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一段來自杭州某小學門口的短視頻,像一根針,刺痛了無數人的心。
![]()
視頻里,學生們整齊列隊站在校門口,對著駛入校園的車輛,齊聲喊著“老師早!”而車輛,就從孩子們的身邊緩緩駛過。
這一幕,迅速在網絡上引發了軒然大波。面對質疑,學校的回應和教育局的整改通報,更值得我們深思:我們追求的文明禮儀教育,何時變成了這樣一場令人不安的“形式主義”表演?
一、 畫面無聲,卻震耳欲聾:安全隱患下的“禮儀秀”
拋開所有解釋,那個原始視頻畫面本身就有巨大的沖擊力。
孩子們規規矩矩地站著,面前是移動的鋼鐵車輛。無論車速多慢,“人車混流”本身就是一顆定時炸彈。學校工作人員那句“學校只有一個門,沒法做到人車分流”,聽起來是解釋,實則是一份冰冷的安全責任告知書:條件如此,所以孩子們需要適應這個環境,甚至在這個環境中完成他們的“禮儀示范”。
將學生的安全置于次要地位,而將形式化的展示放在首位,這本身就是本末倒置。 在這所學校的管理者眼中,那列隊迎賓的“儀式感”,似乎比每個孩子平安踏入校園的“安全感”更加重要。
二、 校方回應,蒼白的辯解:為何公眾并不買賬?
事件發酵后,校方的回應堪稱“危機公關的反面教材”。
- “只是值周,系文明禮儀示范崗”:試圖用常規工作來淡化事件的特殊性。但問題不在于“值周”,而在于值周的形式為何如此欠妥?
- “不是硬性規定”:這句話尤為無力。在集體主義的校園氛圍中,老師的一個眼神、一個默認,對于孩子而言就是“無形的規定”。當一個孩子開口,其他孩子能不跟著做嗎?這種“自愿”的壓力,成年人都懂。
- “老師有回應,只是在車里看不到”:這是最值得玩味的一點。如果一次禮貌的互動,其主要對象的反應是“看不見”的,那么這次互動的意義究竟何在?是給車里的老師看的,還是給路過的行人、給拍照的鏡頭看的?
所有的回應,都指向一個核心:校方在努力證明“程序正確”,卻完全忽略了公眾擔憂的“實質錯誤”——學生的體驗與安全,以及教育的真誠。
三、 形式主義的“規訓”,正在扼殺教育的真誠
這起事件,之所以能引發如此廣泛的共鳴,是因為它絕非孤例。它精準地擊中了當下教育中一個令人厭倦的痛點:形式主義泛濫。
我們見過太多:
- 領導視察前,全校大掃除,停課排練歡迎儀式;
- 為了拍一張“生動”的勞動課照片,把學生叫來擺弄一下鋤頭;
- 手工作業越來越像“家長作業”,比拼的是父母的才藝和財力……
這一次,是“文明禮儀”被異化了。真正的禮貌,是發自內心的尊重,是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的習慣。 它可能是一個孩子在校門口蹦跳著碰到班主任時,脫口而出的那一聲“老師好”;也可能是老師微笑著摸摸孩子的頭說“早上好”。
而當禮貌變成一種必須在一定時間、一定地點、以整齊劃一的隊列和口號來執行的“任務”時,它教會孩子的不是尊重,而是服從與表演。他們學會的是在特定場合下“做”出有禮貌的樣子,而不是內化這種品質。
四、 教育局整改之后,我們更期待什么?
所幸,當地教育局的反應是迅速且態度明確的。“確實存在相關問題”、“嚴肅批評”、“立即整改”,這些措辭肯定了公眾的質疑是合理的。
![]()
但整改不能止于“不再列隊喊早”。我們更希望看到:
- 根源上的反思: 學校管理者需要真正理解,教育的目的是喚醒靈魂,而非培養演員。一切教育活動的設計,都應從學生的真實成長和體驗出發。
- 安全漏洞的彌補: “只有一個門”不是永遠的借口。即便硬件受限,也可以通過錯峰、加強指揮、甚至讓老師提前下車步行入校等方式,將風險降到最低。
- 回歸教育的本真: 讓禮儀教育回歸課堂和日常生活的點滴,讓師生互動充滿真誠的、看得見的溫度。
孩子們純凈的“老師早”呼喊聲,本應是校園最動聽的聲音之一。但它不應該回蕩在車輪旁,更不應該成為一場精心編排的“秀”。
請把教育的舞臺還給孩子,而不是把孩子當成教育的道具。 當我們摒棄那些華而不實的形式主義,才能真正觸摸到教育的核心——用一個靈魂,去喚醒另一個靈魂。
希望杭州這所小學的風波,能成為一面鏡子,照見所有形式主義的荒誕,讓我們的教育,能多一點真誠,少一點表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