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卜丁
在延安博物館靜謐展廳中,一塊歷經滄桑的鐵匾吸引了眾多目光。這塊名為“忠義勇”的匾額,被文博工作者從廢品收購站意外發現,經鑒定它是全國少有的鐵匾,它的存在揭開了當地“皇丈村”村名來源之謎。
![]()
“忠義勇”鐵匾 延安博物館藏 攝影 | 趙客
這塊鐵匾曾懸掛于陜西省洛川縣黃章鄉下黃章村的關帝廟內,長80厘米、寬42厘米、厚2厘米,采用古老的翻砂制模澆鑄工藝而成,每一個細節都透露著工匠的精湛技藝和對品質的執著追求,無聲地訴說著過往的輝煌。
1988年的一天,洛川縣博物館的文博工作者左正,在進行例行的文物巡查時,偶然走進了一家廢品收購站,在堆積如山的廢舊物品中,他的目光被一塊黯淡無光的鐵片吸引。
走近一看,“忠義勇”三個大字映入眼簾,“道光二十年……”落款也很清晰。敏銳洞察和專業直覺告訴左正,這并非一塊普通的鐵片,有可能是一件有故事的文物。
![]()
“忠義勇”鐵匾清理病害前(資料圖)
經過一番努力,左正成功地將鐵匾收回,并將其帶回了洛川縣博物館保存。經過專家的鑒定和精心修復,這塊鐵匾的真實身份得以確認——它是清代遺留下來的珍貴文物,是陜西境內極為罕見的鐵質匾額,甚至在全國范圍內這樣大型的鐵質匾額也是少見的。
從廢品收購站的廢舊物品中被發現,到博物館的精心修復,這塊“忠義勇”鐵匾經歷了一次非凡的“重生”。該鐵匾為研究清代歷史文化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陜西省文物局原鑒定組研究員劉合心對這塊鐵匾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認為這塊“忠義勇”鐵匾,不僅在尺寸上顯得格外引人注目,更在工藝上展現了當時鑄造技術的精湛水平。經翻砂制模澆鑄表面精細加工后,使得“忠義勇”三個大字以凹鑄的形式呈現,楷書書體剛勁有力,仿佛在訴說著關帝廟的莊嚴與神圣。
據悉,在陜西乃至更廣泛的區域內,保存如此完好、工藝精湛、銘文豐富的鐵質匾額實屬罕見。在匾的左側上方,還鑄有一行凸體楷書“又代神鐘一口”六個字,劉合心分析,應該是當時“既鑄造了忠義勇這塊鐵匾,同時又代鑄了鐵鐘一口”。該匾額被收入《中華名匾》一書,為全國唯一入選該書的鐵匾。
該匾額來自關帝廟,關帝即三國時期蜀漢重要將領——關羽,關羽那充滿傳奇色彩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他的品格成為忠誠、義氣和勇敢的象征。匾額上“忠義勇”3字,筆力遒勁,氣韻生動,不僅凝聚了書法藝術的精髓,更蘊含了深刻的道德理念和精神追求。這三字言簡意賅,簡明扼要,高度地總結和概括了關羽一生為人處世的氣節與精神。
![]()
“忠義勇”鐵匾 延安博物館藏 攝影 | 趙客
然而,這塊鐵匾的價值遠不止于此。該匾“義”字的上方,一個凸體楷書“獻”字赫然醒目,而在“義”和“勇”之間,更有一列記錄有捐贈者的名字和事件背景的凸體楷書銘文“邑安世緒,子清時,明時,孫鎖牢、萬順、萬喜、潤上、潤喜、五管、根管”,這些名字成為了解這塊鐵匾歷史淵源的線索。
引人注目的是,鐵匾四周邊框裝飾著凸體的回形紋飾,這種紋飾又被稱為“富貴不斷頭”紋樣圖案,它象征著富貴連綿不絕,吉祥如意。這種紋飾的運用,不僅增加了鐵匾的藝術美感,也體現了古人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忠義勇”鐵匾的右側,鑄有凸體楷書上款“道光二十年洛川縣皇丈村”,這句簡短的時間和地名,糾正了一個百年以來該村莊名字的謬誤。
劉合心表示,這塊鐵匾的上款表明,在清代道光年間,洛川縣的黃章村在當時被稱為“皇丈村”。“黃章”和“皇丈”發音相似,可能因口誤或筆誤導致“皇丈村”在民國以后逐漸被誤寫為“黃章村”,并一直沿用至今,而這兩字之差,往往讓歷史真相被時間的塵埃所掩蓋。
封建時代帶有“皇”字的地名并非普通村莊可隨意使用。“皇”字,代表了一種尊貴與榮耀,通常與皇室有關。從“皇丈村”到“黃章村”,一字之差,卻讓這個村莊的歷史經歷了一次重大的轉變。
據當地人介紹,“皇丈村”這一名稱,很可能與漢武帝有關,傳說漢武帝北擊匈奴路過此地,在黃章村納了李姓女子為妃,這個說法雖在正史中未被記載,但在距離該村不遠的田堯科村出土了不少漢代的建筑構件,其中回紋“人生長壽”文字方磚目前已在延安博物館展出,“長樂未央”和“長生毋警”文字瓦當保存在洛川縣博物館,專家推斷在漢代曾在此建造過宮殿或者行宮。
![]()
回紋“人生長壽”文字方磚 延安博物館藏
![]()
![]()
“長樂未央”和“長生毋警”文字瓦當 洛川博物館藏
據民國版《洛川縣志》記載,明萬歷年間,此地建有皇丈庵以及庵中大鐘的鑄造,均得到了皇帝的批準。在萬歷皇帝30年不上朝的怠政背景下,這一批準顯得尤為特殊,似乎暗示著當朝統治者對皇丈庵的特殊對待。那么,為什么黃章村偏居一隅,卻受到了特殊對待?
在歷史長河中,千年以來洛川地區曾是中央王朝與少數民族爭奪的前沿。從當地一些地名、民俗、故事中,仍可窺見黃章地區在歷史上的軍事與政治地位。如非物質文化遺產“洛川蹩鼓”發源地之一便有黃章村,這是一種在鑼鼓齊鳴中,左沖右撲,動作粗獷,如臨戰陣的民俗表演。
此外,后秦的立節將軍楊班,北周的楊提及其子孫楊榮、楊誼、楊敏,明代起義領袖邵進祿等黃章地區的歷史人物,同樣彰顯了這片土地的不平凡。洛安府與仁里府,曾作為隋唐時期的兵府,見證了黃章地區在軍事防御體系中的重要性。明清時期,與黃章相鄰的方相村一帶設有的坊廂鎮與洛生鎮、黃連河鎮共同構成了洛川縣城的防線。
從“皇丈村”到“黃章村”,地名的變遷或許會掩蓋漢武帝北擊匈奴的壯麗征程故事,亦或許會掩蓋古代民族間的聯姻故事,又或許與黃章村在歷史洪流中的堅守與抗爭有關,這一切謎底,期待未來考古新發現去揭曉。
來源:文物陜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