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攝制:張子涵
評論員 張子涵
當年輕的藝術家和參觀者相互“懂的”,藝術與青春便撞在一起,河北美術學院也因此又火了一把。
在河北美院,“首屆青年雕塑作品展覽”開展一個多月了。最初預計將有10萬余人前去看展,到現在僅根據預約后臺統(tǒng)計,參觀者已超40萬人次。
200余位青年雕塑家?guī)е难髌穮⒄梗姸嗄贻p人慕名趕來,沉浸式感受雕塑藝術,臨走還發(fā)出感嘆“河北人有自己的‘霍格沃茲’”。沒有晦澀的藝術理論,沒有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這場展覽是年輕人之間的雙向奔赴,雕塑藝術走下殿堂,所“承載的、感受的、構想的”,讓參觀者能聊、能拍、能共情。
青年藝術家的作品里,藏著最真實的“年輕視角”。以交警與市民同撐傘為藍本的《樹·一場不期而遇的相聚》,把魁梧的交警擠在傘下的可愛窘態(tài)刻得栩栩如生;《戴珍珠耳環(huán)的苗女》不僅致敬經典藝術品,還將我們特有的民族美360度呈現出來;內部置入電話卡的《時代信號》,撥打指定號碼后金屬和亞克力碰撞作響,透明無形的通訊被具象化。
不同于刻板印象中的雕塑藝術,除了宏大敘事,還能把自己的困惑、熱愛、小確幸都刻進陶土、鑄進金屬,每一件作品都像一句直白的心里話,“這就是我們年輕一代對藝術的注解”。
而青年游客的打卡方式,也透著年輕人獨有的熱情與默契。有人站在兩人高的“自拍雕塑”前自拍打卡,配文“咔嚓咔嚓”;有人對著校園主題雕塑回憶自己的青春,評論區(qū)里全是“想起了和室友一起搶共享單車的日子”;還有人在展品前故作沉思,“作者刻褶皺時不就是我加班的夜晚嘛”,轉頭就把這份共鳴社交平臺。他們不糾結“這雕塑有沒有藝術價值”,關注點在“能不能懂”“能不能找到共鳴”,這種直白又熱烈的喜愛,讓藝術和這些年輕人一樣,越來越可愛。
這場雙向奔赴的展覽最動人之處,莫過于年輕人之間的“互相讀懂”。青年藝術家們用作品表達自我,不迎合、不刻意,只呈現最本真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青年參觀者們用自己的方式回應,不盲從、不附庸,只“pick”能觸動自己的作品。沒有年齡的代溝,沒有專業(yè)的壁壘,雕塑成了橋梁,一邊連著創(chuàng)作的真誠,一邊連著欣賞的熱情。“看到有人對著我的作品笑,或者停下來發(fā)呆,就覺得自己的表達被接住了。”有參展藝術家說。
其實年輕人的世界很簡單,他們欣賞的藝術不需要高高在上,前衛(wèi)的視角,平實的表達,河北美院的這場青年雕塑展,讓雕塑藝術有溫度、有煙火氣。在這里,藝術家不是遙不可及的“大師”,欣賞者也不是被動接受的“觀眾”,大家都是平等的交流者,用作品對話,用熱愛回應。
透過這次展覽,我們感受到年輕一代的藝術態(tài)度,不端著、不裝腔,真誠創(chuàng)作,熱烈欣賞。當藝術與青春撞滿懷,當藝術家遇上同頻的觀眾,藝術便有了無限可能。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