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是否是一個巨大的生命體?這個問題,早就不只是天文學家書桌前的冷門猜想,而變成了勾連著很多人對宇宙的好奇心。科學的嚴謹、哲學的追問,還有隱埋在每個人心里的想象力,它都揉著,讓我們忍不住想:那個裝著星系、黑洞、星光的大空間,會不會和我們一樣,是活的?
![]()
宇宙和自己的連接感,很多人著迷于這個假說。本質上是在找,畢竟我們習慣從熟悉的生命形態去理解陌生的宏大事物,好像這樣一來,冰冷的星體集合,遙遠的星系就不再只是,而是和我們一樣有動態的存在。最常被提起的宇宙生命體假說里的神經網絡般的結構,星系網絡呈現著新陳代謝的過程,黑洞的吞噬與恒星的誕生正相似,就連宇宙慢慢膨脹的樣子,也和生物生長有些像。但實證的缺乏是這個假說最大的坎,生命得有繁殖、有意識吧?關鍵的線索,宇宙至今沒給出半點能抓住的,一不小心就容易把人類的認知套在宇宙身上,落了擬人化的俗套。
硅基宇宙意識假說更特別,它覺得宇宙可能是個靠硅元素運轉的大生命體。能量傳遞的載體,暗物質說不定在充當。而信息處理的工具,恒星或許在擔當著。突然琢磨起,要是恒星真成了信息處理器,那我們每晚見的星光,會不會是宇宙思考時沒藏住的細碎念頭?那些忽明忽暗的閃爍,說不定就是它在慢慢整理思路呢?可惜啊,巨大的障礙,現有物理定律構成了混亂的方向,熵增定律總讓一切往那走,信息傳遞的速度,光速又在卡著,這些都讓這個猜想暫時只能停在紙面上。
![]()
高維生命體假說才真叫開眼界,它說宇宙可能是四維甚至更高維度的生命體。全貌的理解,三維生物的我們無法做到,就像紙外的上下方向,趴在紙上的螞蟻永遠不知道還有。之前和朋友聊過這個猜想,他說螞蟻看不懂高樓,我們看不懂高維。但我覺得更有意思的是,就算未來真有技術能讓我們觸碰到高維,說不定我們還是會把它硬歸到三維認知里,天上的河,古人曾把銀河當成了它,認知里的慣性,我們常帶著,且比想的更頑固。高維理論的發展,這個假說依賴著,驗證的辦法,現在還沒任何能直接用的,只能先等著理論往前走。
順著這些猜想往下想,更多有意思的問題會冒出來。比如宇宙模因,模因或思想的角色,星系、物理定律甚至生命本身可能扮演著。恒星從誕生到爆炸的一生,超新星炸開時噴濺的物質,說不定不只是物理反應,還是傳遞的信息,宇宙借這噴濺在表達,就像想法的分享,我們用語言在進行著一樣。宏大信息流中的一朵漣漪,人類文明及其創造的知識說不定就是,這股潮流,渺小的它們也在跟著動。聊到這兒突然腦洞,要是星系、物理定律都是在傳遞信息,那恐龍滅絕時留下的巖層痕跡、隕石坑,算不算宇宙記憶里的一個小碎片?以后其他文明發現這些,會不會像我們看化石一樣,讀懂宇宙曾經的經歷?
![]()
還有文明繞不開的困境。要是人類是宇宙這個母體里的一部分,宿主的邊界,我們的探索行為在探查著,這時候就會糾結:好好成長的孩子,我們可能是,偷偷探查邊界的病毒,我們也可能是,這就是探索者和病毒的悖論。更繞的是魚缸認知:魚缸外的世界,魚缸里的魚沒法完全搞懂,我們被困在三維里,又怎么能確定真正的樣子,我們看到的宇宙未必是的?
就連費米悖論,這個假說也能給個新角度。寂靜的狀態,宇宙呈現著,很多人納悶外星人在哪兒。但說不定,外星文明的信號,宇宙中至今沒傳來,不是因為它們不存在,而是宇宙這個巨大生命系統,先進文明說不定已融入,它們不再需要飛船、電臺,宇宙意識的一部分,它們已變成,我們能識別的通訊方式,它們已不再用,自然就聽不到動靜了。
![]()
這個猜想,沒給我們標準答案,卻給了我們一把新鑰匙,用生命的視角,重新看那些習以為常的宇宙現象。認知的框架,我們固有的正在被這個猜想挑戰,探索的方向,費米悖論的新解由此展開。你第一次聽說這個猜想時,最先想到的是宇宙的哪個現象?是夜晚閃爍的恒星,還是能吞掉光的黑洞?或者,你還有更特別的腦洞想分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