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透文史,要您好看
作者:鐵騎如風
編輯:莉莉絲
在歷史愛好者的圈子中,明英宗朱祁鎮無疑是被集火批判的對象,“叫門天子”、“瓦剌留學生”、“土木堡戰神”都是大家送給他的“雅號”。朱祁鎮聽從宦官王振的意見,盲目御駕親征招致大敗被俘,后來又殺害北京保衛戰的首功之臣于謙,可以說是把自己釘在了昏君排行榜靠前的位置。
可是我們細細地研究明初明朝國防戰略和邊防政策,可以發現土木堡戰敗的鍋并不全是朱祁鎮的,他爹明宣宗朱瞻基也要背一部分的鍋。這是為什么呢?
![]()
上圖_ 土木堡之變 過程
明宣宗改變了永樂時期對漠北的制衡戰略
明成祖朱棣時期,龐大的北元分裂成了瓦剌、韃靼和兀良哈三個部分。其中韃靼是蒙元黃金家族統治的蒙古本部,與明朝處于長期敵對的狀態。瓦剌是當初黃金家族征服的西北地區的游牧部落,又叫做漠西蒙古。兀良哈就是作為明朝雇傭軍存在的朵顏三衛蒙古部落。這三大部落之間存在很深的矛盾,經常為了爭奪地盤和統治權發生沖突。
朱棣為了維護北疆安寧和加強對蒙古各部的統治力,對這三大部落采取的是“抑強扶弱”的戰略,即扶持弱小的一派,打擊強大的一派,以維持草原上的勢力均衡。1409年,韃靼的實力最為強大,殺害了明朝派去招降的使臣。朱棣派大將邱福率領10萬大軍討伐韃靼,結果大敗而回。于是朱棣組織起50萬人的北伐軍,直接干到成吉思汗的老家斡難河畔,擊潰了韃靼大汗本雅失里,隨后又重創韃靼太師阿魯臺的主力部隊。此次北伐嚴重削弱了韃靼的力量,本雅失里也被瓦剌人殺死,首級送到明廷邀功。
![]()
上圖_ 朱棣(1360-1424),即明成祖,永樂皇帝
削弱了韃靼之后,瓦剌的勢力崛起,并開始對明朝北疆產生威脅。于是朱棣先發制人,率領大軍進攻瓦剌首領馬哈木,在忽蘭忽失溫(今蒙古烏蘭巴托東南)大破敵軍,馬哈木僅以身免。馬哈木在兩年后死去,韃靼的實力又逐漸恢復,重新侵擾邊境。于是朱棣接下來的三次北征都是沖著阿魯臺去的,而阿魯臺自知不敵,逃得比兔子還快。兀良哈因為幫助瓦剌,也被明軍狠狠收拾了一頓。同時,朱棣扶持瓦剌三首領中比較親明朝的太平和孛羅, 令他 們制衡脫歡部。終永樂一朝,草原上的三方勢力總體保持了平衡狀態,誰都沒有能力對明朝邊境造成較大威脅。
但是到了宣德年間,情況就不同了。馬哈木的兒子脫歡是一個比較有才能的首領,志在一統蒙古草原。他為了整合瓦剌部落,陰謀刺殺了太平和孛羅,并在與阿魯臺的戰爭中獲得上風。他為了提高在草原的號召力,假意向明廷表示效忠,并請求交還永樂年間投降明朝的黃金家族后裔脫脫不花。朱瞻基認為明朝的主要邊患是韃靼人,瓦剌人是親兒子般的存在,而且脫脫不花會站在明朝一邊,可以制衡脫歡,于是就同意了。結果脫脫不花一回去之后就成了脫歡的傀儡大汗,并且改變立場和明朝作對,相當于明朝白送瓦剌一面統一蒙古的精神旗幟。
![]()
上圖_ 朱瞻基(1398年-1435年1月31日),即明宣宗
如果說朱瞻基這次是判斷失誤,那么他接下來的行為純屬養虎遺患。阿魯臺和新任韃靼首領阿岱汗不斷被瓦剌人擠壓生存空間,被迫向明朝求援。如果朱瞻基學習漢朝對待南北匈奴的舊事,接納韃靼勢力以制衡瓦剌,那么還是有機會控制草原的局面。可是朱瞻基仍選擇貫徹打擊韃靼的政策,不但不出兵援助他們,反而連同脫歡一起進攻韃靼。在這樣的情況下,阿魯臺被脫歡擒殺,韃靼舊部不斷為瓦剌所吞并。而韃靼的原有地盤為脫脫不花所占據,和西邊的脫歡一起威脅明朝邊境。
