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1月6日,巴西貝倫。COP30(《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30次締約方大會)的會場外,閃爍的閃光燈下,一輛黑色比亞迪SUV緩緩駛入。車門打開,巴西總統盧拉走了下來。這不是一次普通的入場儀式——這是一個時代的隱喻。
就在美國總統特朗普缺席聯合國氣候大會之際,一隊中國電動車卻堂而皇之地成了主角。噪音幾乎為零,但那一刻,世界的權力分貝,已經悄悄變了。
這不是車輛的更替,而是秩序的換擋。盧拉選擇比亞迪作為官方座駕,看起來是個為展示環保而做的選擇,實際上是一場外交宣言。
![]()
“上帝讓福特離開巴西,讓比亞迪到來。”——盧拉這句略帶調侃的話,說出了巴西的現實:他們在尋找新的發展模板,而這個模板,來自東方。
從氣候大會到產業轉型,巴西都在傳遞同一個信號:他們不再等美國的承諾,也不再盯著歐洲的標準,而是在用中國的技術重新定義“可持續發展”。
中國電動車,開到哪里就改變哪里。別忘了,比亞迪只是其中一輛。除了比亞迪外,長城汽車的皮卡隊列穿梭在貝倫的街頭,電動公交載著記者和代表們往返場館。空氣確實清爽了不少。巴西民眾第一次真切地看到:電動車不是未來,而是現實。
![]()
官方公布的數字比任何演講都更直觀: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超過120萬輛,占全球市場約四成。其中,巴西一枝獨秀——從幾千輛飆升到十幾萬輛,增長超過13倍,正式超越比利時,成為中國新能源汽車最大的海外目的地。在巴西市場,中國品牌的電動車占比超過八成。
也就是說,這次COP大會的“官方指定車隊”,其實代表了一個更龐大的趨勢:中國的綠色技術,已經悄悄成了全球南方的“標配裝備”。
中國電動車的崛起,不靠運氣。上游有鋰、鎳、鈷等關鍵礦物的控制力;中游有電池、芯片、電機全產業鏈;下游有規模經濟和價格優勢。當歐洲還在為碳稅拉扯、美國忙著補貼與關稅,中國品牌已經把“能源轉型”做成了外貿產品。
而拉美,正好擁有中國所需的資源與市場。巴西、智利、阿根廷的礦產,加上中國的技術和資本,構成了一種新的南南合作格局。這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投資”,而是一種產業共生。
![]()
特朗普缺席COP30,不算意外。特朗普本人曾在聯合國大會中稱“氣候變化是最大的騙局”。特朗普政府已宣布美國將退出巴黎協定。美國官方已明確表示:不會向 COP30 派出“高級別”官方代表。
結果呢?舞臺空出來了。歐洲被能源轉型的成本綁住手腳,日本自顧不暇,全球氣候議題的“行動派”反倒成了中國。不是因為誰更理想主義,而是因為誰更能把理想落地成工業產品。而比亞迪、長城們正好證明了這一點:你不需要發聲明,只要開進會場,現實自然替你發言。
那天的畫面很安靜——沒有汽油味,沒有轟鳴聲。但安靜里藏著巨大的轉向力:全球制造業的引擎正在換手。
當美國退席,歐洲猶豫,中國制造卻踩下了電門。BYD的車燈照亮的,不只是COP30的紅毯,更是一個由東方技術、南方資源、全球需求共同驅動的新格局。
![]()
未來的世界,也許仍在爭論誰該為氣候買單。但至少這一次——賬單上寫著,中國交付的,是車,而不是承諾。
更重要的是,這些車不只是在減排,它們在重新定義“制造”這兩個字。從深圳到貝倫,從工廠到雨林,中國制造已經不再只是“代工廠”的代名詞,而是全球綠色轉型的“驅動力”。這股力量不是靠補貼、口號或外交辭令,而是靠一條條通電的生產線、一輛輛駛向世界的電動車。
當別人在談氣候,中國在制造氣候的解決方案。當下,世界或許仍在辯論未來該由誰書寫,但筆,已經握在了那些能真正“造出來”的人手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