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如今的新能源汽車4S 店,映入眼簾的往往是橫貫中控臺的巨幅屏幕,或是主駕、副駕、后排各司其職的多屏陣列。銷售會熱情地演示屏幕的 4K 分辨率、分屏娛樂功能,將其包裝為 “智能座艙的核心標志”。
從曾經的小尺寸中控屏到如今堪比電視的超大屏,從2020 年平均每車 1.74 塊屏到 2024 年的 1.84 塊(數據來源:中汽協《2024 智能座艙發展報告》),車載屏幕的數量與尺寸正成為車企比拼的核心指標。
但當營銷話術褪去光環,我們不禁要問:這場轟轟烈烈的“屏幕革命”,究竟是提升了駕駛體驗的真科技,還是背離駕駛本質的 “偽需求”?
![]()
01 屏幕內卷:千億市場背后的風潮
車載屏幕的爆發式增長,早已形成一條規模龐大的產業鏈。據艾瑞咨詢《2023 中國車載顯示行業研究報告》顯示,2023 年國內車載屏顯市場規模達 1210 億元,預計 2025 年將增至 1430 億元,復合增長率 5.8%。
在這條千億賽道上,屏幕成為衡量“智能化” 的顯性標尺:IDC 2024 年數據顯示,10-15 英寸中控屏在新能源汽車中的裝配占比達 68%,2K 及以上高清屏滲透率為 12.7%,副駕娛樂屏自 2020 年起年均復合增長率超 35%,成為增長最快的車載屏品類。從 “三聯屏” 到 “無界屏”,從固定屏幕到可旋轉、可升降的動態設計,車企們在屏幕上的創新可謂不遺余力。
這場風潮的背后,是電動化時代行業競爭邏輯的轉變。當傳統燃油車的“三大件” 優勢逐漸弱化,新能源車企亟需找到新的差異化賣點。而屏幕作為人機交互的直觀載體,自然成為最佳切入點。車企通過堆砌屏幕數量、放大尺寸、升級顯示技術,快速打造出 “科技感” 標簽,吸引消費者目光。更重要的是,屏幕背后承載著軟件服務、付費訂閱等長期盈利模式,讓汽車從 “一次性消費品” 轉變為 “持續創收的智能終端”。
然而,這場看似熱鬧的“屏幕競賽”,卻逐漸偏離了用戶核心需求。部分車型為追求視覺沖擊,將空調調節、座椅控制等高頻功能全部集成到觸控屏中,取消了傳統物理按鍵;更有甚者在后排加裝超大尺寸吸頂屏,不僅占用頭部空間,還可能影響內后視鏡視野。這種 “為了大屏而大屏” 的設計,正在讓智能座艙陷入形式大于內容的怪圈。
02 安全與便利:被屏幕消解的駕駛本質
駕駛的核心訴求永遠是安全,而車載大屏的泛濫,恰恰在不斷侵蝕這一底線。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2022 年發布的《分心駕駛技術評估報告》明確指出:駕駛員操作觸控屏的平均視線脫離路面時間達 2.1 秒,而操作物理按鍵僅需 0.9 秒。
以每小時60 公里的車速計算,2.1 秒的 “盲駕” 距離約為 35 米,足以應對一次突發的路口橫穿或前車急剎(數據來源:NHTSA 官方測試數據)。更值得警惕的是,英國交通運輸研究實驗室(TRL)2023 年的實測報告顯示:使用車載觸控屏進行復雜操作時,駕駛員的認知分心程度達到 “高度風險” 級別,其對駕駛專注度的影響,接近血液酒精濃度 0.05% 的狀態(注:我國酒駕標準為血液酒精濃度≥0.02%)。
操作便利性的提升更是無從談起。車質網發布的《2023 年汽車投訴數據統計報告》顯示,2023 年受理的 “影音系統故障” 投訴達 7132 宗,較 2022 年增長 18.6%,其中中控屏黑屏、卡頓、觸控失靈占比超 60%。長沙車主易先生的遭遇頗具代表性,他的愛車中控屏頻繁黑屏,導致集成在屏幕中的空調系統無法使用,酷暑天里苦不堪言。
即便是正常使用場景,調節空調溫度需在屏幕上多級菜單查找,切換電臺的操作耗時是物理按鍵的6-8 倍 —— 中汽測評(CCRT)2024 年智能座艙測評報告顯示,42% 的測試者反映 “觸控屏操作路徑繁瑣”,38% 的測試者遭遇過 “行駛中誤觸屏幕” 的情況。
