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子產品演進的歲月華章(2)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已有75年。在這3/4世紀里,中國電子產業依次經歷了以電子管、晶體管、集成電路這3代電子元器件為代表的不同階段,留下了眾多具有代表性的電子產品。值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之際,就讓我們以音頻產品、影像產品、遙控產品這3類不同的電子品為代表,縱覽中國電子產品技術演進的歲月華章。

影像產品的演進
20 世紀 50 年代中期,新中國全面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在短短幾年內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經濟建設成就。作為當時電子產業的前沿陣地和一種富有吸引力的媒介,能夠遠程廣播傳送影像的電視技術得到了新中國技術人員的關注。1958 年 5 月 1 日,新中國第一個電視臺在北京進行了首次試播,播放內容包括慶祝五一勞動節的座談會和歌舞表演等。這個電視臺就是后來我們熟悉的中央電視臺,不過由于當時技術和經濟條件有限,其信號發送范圍僅限于半徑約 25km 的北京地區,因此命名為北京電視臺。1958 年 9月 2 日,北京電視臺開始正式定期播出節目。1958 年 10月 1 日,上海電視臺開始試播。1959 年 7 月 1 日,天津電視臺開始試播。當時,電視機在中國還是相當罕見的進口電子產品。當北京電視臺開始播映時,北京市內的電視機總數只有 50 臺;上海電視臺和天津電視臺開始試播時,這兩座城市的電視機也各只有 100 臺左右。
從 1958 年開始,新中國加快了研制和生產國產電視機的步伐。在隨后的兩三年里,天津、上海等地的不同企業研制了多種型號的電視機。正如第一個電視臺被命名為北京電視臺一樣,誕生在新中國的第一款電視機也叫作北京牌電視機,首批型號為 820 型,并在其電路設計基礎上衍生出大小不同的若干 820 系列型號產品,北京 820 型電子管電視機如圖 1 所示。
![]()
北京 820 型電視機的音量、音調調節旋鈕和對比度、亮度調節旋鈕布置在整機下方,采用了與同期普通電子管收音機相同的布局,并對一些使用較少、但必不可少的旋鈕進行了隱藏式設計(見圖 2)。這款電視機的內部機件以相當緊湊的形式布置在機箱內(見圖 3),這樣的設計方案奠定了此后 10 多年里國產電子管電視機的基本布局風格。作為一款設計于 20 世紀 50 年代后期的電子產品,北京 820 型電視機整機功耗約 130W,從高頻信號放大、混頻電路(見圖 4)到中頻放大電路、幀同步分立及幀掃描振蕩電路、幀掃描電路、同步分立及行掃描振蕩電路、行掃描電路(見圖 5)均采用電子管實現。其中,作為圖像顯示器件的 43ЛК3Б 型陰極射線管(CRT)顯像管是全機中最大的電子管,顯示屏大小為 34cm×25.5cm。
![]()
![]()
![]()
![]()
北京 820 型電視機能夠接收 5 個電視頻道和 3 個調頻音頻廣播波段,因此也可以算是一臺電視機與收音機結合的兩用組合機。當然,相對于當時普通民眾的消費能力,這樣一款電視機的價格相當高。因此,人們也嘗試研制出成本低的電視機,天津 821 型電視機(見圖 6)就是這方面嘗試的結果,這款電視機的外觀相當簡約,電路主體部分的元器件也改用垂直放置的機芯承載,以減少整體材料用量,降低成本。當然,降低成本效果最顯著的方式還是改進電路設計。通過在中放級、低放級電路中采用復式放大方案、在音頻通道中采用相位鑒頻電路等措施,以及充分應用 6U1 等復合電子管,天津 821 型僅用 11 枚電子管就實現了電視機和中波收音機兼顧的組合功能。天津牌 821 型電視機的電路如圖 7 所示,天津 821 型電視機的研制成功,向世人展示出新中國企業的技術人員積極克服困難條件,發揮主觀能動性進行技術創新的杰出能力,是新中國電子產業發展潛力的一次有力證明。
