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上午9時,寧國市仙霞農村急救點接到一例毒蜂蜇傷緊急求助,120救護車8分鐘內到達現場,傷者已出現血壓下降、抽搐及全身紅疹等嚴重過敏反應癥狀,經過急救人員現場初步急救,并快速轉送至寧國市人民醫院,最終傷者轉危為安。
在皖南地區,蜂蜇傷是常見意外,但后果不容小覷,多發蜇傷若未及時救治,可能導致嚴重過敏反應及多器官功能損害,危及生命安全。此次成功處置,主要得益于寧國市農村急救點在早期識別、快速轉運與院前急救環節發揮了關鍵作用。
這是安徽省寧國市構建縣鄉村三級急救網絡的縮影,其將縣域醫共體優質資源下沉至農村,旨在打通院前急救“最后一公里”。今年以來,寧國市農村院前急救平均反應時間縮短了18分鐘,平均到達時間為14分22秒。
近年來寧國市圍繞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在完善院前急救網絡布局的同時,通過創新變革強化縣域慢病管理能力,積極推進分級診療。
![]()
仙霞鎮中心醫院急救點
構建“1+3+5+N”縣域急救網絡,打造農村30分鐘急救圈
鄉村基層急診急救能力薄弱素來是棘手難題。數據顯示,我國農村地區急救響應時間普遍長于城市,偏遠山區甚至超過1小時。
寧國市屬于皖南山區,面積2487平方公里,擁有38.7萬常住人口。部分鄉鎮到城區車程約1.5小時(還不包括偏遠村)。寧國市衛健委醫政科科長朱越友分析,農村急救體系存在三大痛點,一是急救網絡不健全,服務半徑大,偏遠鄉鎮往返耗時漫長,延誤搶救時機;二是鄉鎮人員設備缺乏,基層鄉鎮衛生院未配備急救車輛和急救設備,醫務人員未經系統培訓,急救能力不足;三是農村地區群眾普遍缺乏相關的急救知識和自救能力,無法正確進行現場急救與自救。
為提高全域急救能力,2023年,寧國市衛健委按照“就近、快速、高效”原則,謀劃縣域醫療次中心建設,在港口、方塘、仙霞、中溪、甲路衛生院分別設置了院前急救點,全方位滿足全市農村居民、景區旅客、干道交通以及農業生產等突發事件的急救需求。
據寧國市衛健委黨委書記、主任金慧蘭介紹,寧國市籌劃建設胸痛、卒中、危重孕產婦救治、危重兒童和新生兒救治等急診急救“五大中心”,并投入超300萬元搭建中溪、港口、仙霞、甲路、方塘農村急救點,打造了以市人民醫院為龍頭的一體化“1+3+5+N”縣域急救網絡。
具體而言,寧國市以“1”個縣域急救核心——市人民醫院急救中心,構建了市中醫院、健民醫院、骨科醫院“3”個縣域急救分中心,發揮縣域內急救中堅力量作用。
從地理位置上看,仙霞、中溪、甲路、方塘、港口分布在寧國市的東部、南部、西部、北部。寧國市按照10—20公里服務半徑要求,依托縣域醫療次中心建設,合理布局鄉鎮院前急救站點,開展“120”院前急救服務。
在此基礎上,寧國市構建了“N”個村級急救網絡。對全市所有村級(社區)醫療機構醫務人員進行急救培訓,并通過急診急救培訓考核。對意外事件發生“120”到達前,及時進行干預和急救,提升了急救、搶救成功率,打通服務基層群眾“最后一公里”。至此,城區15分鐘急救圈、農村30分鐘急救圈(5個急救點)縣域有效急救格局全面形成。
實施“一院一策”,實現醫共體精準幫扶
寧國市縣域農村急救點不僅實現全區域覆蓋,還能全方位滿足全市農村居民、景區旅客、干道交通以及農業生產等突發事件的急救需求。
為完善農村急救能力,寧國市對于每個急救站點的人員、設備及藥品等方面均設定了嚴格的條件。每個農村急救點至少配備3名醫師、3名護士和1名司機,醫護人員需具備相應執業資格和2年以上臨床或護理工作經驗,并取得經宣城市醫療急救中心培訓考核合格后頒發的急診急救專業崗位培訓合格證書。
每輛救護車標配急救箱、氣管插管箱、氧氣瓶、清創包、心電圖機等20種急救設備和物品。車上還配備鹽酸腎上腺素注射液、地西泮(安定)注射液、鹽酸多巴胺注射液等30余種急救藥品。
國家衛生健康委衛生規劃相關專家認為,鄉鎮衛生院的核心競爭力在于“特色化分工”,而非“行政化分級”。其功能定位必須深度契合服務區域的產業特點、人口結構與疾病譜。未來的資源布局與服務整合,必須嚴格基于區域內居民的真實健康需求和各級機構的戰略功能定位,進行系統性、一體化的設計與運營。
根據地域位置、交通條件、人口分布、醫療服務能力等不同特點,寧國市各急救中心及站點各司其職。
