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標“醍醐”,和西藏保持聯系~
![]()
展訊 | 龔玉:高頂澄煙霞
龔玉個展“高頂澄煙霞”即將于2月22日在上海醍醐藝術空間開幕。
展覽呈現氤氳水彩鋪就的四十余年藏地行旅,藝術家以流動的氣韻、繽紛的光影,捕捉神圣與世俗間的瞬時意趣,引領觀眾輕盈地踏入高原雪域。
前言
文|盛立宇 博士
四十余年,龔玉執筆如執燈,以水為媒,彩為刃,剖開高原的褶皺,將藏地的呼吸與心跳凝于紙面。
這是接近半個世紀的緣分:龔玉1982年從四川美院繪畫系畢業,是川美水彩專業的奠基者之一,更是一位高原的行者,足跡行經藏地的雪線、峽谷與圣湖。1985年,她與丈夫戴嘉陵在同學裴莊欣的拉薩畫室留下一張燦爛的合影:黑白膠片、物質匱乏的年代,藝術青年眼中有光,一切充滿希望。這是80年代西藏的精神底片。
![]()
1985年,龔玉(右二)在同學裴莊欣(左二)的拉薩畫室
這場展覽呈現她與西藏的漫長對話,亦是人在高處,與海拔及自然的一場精神角力。龔玉拒絕將西藏符號化為“天堂凈土”,用筆觸丈量在高原生存的肌理:風馬旗在狂風中撕裂的鈷藍、牦牛脊背上凝結的霜色、灰調子中迸裂的明黃,是凍土上倏然炸開的野花;氤氳的留白處,是暴風雪前最后一縷天光。
“高頂澄煙霞”,取自唐人呂溫筆下對吐蕃山川的凝望,卻在此處被龔玉賦予了當代的肉身。2024年,她重返西藏,途徑拉薩、江孜、康馬、亞東等地,記錄5000米海拔處的炊煙、夏魯寺酥油燈火的微光、大昭寺門前的最美修行者。“高頂”既是地理海拔,更是精神的制高點;“煙霞”是水彩的魂魄——水分在紙面滲透、擴散、凝固的過程,如高原云霧的升騰與消散,模糊了寫生與造境的邊界。
龔玉畫有力量的水彩。畫面如藏刀割裂綢緞,既有水彩的自由,又有高原的粗糲,直覺的筆觸輕盈、果斷。展覽中,四十年的藏地行旅被壓縮為一場視覺的《格薩爾王傳》。從1981年若爾蓋草原的初探,到2024年亞東邊境的森林疊影,她的筆觸逐漸從“記錄”轉向“重寫”:圣湖的冰面映射佛瞳的微光,經幡的碎片縫補衲衣的破洞——藏地的日常和神圣。這是一場對“未竟之光”的追索:在水彩的透明性中,她讓西藏的歷史、神話與日常,如酥油茶的熱氣一般,從畫面深處蒸騰而出。
![]()
![]()
左圖:阿壩若爾蓋草原,1981
右圖:亞東(局部),2024
“高頂澄煙霞”,是一場精神的攀援。龔玉以水彩為繩,將自己懸垂于西藏的絕壁之上——向下是市井的煙火,向上是神性的星辰,而她始終在裂隙處,以色彩的煉金術,煅造出屬于當代的雪域寓言。
![]()
龔玉
Gong Yu
1982年畢業于四川美術學院版畫系,同年開始研習水彩。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亦是川美水彩專業的奠基者之一。龔玉擅于捕捉市井民俗中的煙火氣息,從茶館系列到靜物花卉,以清新如詩的藝術語言呈現生活靈光。其作品收藏于浙江美術館、湖南美術館等機構。曾參加第七屆中國水彩畫大展,獲銀獎;第十一屆全國美展,作品《冰川下的鍋莊》入選。龔玉近期在國內外的機構個展包括之禾空間(上海)、東南藝術館(蘇州)、HOAA藝術展覽中心(米蘭)、全華水彩藝術館(上海)。
![]()
點擊圖片閱讀往期原文
靈蛇之年:蛻變、守護與更新
包漿的圓桌:徐震的西藏,多重的地平線
古格王朝的十字幻影
![]()
醍醐2023年開放招聘崗位
在百年神殿里上班,是什么樣的體驗?
![]()
點擊卡片即可轉至購買頁
![]()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