![]()
![]()
即使努力減少電子管用量,一臺電子管電視機內也會有十多枚電子管,加上大量配套的電阻、電容、變壓器等,再加上體積龐大、工藝復雜的 CRT 顯像管,整機元器件成還是本居高不下。同時,將這么多元器件手工組裝到一起的裝配成本也很高。在剛剛開始工業化的中國,電視機的高昂價格使其成為一種對于大多數民眾來說遙不可及的高檔工業產品。
在 20 世紀 60 年代初至 20 世紀 70 年代中期,為數不多的電視機除了由企事業單位所有,主要分布在像文化館這樣的公共場所。那時,觀看電視節目的活動與到電影院看電影類似,當民眾想看電視時,就到文化館購票入場觀看。在擁有電視臺,能播映電視節目的北京、上海、天津、廣州等城市,各區縣的文化館、文化站等公共文化場所大多購置了電視機,按電視臺播映節目的時間對觀眾開放。在各文化館內一次觀看電視的觀眾人數,少則五六十人,多則二三百人。作為對比,電影院中的電影顯示設備可視面積比電視機要大很多,觀看效果也會更好。到文化館看電視的觀眾如果坐在離電視機比較遠的位置,就不容易看清影像。但是,到文化館看電視的票價通常是 3~5 分,比去電影院看電影的 1~2 角票價要便宜不少。因此,文化館內的電視機就相當于采用現代化電子技術為民眾提供了一種成本更加低的觀影渠道,受到廣大民眾的歡迎。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早期國產電視機的外觀設計往往會留下精益求精的特征。例如,在 20 世紀 60 年代前期,在開始量產的北京 823 型電視機上,就添加了富有民族特色的外觀設計裝飾元素,以一對翩翩起舞的仙女簇擁著有天安門圖案的“北京”標牌。同一時期的上海 104 型電視機外觀設計也十分精致(見圖 8)。上海牌 104 系列電視機由國營上海廣播器材廠推出,是 20 世紀 60 年代至 20 世紀 70 年代在中國銷量最多的電視機,廣受用戶歡迎。上海104 及 104-1 型電視機能接收的電視頻道數量與北京 820型相同,接收靈敏度、圖像清晰度等性能指標都有所改善。其整機電路設計已經相當成熟,基本能達到與同期世界上科技先進國家生產的黑白電視機的水平。
![]()
圖 8 20 世紀 60 年代,采用電子管為主要元器件的北京牌、上海牌電視機在中國均已實現量產(原載于《無線電》1964 年第 10 期)
中國的電視機設計生產克服重重困難不斷向前推進,終于在晶體管技術發展成熟的 20 世紀 70 年代迎來了新的希望。20 世紀 70 年代中期,國家有關部門統籌組織了北京、上海、天津、江蘇等省市的電子產業相關企事業單位,進行黑白電視機的聯合設計,以標準化、系列化、通用化的指導思想,立足于國內成熟技術,從當時國內產業鏈已有的元器件中優選或改進,匯集成聯合設計電視機電路使用的標準系列元器件。
電視機聯合設計的效果立竿見影。到 1976 年下半年,已有顯示屏規格(對角線長度)為 23cm、40cm、47cm等 7 種聯合設計晶體管電視機(見圖 9)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其中 23cm 規格電視機和 40cm 規格電視機各有一套標準化的整機電路方案。47cm 規格電視機的電路方案則和 40cm 規格電視機基本相同,只需要更改 1 個電容,生產企業就能夠將整機電路與相應規格的 CRT 顯像管相匹配。在當時中國的產業環境中,多單位聯合設計電視機的做法雖然不利于各企業自主培養獨立研發能力,但在這一行動中產生的標準化系列電視機設計方案,為 20 世紀 70 年代后期國產黑白電視機的快速普及創造了有利條件。一方面,聯合設計所得的成果在全國公開,電路所用元器件也相對容易獲取,在當時中國的電視行業內起到了技術交流和推廣的作用;另一方面,當時國內已有一定數量的科技制作愛好者群體,他們的工資收入雖然有限,但具備足夠的時間和技術能力,用 100 元就能從電子市場上購買到相關的元器件,組裝出自己的電視機。