J.D.Power 2024 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體驗研究(NEVXI)同樣印證了用戶的不滿:信息娛樂系統連續三年成為新能源汽車投訴量最高的類別,“語音指令識別準確率低” 和 “觸摸屏響應延遲” 是兩大核心痛點,其中方言識別準確率不足 70%,遠低于用戶預期。當一項技術需要用戶付出更多時間和精力去適應,甚至以犧牲安全為代價時,其 “便利性” 便失去了原本的意義。
03 營銷噱頭:被放大的 “科技幻覺”
屏幕之所以成為車企的“營銷利器”,本質上是因為其能快速傳遞 “智能化” 信號,卻無需復雜的技術沉淀。在新車發布會上,車企總會重點展示超大屏的影音娛樂功能、多屏聯動的炫酷效果,卻對實際駕駛中的操作邏輯、安全風險避而不談。這種 “選擇性展示”,正在制造一種虛假的 “科技幻覺”。
部分車企的營銷套路更是直白:將屏幕尺寸、數量作為核心賣點,在宣傳中強調“45 英寸 8K 屏”“五屏聯動” 等參數,卻對屏幕的防眩光能力、操作響應速度(行業合格標準為≤100ms)、駕駛場景適配性等關鍵指標諱莫如深。
中消協2023 年發布的《新能源汽車消費維權報告》指出,32% 的消費投訴與 “宣傳與實際不符” 相關,其中就包括 “低配車型屏幕分辨率縮水”“宣傳的多屏聯動功能需額外付費解鎖” 等問題。
這種營銷導向的設計,讓智能座艙陷入了“參數內卷” 的怪圈。為了在宣傳冊上占據優勢,車企不斷刷新屏幕尺寸紀錄,卻忽視了汽車作為交通工具的本質屬性。
正如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在2023 年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所言:“有些智能配置是資本炒作出來的偽需求,車企應該聚焦用戶真實痛點,而不是盲目堆砌配置。”
當屏幕成為營銷噱頭而非實用工具時,最終只會消耗消費者的信任。
04 回歸駕駛:好的智能交互該是什么模樣
真正的智能座艙,從來不是屏幕的簡單堆砌,而是以駕駛安全為核心,實現科技與人文的平衡。好的交互設計,應當讓技術“隱形” 于場景之中。
行業的理性回歸也已顯現。我國汽車工程學會發布的T/CSAE 334-2023《智能座艙人機交互系統安全要求》團體標準,從視覺分心(視線脫離路面時間≤2 秒)、操作分心(單次操作耗時≤3 秒)、認知分心(信息負載≤8 項)三個維度,為座艙交互安全劃定了紅線。
HUD(抬頭顯示)技術的快速普及更是重要信號,IDC 數據顯示,2024 年車載 HUD 前裝滲透率已從 2021 年的 11% 提升至 18.3%,AR-HUD 技術能將導航信息投射到風擋上,讓駕駛員視線無需離開路面,其安全價值已得到行業公認。
此外,物理按鍵的回歸也成為趨勢。奔馳新E 級保留了空調、音量等高頻功能的實體按鍵,寶馬 iX 則采用 “觸控 + 實體旋鈕” 的混合設計,這些調整都源于對駕駛安全的敬畏。正如業內人士所言:“智能不是消滅物理按鍵,而是讓交互方式更貼合駕駛場景 —— 該觸控時觸控,該實體時實體。”
汽車從誕生之日起,便以“安全、便捷的移動工具” 為核心使命。智能座艙的發展,本應是用技術優化這一使命,而非背離它。當車企們爭相在車里裝下 “電視”,卻忘了駕駛的核心需求時,再大的屏幕、再多的功能,也只是冰冷的參數堆砌。
真正的智能,不是讓用戶適應技術,而是讓技術讀懂用戶;不是用屏幕數量彰顯科技感,而是用細節設計傳遞人文關懷。未來的智能座艙,或許不再執著于屏幕的大小,而是追求“無界卻不越界” 的交互體驗 —— 在需要時提供精準服務,在駕駛時隱于無形守護。
當科技褪去浮躁的外衣,回歸駕駛本質,才能真正讓消費者感受到智能汽車的價值。畢竟,我們需要的從來不是一輛“移動的電視”,而是一輛更安全、更便捷、更懂我們的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