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唐奕文
無錫,這座位于江南水鄉的璀璨明珠,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發達的水運交通,素享“四大碼頭”的美名,即“米碼頭”“布碼頭”“絲碼頭”“錢碼頭”。其中,“米碼頭”的名聲尤為響亮。在中國“四大米市”——無錫、蕪湖、九江、長沙之中,無錫米市因地理位置好、市場秩序好、交易公平,交易量位居“四大米市”之首。
![]()
一、無錫米市的歷史沿革
無錫米市的經營歷史源遠流長,據《創建積余堂記》碑文記載和民間傳說,泰伯開吳,已是無錫米市的前雛;早在漢唐時期,無錫米豆業已有發展;南宋時代,無錫米市初興;元代貞元年間,為便利存儲和轉輸漕糧,官府在無錫建立億豐倉,“置倉無錫,以便海漕”,無錫初步具備了地區性的糧食集運功能;明代中期以降,隨著農業和手工業的進步,以及農產品的商品化,米糧交易日益繁盛。至明代萬歷年間,無錫成為聞名全國的“米碼頭”。當時,“天下碼頭,物之所出所聚處”,無錫之米與蘇杭之幣、淮陰之糧、淮揚之鹽、浮梁之瓷、溫州之漆器等齊名,冠絕一時。
清代時期,無錫漕運興旺,古運河沿岸米行林立,平均每年糧食吞吐量高達800萬~1200萬石。清光緒年間,清廷明令全國漕糧折銀征收,并指定無錫為江、浙兩省漕糧采辦地。漕糧采辦帶動了米糧的商品流轉,無錫由此成為“產者輸之,購者集之”的區域性米糧中心市場,與安徽蕪湖、江西九江、湖南長沙并稱為中國“四大米市”。在全國四大米市中,無錫無論從糧食集散總量、糧油加工能力,還是米行、堆棧的數量上,均獨占鰲頭,成為中國“四大米市”之首。
![]()
《無錫古運河米市圖軸》(蔡光甫繪)
清光緒六年(1880年),在北塘成立了無錫米豆同業行會性質的積余善會。光緒十五年(1889年),糧商趙文溪、趙蘭皋、高德茂、高顯初等發起成立錫、金米豆業公所,由積余善會捐資,高鴻捐出北門張成弄底的一塊地,建造積余堂(即公所)。積余堂除開堂解決無錫糧食同業中重大糾紛外,同時又是慈善福利機構。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在堂內創辦私塾,免費招收糧食業子弟入學,這便是如今“無錫積余實驗學校”的前身。
![]()
民國時期“積余堂”舊址
清光緒年間,無錫形成了北塘、三里橋、黃泥橋、北柵口(稱“北四段”)和伯瀆港、南上塘、黃泥洚(稱“南三段”)及西塘共八段米市。在八段米市中,北塘的三里橋糧食市場規模、交易量名列第一,也位列全國之首。
八段米行不僅收集漕運征糧,還收購來自全國各地的農民與糧商的糧油。至宣統二年(1910年),無錫八段米市共有143家米行:三里橋40家、北塘41家、黃泥橋11家、北柵口9家、伯瀆港13家、南上塘7家、黃泥洚4家、西塘18家。無錫解放前,八段米市數量增至260家。
無錫米市在近現代經歷了幾度盛衰。民國初年,漕糧停辦,無錫米市一度萎縮。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隨著無錫地區以面粉廠為主的糧食加工業的急劇發展,無錫米市又迅速崛起,并且從以稻米為主轉變為米、麥、黃豆、雜糧并重的大規模糧食集散地。“米業興,百業盛”,無錫米市帶動了面粉、紡織、金融、商業等行業的蓬勃發展,使無錫贏得了“小上海”的美譽。
![]()
日寇侵華,無錫淪陷后,北塘和三里橋一帶商店被日寇付之一炬,蓉湖樓也未能幸免,“繁華之地變成瓦礫之丘”,無錫米市元氣大傷,陷入困境。抗戰勝利后,無錫米市重新出現短暫的繁榮景象。然而,隨著惡性通貨膨脹和米價飆升,1947年5月初無錫爆發了前所未有的幾萬饑民搶米風波,無錫米市淪為畸形發展的投機市場。
![]()
新中國成立后,經過“三反”“五反”運動與實行糧食統購統銷政策,無錫米市逐漸消亡,從業人員紛紛轉業,部分職工轉入國營糧店工作。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糧食收購實行合同定購與市場收購“雙軌制”,中斷三十余年的無錫米市逐漸煥發新生。1981年,無錫人以敢為人先的開拓精神,冒險“搶灘”,在全國率先創建了三里橋糧油市場。經過十多年的不懈努力,該市場已發展成為擁有近萬平方米交易場所、可存儲800多噸糧食、日吞吐量達40噸的現代化市場。1995年,該市場成交額高達3.3億元,成交量達1.8億公斤,躋身全國百強市場之列,再次重振雄風。
