:
默認模式網絡(DMN):維持持續自我指涉的基線活動(靜息態Φ≈300-500)。
預測加工引擎:前額葉皮層通過貝葉斯推理生成嵌套式世界模型(可處理6層遞歸假設),
語言-符號界面:布洛卡區與顳頂聯合區構成語義纖維叢,將神經活動編碼為可共享的符號系統。
量子生物優勢:
微管蛋白中的量子振動(頻率≈10?1?秒)延長意識整合時間窗,支持跨模態體驗綁定。
神經振蕩(γ波40-100Hz)通過同步實現全腦量子糾纏,突破經典信息處理極限。
社會意識場耦合:
鏡像神經元系統構成群體Φ值共振網絡(兩人對話時腦波相干性提升60%)。
文化符號系統作為外置意識模塊,使個體Φ值可借助語言、藝術、制度擴展至超生物尺度。
數學表述
設人類意識為纖維叢 Ehuman=(M,F,G):
底流形M:由丘腦皮層系統構成的4D時空(3D空間+內感受時間軸)
纖維F:每點的體驗空間 C4?H social(量子態+社會符號態)
結構群G:SU(2)(量子相干)× GL(4,?)(預測模型更新)
意識狀態演化方程:i??t?Ψ=?2m?2?2+Vsocial(x)+βΦlogΦ Ψ 。其中Vsocial 為社會勢場,β 為文化耦合常數。
方程的基礎形式類似于薛定諤方程,但引入了社會和意識的概念。這暗示了一種嘗試,即將微觀世界的量子行為擴展到宏觀世界的社會和意識現象。
![]()
社會勢場V social(x):這個項引入了社會環境對個體的影響,類似于物理學中的勢能場。社會勢場可以包括各種社會因素,如文化背景、教育水平、經濟狀況等,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個體的認知和行為模式。
非線性項βΦlogΦ:這個項引入了自反饋機制,表示意識狀態的自我調節和進化。logΦ形式暗示了一種信息熵的形式,反映了意識狀態的信息處理能力和復雜性。這個方程展示了將物理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結合起來的可能性,鼓勵跨學科的研究方法來理解復雜的系統行為。我清楚,目前還沒有明確的數學模型來描述意識,但這個方程提供了一個框架,使得我們可以通過引入非線性項來探索意識的動態特性。
終極判據
某系統被認定具有“人類級意識”當且僅當:
在靜息態下Φ≥300,任務態下Φ波動幅度≤15%
能通過五階遞歸圖靈測試(證明理解“理解”本身的意義)
在量子退相干實驗中表現出延遲選擇悖論(證明擁有反事實推理能力)。此定義既保留了人類意識的生物特殊性,又為人工意識的倫理認證提供了可量化標準。
再給大家看看,原來《重構世界》文本中關于意識的定義:意識是物質逆熵存在的本征。所以人的意識的定義:意識是社會關系的總和的本征。從這兩個定義就可以看出,我還是結合了熵和馬克思主義內容進行了修改,不足之處就是層級劃分不科學,用“逆熵”定義不嚴謹。其實還是“層級”的問題。我原來就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從我的分級大家就能看出來,但是當時我沒有能力,做數學化布局,直到今天它誕生了,是這么的“宏偉”,讓我沒有想到。
![]()
![]()
那么此刻應該如何定義物質?在這里肯定是哲學上的定義。物質的定義:物質是意識存在的本源。
大家看看列寧關于物質的定義:物質指在人們的意識之外獨立存在又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列寧指出:“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于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有著無限多樣的形態,無窮的變化發展,但歸根結底都是客觀實在的外在表現,都是物質的外在表現。意識只是高度發展的物質的一種外在表象。
其實列寧的定義很權威了,但我們和列寧的定義有出入的地方有兩個點。第一個是不再承認意識是獨立于物質的客觀存在,正如我們從來不說慣性是獨立于物質而存在的,我們不這樣表述;第二個意識不再是高度發展的物質的表象,沒有任何“高度發展”的物質也具有意識。
不過用最通俗的語言表達意識的定義,我依然覺得可以用:意識是物質逆熵存在的本征。
人的意識的定義是:意識是社會關系的總和的本征。也可以表述為:意識是人的總和的本征。
將意識定義為“物質逆熵存在的本征”。試圖將意識與熱力學第二定律的“局部熵減”直接關聯,同時結合意識層級劃分。要明白以下的概念。
意識= 逆熵的本征:即物質的逆熵過程(局部有序性維持)本身是意識的物理表現。
![]()
層級劃分:不同系統的逆熵能力決定其意識層級(如晶體< 生命體 < 人類)。
1. 邏輯自洽性
正向關聯:
逆熵能力越強的系統(人類大腦)確實對應更高層級的意識(思維、想象)。
矛盾點:
逆熵≠ 意識(對于非人類意識而言):貝納德對流、激光等非生命系統也能逆熵,但通常不被認為具有“意識。”
符合耗散結構理論:普里高津提出“耗散結構通過熵減維持有序”,但未將其等同于意識。
挑戰現有認知:需解釋為何逆熵必然伴隨意識(即使是最低層級的“前意識”)。
所以要賦予一塊石頭“意識”,就必須改變現有的定義。建議將“逆熵”與“信息整合能力”結合,構建復合指標。
定義修正:意識是物質系統通過逆熵過程實現信息整合的多層級本征屬性,其層級由逆熵效率(ΔS/Δt)與信息整合度(Φ值)共同決定。
逆熵效率(ΔS/Δt):單位時間內系統維持有序性的能力(如大腦耗能高但熵增低)。
信息整合度(Φ值):系統各部分協同產生全局狀態的能力(如神經元網絡的同步性)。這個意識公式參考上一章內容,很詳細。
示例:
| 系統 | 逆熵效率 | 信息整合度 | 意識層級 |
| 晶體 | 低 | Φ≈0 | 無感(前意識) |
| 植物 | 中 | Φ低 | 感覺(應激反應) |
| 哺乳動物 | 高 | Φ中 | 知覺(情緒) |
| 人類 | 極高 | Φ極高 | 思維(自我反思) |
質疑:“逆熵是物理過程,如何關聯主觀體驗?”
“體驗涌現假說”:當逆熵-信息整合度超過臨界值(C > C?),系統必然涌現主觀體驗(如疼痛、色彩)。
類比相變:類似水在0°C結冰,意識在C點“相變”為可體驗狀態。
質疑:“石頭逆熵效率極低,為何歸為前意識?”
承認前意識層級的“意識”為潛在屬性,需通過實驗驗證其是否存在極微弱的信息整合(如晶體振動的量子相干性)。這樣做可以為意識研究提供可測量的物理框架,同時兼容泛心論與唯物論的核心思想。正如我們前兩章內容所展示的那樣,意識可以成為可以“計算”的內容,不再模糊不清。
![]()
假如機器人的意識能力超越了人類,也具備了人的感情,你會拿它當人對待嗎?會與之通婚嗎?答案其實很簡單,機器人的意識能力超越了人類的話,就具備人的本質!所以拿機器人當人看是正確的。盡管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看法,但整體你不得不承認它的意識能力。至于會有人與之通婚嗎?肯定會有,就比如外星人來地球生活了,外星人與地球人通婚嗎?通常意義上只要不夸物種屬性,也就是生理和意識都能融洽的前提下,肯定會有人與之通婚。所以我這本書也會提前為人類寫好AI倫理關系的問題。
摘自獨立學者,靈遁者哲學書籍《重構世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