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初年進行的分封,大部分都是把別人的土地分封出去,比如殷商、淮夷、東夷這些族群控制著大量的土地,而其中的大量地區需要周人到了武王伐紂,周公東征的時候才觸碰到。而且周人并未建立統治秩序,所以在進行分封的時候,就出現了諸侯分封到的地區被其他勢力掌握的情況,諸侯需要親自帶領武裝作戰爭奪周天子所分封的土地。分封土地也并不是只分封他人土地,周天子也會將自己的土地分封給功臣,親屬讓他們幫助自己管理國土或者是作為他們生活的經濟支撐。
![]()
周朝是先用武力壓服一切,然后用宗法制,用“華夏”、“天下”這些文化凝聚上層貴族的向心力和文化認同感。周武王分封除了三監在外,其他基本全部在內,后面是周公東征之后,才大規模改封出去,更多的處于軍事考慮。當初分封的時候大概率就沒考慮過中央弱地方強這個問題,因為他們也是摸索,他們會有歷史的局限性。
![]()
商朝是內外服制服,可以看成弱化版的分封制,外服國家名義上是臣子,實際根本不受商朝控制,甚至可以時不時攻擊商國,所以只能依靠武力鎮壓,商朝諸侯方伯也沒有維護宗主國的義務。殷商王朝是周期性衰落后再復興,而周王朝巔峰期過去后不斷下滑,成康末期已經有衰落趨勢,昭王伐楚不歸,穆王好大喜功,厲王國民暴動,幽王國破家亡。
![]()
從古至今是個不斷進步的過程,不管是思想還是生產力,以前我也批判過周朝分封怎么怎么不好,但是在當時環境沒有比分封更好的方案了,而且不管是最早的分封還是后來的封建帝王制,當中間的樹干衰弱,周圍的枝是必然會發展壯大的,因為已經沒有能力遏制其他勢力發展。
![]()
在生產力非常有限的奴隸制時代下,分封制起初非常適合當時的情況,通過分封諸侯,達到擴大華夏勢力范圍,傳播周禮的目的,暫時穩定天下。但是天下能夠耕作、生產的土地,用于勞作的奴隸,畢竟是有限的,諸侯無法繼續擴張后,最終因為內部的矛盾積攢,轉而向內“擴張”,逐漸蠶食天下共主的土地。隨著時間的推移,諸侯與西周的聯系越來越松散,禮崩樂壞的雛形已經出現。
![]()
再加上西周中后期對外作戰,勞師遠征,并沒有成功開疆擴土,甚至還出現了嚴重的兵源損耗,進一步消耗了自身實力,擴大了自身矛盾,導致井田制也逐漸衰落,讓西周在經濟上也開始衰弱。對外開疆擴土失敗,經濟開始衰落,諸侯也逐漸擺脫了西周的束縛,為了進一步制衡與拉攏諸侯,緩解內部矛盾,西周又不得不再次進行新的分封,又一次損耗大量土地、人口,最終惡性循環,持續衰弱。根據中國古代生產力發展的情況,每兩三百年社會都會有比較大的變化,西周初期到西周滅亡,東周到春秋戰國,西漢到東漢,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大抵如此,這背后反映的社會生產力發展與政治制度權力的關系。
![]()
從根本上說是生產方式發生了變化,在周王朝后期由于鐵器以及耕牛在農業方面的運用,極大了提高了當時的農業生產力,改變了原有的刀耕火種的農業生產方式,這就使得中國當時從奴隸社會轉向了封建社會。后來工業社會的到來也使得封建社會瓦解,世界的歷史從根本上說就是生產方式和生產力的演進與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