![]()
舊時米市情景圖
進入現代以來,無錫米市經歷了轉型與發展,特別是在信息化、科學化與現代化管理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無錫先后建成了無錫糧油中心批發市場(無錫糧食科技物流中心)、無錫朝陽糧油市場和無錫糧油交易市場三大糧食市場體系,并建立了“無錫米市網站”以及“糧油市場網站”“網上糧店”,為無錫米市與外界的聯系打開了新的窗口,為米市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
二、形成米市的歷史成因
官方漕糧采辦地的確立。自古以來,封建王朝都要向百姓征收田賦,其中運送到京師的糧食稱為漕糧。漕糧有南北之分,北方所征稱北漕,以大豆為主;南方所征稱南漕,以大米為主。漕糧的重點是在南漕,占總數的六分之五左右。光緒十四年(1888年),清政府把南漕改用集中北運的辦法,無錫被指定為集中地之一,江蘇省各縣及浙江省部分地區的漕糧都集中在無錫起運,每年無錫經辦的漕糧有130萬石,投入糧款銀300多萬兩。“北輸漕糧,南供民食”,市場的需求不斷促進無錫米市的發展。光緒末年,僅集中在無錫北塘、三里橋這兩條長不過二三里的街道上的大小糧行達80余家,形成了一個米市的中心。
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無錫位于太湖之畔,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土地肥沃,河浜交叉,氣候宜糧,稻米產量高、品質好。同時,無錫又是水陸交通樞紐,南北有古運河貫穿而過,從無錫南渡太湖可通向浙江,北出長江又溝通北方。無錫境內有若干河道通向四鄉鄰縣,干支河流縱橫,江河湖泊相連,水運交通極為便利。浙江的硤石、杭州、紹興、寧波等米市,每年要從無錫采辦大量米糧,尤其是釀紹興黃酒所需的糯米。1906年上海至無錫火車通車,1908年滬寧鐵路全線通車,鐵路運輸的發展進一步增強了無錫米市的到貨量與交易效率,促進了食品工業的發展。
良好的商業文化傳統。無錫的稻米交易體系完善,米行職能分工明確,配套服務業發達,如堆棧業不僅儲存稻米,還涉足糧食加工、保管、抵押貸款等,為糧食業提供了資金支持與信譽保障。堆棧業與金融業的協同作用,增強了市場的吸引力與消化能力,降低了經營風險。此外,無錫旅店業與餐飲業的演變也與米市緊密相連,無錫第一家具有近代功能的旅店啟泰棧,第一家作為市場交易場所的茶館蓉湖樓,都出現在北塘,形成了良好的米市配套服務。
![]()
三、無錫米市的深遠影響
無錫米市,這一糧食交易的繁盛之地,不僅是經濟活動的中心,更是傳統農業、商業、飲食與手工業文化的璀璨交匯點。它生動展現了無錫這座城市多元融合、靈動通達的獨特魅力,詮釋了“米業興、百業盛”的繁榮景象。
無錫米市的蓬勃發展,猶如一股強勁的推動力,加速了無錫民族工商業的崛起。蔡緘三、唐保謙等商界巨擘,從經營米行起步,逐步涉足面粉與紡織領域,創辦了九豐面粉廠與慶豐紡織廠等知名企業。榮宗敬、榮德生兄弟更是以茂新面粉廠為起點,開創了輝煌的民族工業篇章,接連興辦了多家面粉廠與紡織廠,成為享譽中外的實業家。無錫米市的繁榮,為這座江南小城注入了近代崛起的強勁動力,為無錫成為近代中國民族工商業的發祥地與現代經濟發展的重要城市奠定了堅實基礎。
無錫米市的文化底蘊深厚,其工商精神更是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無錫人。傳承無錫米市文化,弘揚無錫工商精神,不僅是對歷史的尊重與銘記,更是對當代人勇于創新、追求卓越精神的激勵與鼓舞。這一精神力量,將不斷為無錫的未來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引領無錫在新時代新征程中續寫輝煌篇章。
![]()
無錫江尖渚(原無錫米市地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