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至今都還記得二十多年前第一次和一位前輩去法國餐廳吃飯的經歷,并不是那家餐廳的出品特別好令我終生難忘,而是整個用餐過程我都坐立難安。因為幾乎所有的菜我都不知道是什么、也不知道該怎么吃,覺得自己連法餐都沒吃過很丟人。
![]()
后來我從事早期教育的工作,我卻發現如果孩子碰到自己沒見過的東西時,從來都不會有羞恥感。他們要么既興奮又好奇,不停的問“這是什么?”,要么既恐懼又好奇,一邊躲一邊偷偷看。
為什么我們長大后,就從好奇變成了羞恥呢?
這個問題困擾了我很多年。
昨天陪老二上課,有道題老二不會,老師問她她就沒答,老師有點不高興了,大聲說下次再不回答就讓她到前面當著大家的面回答。
老師是想用當眾出丑來給老二壓力。
我也看到老二聽到老是這樣說咬了咬嘴唇,的確,如果當著大家的面還是答不上來,她會覺得不好意思。
可是不會做不是很正常嗎?
學習就一定有學會的有學不會的,有記住的有沒記住的,有學的快的有學得慢的。
老師讓孩子當眾回答,就是想用羞恥感給孩子壓力。
可是不會答或答錯了,為什么要羞恥?
這不就和有的孩子只能吃一碗飯吃不了三碗一回事嗎?就是個個人能力差異,有啥可羞恥的?
我突然意識到曾經的我和現在的我的孩子,都被人為的制造了太多莫名其妙的羞恥感。不會答題丟人,長得胖也丟人,皮膚黑也丟人,不會吃法國大餐也丟人,沒有奢侈品包包也丟人,甚至來自農村也丟人。
我們的成長歷程,充斥著各種各樣的做不好就丟人、做不到也丟人、甚至不知道都丟人。
那些嘲笑同學答不上來或答錯了的孩子,嘲笑同事背著普通包包的人,嘲笑吃西餐不會用刀叉的人,根本不是高人一等,而是沒素質。別人吃幾碗飯、答對幾道題都是別人自己的事,沒吃你家飯沒花你家錢,你就沒資格評價,更別說嘲笑了。
千萬別掉進別人給我們制造的羞恥感陷阱,當你覺得不好意思、丟人的時候,想一想是不是真的損害別人的利益了,如果沒有就向那些沒素質的家伙來一句:關你屁事!
一個生活在農村的孩子,從小跟著父母做農活,自然對各種農作物耳熟能詳,一眼就能分辨麥苗和韭菜。一個在城市長大的孩子,自然就會知道如何搭乘地鐵、熟悉街上各種品牌的商鋪。我們掌握的信息的種類和多少,只和我們對世界的認知相關,和丟不丟人沒有關系。
我們的身高體重、膚色、眼睛大小,也只是特定的生理特征,并不能因此傲嬌或丟人。
孩子學習知識和技能,快和慢、記得住和記不住,不僅和學習能力相關,還和學習內容、年齡階段等相關,小學一年級怎么都學不會的知識,三年級的時候可能幾分鐘就掌握了。有孩子擅長學習數學,而有的孩子則擅長運動和勞作。
我們成年人,也并不是努力就能賺到錢,也不是名校畢業就能賺到錢,甚至有能力也并不一定賺到錢。賺錢多少,除了和努力和能力有關,也和機遇、社會發展等相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