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滾動播報
(來源:上觀新聞)
![]()
![]()
![]()
作家出版社推出的“剜爛蘋果叢書”影響甚巨,筆者有幸在第一套面世時,應邀參加了首發式。當時心里曾嘀咕,像我這樣偶爾涉足文藝批評的“票友”,不知是否有機會忝列其中?誰料夢想成真,在感謝出版社抬愛的同時,也非常忐忑不安:唯恐這些粗陋的貨色,拉低了叢書的品質。
在對近年來的一些批評篇章整理時,涉及如何歸類的問題。我的這類文字,隨性且雜,以內容歸類似有點難度,于是就采取了一個偷懶的辦法:按篇幅長短大致分成兩檔:“拖把”與“抹布”。稍長的文章歸入“拖把”,短些的文字則扔進“抹布”。
收入此集的文章之所以長、短跳躍性很大,有一個很實際的原因是,我真正涉足寫點批評文字,始于10年前應邀在《新民晚報》“夜光杯”副刊和《羊城晚報》人文周刊開設專欄。《新民晚報》的專欄名為“文壇囈語”,《羊城晚報》專欄名為“眾議院”,由五人共寫,我是其中之一。前者隔周一篇,字數因版面限制,多為千字文;后者每周一篇,字數要求更短,每篇約六七百字以內。因此,歸入“抹布”的,大多選自專欄文章。為何大多文章短得不成樣子,完全沒有批評家寫大塊文章、發核心期刊的那種派頭,直接原因也在此。
后來不寫專欄了,也還繼續寫點批評文字,因不受專欄字數的限制,篇幅也稍稍長了些。歸入“拖把”門類的文字,大多是非專欄文章。篇幅長了,不等于“派頭”就有了。仍是無。因為胸無點墨、術無專攻,“小抹布”沒準兒就弄成了“裹腳布”了。
用“拖把”與“抹布”歸類,只是因為篇幅長短有異——但拖地或抹桌面,其本質是一樣的,即擦掉污跡或灰塵。其實,能否起一點“拖把”和“抹布”的作用,也未可知,或許愚某自個兒高抬了。但可以肯定地說,我手中并無所謂“手術刀”,遠非手持“手術刀”的專業醫家,也寫不出如“手術刀”般鋒利的文字。書名用了其中一篇文章的題名,只是表達一點期待。期待文學藝術界,涌現更多的批評家,手中持有一柄锃亮的“手術刀”,敢于挖掉滋生在文學藝術肌體上的各種“病灶”。期望文學藝術界少一些如魯迅先生所譏刺的,“從圣賢一直敬到騙子屠夫,從美人香草一直愛到麻風病菌”的表揚家、吹鼓手。有人把當代文藝批評的沉淪,歸咎于環境的限制,我是決然不敢茍同的。純粹的文學藝術批評,仍然有很大的騰挪空間,只要你敢拉下臉來,只要你敢超越那些世俗的功利,只要你堅守獨立的人格和評判立場。
關于文藝批評的理念以及對當代文藝批評的態度,本集中有多篇文字涉及,在此不必贅述。書中門外之陋見,多有令人笑落下巴處、隔靴搔癢處,歡迎高人扔板磚。筆者唯一的優點是自知淺薄,無知不無畏,因此不懼批評。還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有些文章最初在報刊發表至今的時間跨度較大,因此特別在文后標注了寫作的大致年月,就是為了讓讀者了解文章寫作的時代背景。感謝曾經刊載這些文字的報刊,感謝作家出版社提供結集出版的機會,感謝責編楊兵兵的精心編排和修正。
(本文為《請拿起你的“手術刀”》自序,作家出版社2025年11月出版)
原標題:《陳歆耕:“拖把”與“抹布”》
欄目編輯:華心怡 文字編輯:殷健靈 王瑜明
來源:作者:陳歆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