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人 易白
易白詩集《掙扎》不僅是一部個人創作的結晶,更是一面映照時代情緒與人民心聲的鏡子。從書稿末尾收錄的大量讀者評論中,我們得以窺見這部作品如何在廣大讀者中引發強烈共鳴,并成為一場關于“文學何為”“詩歌何為”的公共討論的起點
“人話”背后的文學自覺
在《文學創作要說“人話”》一文中,易白提出“人話”是“多數人能聽懂的話”“有溫度有態度的話”“忠于祖國人民的話”。這一觀點在讀者中激起廣泛回響。有讀者指出,“李杜的詩之所以流傳千古,正是因為它們近乎白話”,強調文學的生命力在于其可理解性與普適性。另一位讀者則痛陳當下某些作品“脫離現實”“神叨叨”,呼吁文學回歸“接地氣”的本質。這些評論共同指向一個核心命題:文學不應是孤芳自賞的文字游戲,而應是連接人心、傳遞真情的精神橋梁。
英雄敘事與集體記憶的喚醒
組詩《亡魂之歌》以2010年道孚火災為背景,用烈士的視角書寫未竟的遺言,在讀者中引發強烈的情感震撼。有讀者含淚留言:“一字一句看完,心痛到無法呼吸”,許多人呼吁將這樣的詩篇“收入教材”,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精神食糧。這些評論不僅表達了對英雄的崇敬,更折射出公眾對崇高精神的渴求、對集體記憶的珍視。詩歌在這里超越了藝術形式,成為民族情感與歷史責任的載體。
人民立場與時代擔當
《唱給人民的信》作為一首在疫情期間誕生的作品,被讀者稱為“新時代的《國際歌》”。許多人表示“聽哭了”“淚流滿面”,認為這首歌“唱出了人民的心聲”。有讀者感慨:“位卑未敢忘憂國,這正是國家的根!”這些評論凸顯了人民群眾對“人民至上”價值的深切認同,也反映出他們對文藝工作者“扎根生活、反映現實”的殷切期待。
讀者的集體評判與文學的價值重估
從這些海量評論中,我們看到了讀者作為“最終評判者”的集體智慧。他們用最質樸的語言,完成了對文學作品最真實的評價:是否說出了“人話”,是否傳遞了真情,是否彰顯了正義,是否溫暖了人心。這種來自人民的評判,正是文學作品社會價值的終極體現。
![]()
易白詩集手稿《掙扎》
《掙扎》的讀者反饋告訴我們:真正的好作品,從來不是靠技巧堆砌或故弄玄虛,而是靠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真情實感。當詩人將筆觸伸向普通人的悲歡離合,當文學作品成為時代情緒的忠實記錄,它就能在讀者心中點燃不滅的星火。
易白的《掙扎》及其引發的讀者共鳴,讓我們看到了文學回歸人民、回歸生活的可能。這不僅是一個人的詩歌旅程,更是一個時代的文化自覺——在眾聲喧嘩中,人民正在用他們的方式,尋找并守護那些真正值得傳頌的詩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