![]()
上海無線電十八廠推出的飛躍牌 9D3 型黑白電視機就是這些聯合設計電視機中廣受好評的一款。其外觀樸實無華,內部元器件布局也遵循了聯合設計方案中通用化、便于量產組裝的原則(見圖 10)。得益于聯合設計方案中對元器件標準化的充分考慮,這款機型采用的所有元器件都能夠在當時國內各大城市的電子市場上找到。飛躍牌 9D3 型的電路(見圖 11)及印制電路板、主要元器件參數表都得到了詳細介紹,很多愛好者都曾按照相關文章的指導,自己購買元器件裝配出黑白電視機,和親朋好友一起坐在自己組裝的電視機前觀看節目,享受那份特有的充實而愉悅的成就感。
![]()
![]()
推出國內首批量產電子管電視機的國營天津無線電廠也參與了晶體管電視機的聯合設計。由該廠推出的北京840-1 型電視機是一款具有 CRT 顯像管的產品,顯示屏規格達到 47cm(見圖 12)。不過,該機型的內部元器件布局和電路(見圖 13)都保持了聯合設計方案的標準化特色,使其具備大規模量產普及的良好基礎。在 20 世紀 70 年代中后期,上海、北京等城市的無線電領頭企業在相關部門領導下聯合設計晶體管黑白電視機的行動,為推動電視機在中國的普及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
![]()
1978 年,改革開放給新中國帶來了全新生機,也為更多有創新進取精神的企業脫穎而出創造了條件。北京東風電視機廠是一家因為向電視產業成功轉型,并在 20 世紀 70 年代開始脫穎而出的頗有代表性的典型地方企業。該廠由幾個從事包裝、印刷的街道工廠組建而成,在 1970 年首次研制出昆侖 J201 型電視收音兩用機,并在接下來的歲月里把握住了國內電視產業的發展機遇,成功實現轉型,到 20 世紀80 年代已成長為國內著名的電視企業之一。
作為已經成功轉型的企業,北京東風電視機廠在電視機普及的熱潮中也沒有缺席。20 世紀 70 年代后期,北京東風電視機廠率先研發出采用集成電路為主要元器件的昆侖牌 B314 型黑白電視機(見圖 14)。在這款電視機的電路中,偏轉線圈、行輸出變壓器、電源變壓器等均采用了聯合設計電視機行動所得的標準件,北京東風電視機廠將它們與當時已經技術成熟的黑白電視機用集成電路結合,制作了一款性能優良的產品(見圖 15)。不僅能實現元器件更高密度和更高可靠性的布置,也為電子產品的自動化流水線生產裝配鋪平了道路。
![]()
![]()
到 1982 年年底,中國的電視機擁有量達到了 2761 萬臺,全國 57.3% 的人口能夠收看到至少一套電視節目。電視機不再是一種罕見的產品,逐漸從大城市向中小城市、農村普及。1985 年,全國農村每百戶擁有電視數量達到近 12臺,并且保持著令人鼓舞的增長趨勢。這意味著電視產業與中國大部分民眾的生活更密切地結合起來。對于 20 世紀80 年代中后期的中國民眾,電視機再也不是一種高高在上的奢侈品,而是和日常的信息接收、家庭娛樂聯系到一起,成為現代科技生活的一部分。1986 年發布的《電子工業部通信廣播電視工業管理局公告》中,列出了國內電視產業欣欣向榮的 58 家企業品牌(見圖 16)。擰動電視機前部面板側上方的頻道旋鈕,在不同電視頻道觀看新聞、連續劇、娛樂晚會等節目,為很多人帶來了印象鮮明的童年回憶。20世紀 80 年代中后期,中國生產的黑白電視機已經與國外生產的同類產品具有基本相同的外觀布局和實用功能(見圖 17)。
![]()
圖 16 1985 年《電子工業部通信廣播電視工業管理局公告》中公布列入電子工業部生產計劃的 58 家電視機生產企業品牌(原載于《無線電》1986 年第 1 期)
![]()