其中,工業重鎮港口、中溪急救點側重為地方企業職業意外傷害提供應急醫療保障,結合當地企業發展情況與企業開展合作共建,組建團隊定期到企業開展職業病體檢、職業病預防健康宣教等。
港口急救點于2023年7月建成運行。港口分院處于化工園區,根據園區不同的發展階段,幫扶重點隨之動態調整。例如,在建設期,分院主要應對施工外傷和勞損問題,以骨科、疼痛科幫扶為主;同時加強婦科建設,服務大量外來務工家庭。
2025年3月,港口分院特別設立疼痛專科門診,寧國市人民醫院疼痛科醫師每月坐診指導專科建設,港口分院派醫師每周到牽頭醫院跟班坐診一天。據寧國市人民醫院黨委書記凌峰介紹,今年5月,寧國市人民醫院選派1名骨科骨干醫師擔任港口分院副院長,負責港口分院骨科專科建設規劃與發展。為配合骨科專科建設,今年港口分院對手術室進行升級改造,新增骨科C臂機等設備。
位于“皖南川藏線”的方塘急救點重點提供旅游景區突發事件應急保障。“皖南川藏線”高峰期車輛日均超2萬輛,全年游客接待量突破500萬人次,旅游旺季交通擁堵。為此,方塘急救點創新性地構建了“水陸空”立體急救網絡,打通水面快艇通道,利用通用機場開辟空中救援通道,確保急救與慢病管理相結合。空中救援通道曾遭遇過極端考驗,2019年,寧國受到“利奇馬”超強臺風襲擊,方塘開放“空中120”綠色通道,及時救援受災群眾。
![]()
青龍灣機場隨時待命的直升機
仙霞急救點關注普通百姓突發疾病的急診急救,根據季節性疾病爆發做好應急保障。比如6-9月蜂蜇傷、9月采摘山核桃意外傷害等等。
2025年1-10月期間,四大急救點累計出車輛995次,占寧國市的18%,累計救治患者1591例,主要救治腦梗、中毒、車禍、外傷以及其他突發疾病。
推進縣鄉村三級醫療機構一體化,實施強基工程
創新探索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背后,寧國市始終堅持以實現分級診療為目標,以百姓就醫需求為導向,同步推進急診急救和縣域慢病管理兩大體系建設。
安徽省宣城市衛健委體改科負責人張進表示:“我們正在強力推進縣鄉村三級機構的一體化,核心是實現人、財、物的統一管理。一個標志性舉措是,即將通過市委深改委審議的方案明確,所有鄉鎮衛生院的法人代表將由牽頭醫院(市人民醫院)負責人擔任。這是2024年(宣城)市委確定的重大改革事項,旨在打破層級壁壘,形成管理閉環。”
這場自上而下的改革有效促進資源優化配置。醫共體人、財、物由牽頭醫院統一管理。比如人員雙向流動,急救點每周派醫護人員到牽頭醫院急診科跟班,參與晚夜間院前及院內救治工作,以實戰代培訓,保證醫療救治水平同質化,牽頭醫院選派醫療骨干定期到急救點指導幫扶。
設備方面,呼吸機、麻醉機、除顫儀等急救設備由總院設備科統一調配管理,定期維護;藥品由藥劑科負責保障,統一配送,牽頭醫院還為各分院免費配送急救包、心梗一包藥等急救藥品。
在急診急救能力建設上,寧國市重點打造“五大急救中心”,寧國市人民醫院還為四個醫療次中心(含農村急救站點)量身定制專科發展方向,實施醫共體內急診急救一體化管理。?
凌峰表示,為實現“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模式,寧國市與20家長三角醫院建立轉診“白名單”機制,新增多個名醫工作室和專科聯盟。2025年1-9月,該市縣域內住院就診率達90.21%,有效減少患者外流。
![]()
寧國市人民醫院內景
對于鄉村醫療短板,寧國市推出“鄉醫ATTENDING診療組”模式,通過“鄉聘村用”吸納優秀鄉村醫生,組建“鄉村醫生+全科醫師+公衛醫師+健康管理(護)師”的多學科團隊,解決農村衛生健康服務難題。
當前寧國市醫共體建設的創新實踐與國家戰略高度契合。《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下稱《建議》)在加快建設健康中國方面提出,優化醫療機構功能定位和布局,實施醫療衛生強基工程,推進全民健康數智化建設。《建議》明確指出,要全方位提升急診急救、血液保障和應急能力。
上述專家認為,新時代的縣域醫療衛生體系應實現從“疾病診療”到“健康守護”的價值回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