圖像顯示模式從黑白單色到彩色的發展,也是電子影像技術發展的重要進步之一。在模擬電子技術時代,彩色電視技術的實現意味著一套依靠復雜電路實現的信號編碼和解碼方案,也就是彩色信號的傳輸模式。20 世紀 70 年代初,中國在考察了西方國家彩色電視制式的現狀后,立足國情,綜合權衡,決定采用 PAL 彩色信號傳輸模式作為中國的彩色電視制式。1973 年 5 月 1 日,北京地區以 PAL 制彩色電視信號開始了試驗播映;8 月 1 日,上海電視臺也啟動了彩色電視信號的播映。到 20 世紀 70 年代中期,北京等大城市的民眾已經能夠觀看彩色電視節目(見圖 18)。20 世紀 70 年代中期,中國的彩色電視機數量依然很少。截至 1975 年年底,在全國的 46.3 萬臺電視機中,國產彩色電視機只有 0.4 萬臺。不過,此時中國電子行業的技術人員已經做好了迎接彩色電視技術的準備。1976 年年底,中央電視臺(當時仍稱為北京電視臺)的彩色電視節目已經能通過遠程網絡傳輸到國內大部分省會和直轄市,實現同步轉播。改革開放以后,中國企業通過引進吸收國外先進技術,快速地建立起新式彩色顯像管、彩色電視信號處理集成電路等生產線(見圖 19),為 20 世紀 80 年代中后期國產彩色電視機的快速增產普及提供了良好基礎。在這段時間里,不僅有像南京無線電廠這樣曾經在業內享譽多年的著名企業生產出質量優良、功能齊全、性能良好的彩色電視機(見圖 20),也有像上海電視一廠這樣由生產金星牌鋼筆開始,在 1970 年開始試制電視機,并在 1978 年的改革春風中全面轉產專業制造電視機的企業。1980 年,上海電視一廠從日本引進年產 20 萬臺規模的彩色電視機流水生產線,由該廠制造的金星牌彩色電視機自推出后在國內廣受歡迎(見圖 21)。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入生產電視機的行列,中國的彩色電視機產量在 20 世紀 80 年代快速增加。到 20世紀 80 年代末,彩色電視機供給不足的局面已經基本緩解,國內各大百貨商場的柜臺上可以見到各種品牌和型號的彩色電視機。1990 年,當膾炙人口的亞運宣傳歌曲《亞洲雄風》在全國的大街小巷響起后,很多人都在彩色電視機上觀看了中國第一次舉辦的大規模國際性體育盛會——第 11 屆亞運會開幕式的現場直播。
![]()
![]()
產量充分提升后,到 20 世紀 90 年代,數字集成電路的廣泛應用使彩色電視機變得更加物美價廉、功能多樣、操作便捷,中國電視機產業進入了以質量和功能取得消費者青睞的新階段。采用微處理器控制的電視頻道自動選擇、存儲和圖像顯示效果遙控調節,已經成為 20 世紀 90 年代的新型電視機所必備的常規操作。中國的電視機研制開發,得益于 20 世紀 90 年代更加深化的改革開放浪潮和進一步提升優化的科技水平,在 20 世紀末登上了新的高度。新型寬幅直角 CRT 顯像管能夠讓電視機的觀看體驗比以前更上一層樓(見圖 22)。輕便易用的液晶顯示屏、OLED 顯示屏等技術在 21 世紀的普及應用,以及顯示屏和觸控技術的結合,則讓 21 世紀的大眾化影像產品以全新形貌出現在我們眼前,這就是我們當今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智能手機。這是很多讀者都曾在近 20 年內親身感受和體驗過,留下鮮明記憶的經歷。
![]()
眾所周知,視覺是人類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能夠顯示影像的電子產品的發展,將更加廣闊的世界景象展現在人們眼前,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日常生活。還有怎樣的電子產品,在技術從電子管發展到晶體管,再發展到集成電路的過程中實現了飛躍提升,為日常生活帶來全新體驗呢?本系列的最后一篇文章將會為大家回答這個問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