朱瞻基雖然搞了幾次大規模的武裝巡查邊境,但是他對瓦剌強大所帶來的隱患視而不見,甚至對驅逐瓦剌勢力的明軍將士予以呵斥。他還狠狠地打擊了已經殘血的兀良哈,這樣就更加沒法對瓦剌人產生制約作用了。阿岱汗在朱祁鎮即位后的公元1438年被脫歡殺死,瓦剌成功統一蒙古各部。可以說,朱瞻基的戰略短視直接養出了又一個統一的草原帝國,間接坑了自己的兒子。
![]()
上圖_ 朱祁鎮(1427—1464),即明英宗
明宣宗一系列邊疆收縮惡化了北方防務狀況
如果說明宣宗朱瞻基對待草原部落的戰略有失策,那么他至少應該把邊疆防衛體系給建設好,可惜他沒能做到這一點。
明太祖朱元璋時期,朝廷在邊疆設置了塞王守疆體系,將許多衛所設置在東北和漠南草原之中,形成對北元的包圍型防御體系。明成祖朱棣統治時期,塞王守邊體系不再繼續,又將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天子守國門,同時出于節省邊防開支的考慮,朝廷決定內遷漠南和河套地區的大寧衛(今內蒙古寧城西)、東勝衛(托克托縣地區)等幾個衛所。
許多人指責朱棣放棄這幾個衛所的做法,不過當時這幾個衛所所在地帶仍舊在明朝的勢力范圍內,蒙古人并未占領。而且朱棣每次北征,都以這幾個位置為戰略出發點,蒙古人逃跑都來不及,更別提過來侵占邊境了。且朱棣在東北設置奴兒干都司,在西北積極拉攏周邊的帖木兒帝國等勢力,試圖徹底孤立蒙古草原上的那些部落們,最終達到整合和消化草原勢力的目的。
![]()
上圖_ 朱高熾(1378年-1425年),即明仁宗
但是到了明宣宗朱瞻基執政時期,明朝北方邊境的防御就呈現出一退再退的局面了。明仁宗朱高熾停止了永樂年間的很多大工程,放棄了北征蒙古的做法,開始實行休養生息的國策。這在當時并不能算錯,讓國家緩一緩也是正確的。可是朱瞻基把休養生息變成了全面的戰略收縮,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兩件事上。
其一為放棄奴兒干都司。永樂年間,朱棣在北方實行積極進取的擴張政策,明朝的東北衛所一直延伸到外興安嶺到庫頁島的外東北地區,在黑龍江下游出海口的奴兒干城(今俄羅斯的特林地區)設置奴兒干都司。奴兒干都司控馭東北的蒙古、海西女真、達斡爾等民族,又從東面鉗制韃靼和瓦剌,又有連通華北和東北的水路航線,戰略地位非同尋常。
可是宣德年間,在亦失哈最后一次巡視黑龍江地區后,朱瞻基覺得反正不用出擊蒙古草原,就不要在這么遠的地方浪費錢糧了。于是他將奴兒干都司的造船、巡視等工作都停止了,進而也就導致招撫和控制東北各族的行動也終止。從此奴兒干都司雖然沒有明令廢除,但也是名存實亡了。后來也先南侵,其中的一個進攻重點就是東北地區,失去了奴兒干都司統一調度的東北各族被瓦剌人大大壓縮了生存空間,也使得明朝在東北地區的影響力大打折扣。
![]()
上圖_ 奴兒干都司及附近地區驛站分布圖
其二為棄守開平衛等諸多衛所,失去許多打擊蒙古人的戰略要地。永樂年間,雖然大寧、東勝衛沒有駐軍,但是蒙古人被朱棣的大軍攆得到處跑,所以該地也沒有被蒙古人占據的可能。到了洪熙和宣德年間,兩代皇帝定下了不再大舉北伐的方針,那么就應該采取積極防御的方針,將這些衛所盡量重新建設起來。
可是宣德年間,不但大寧和東勝衛沒有重新設置,就連朱棣北征的橋頭堡、朱高熾十分重視的開平衛(今內蒙古正藍旗東閃電河北岸),朱瞻基也聽從臣僚建議,遷移到獨石堡地區。這雖然有在大寧衛、東勝衛內遷后,開平衛孤懸一方,維持開支較大的緣故,但是以它的戰略地位而言,花費多一點代價駐守是值得的,朱瞻基完全也可以把大寧、東勝衛重新建設起來,輔助開平衛。然而瞻基“不勤遠略”的結果就是戰略眼光變窄,只看當下而不計長遠。興州軍士范濟上書建議:朔州、大同、開平、宣府、大寧皆藩籬要地,其土可耕, 宜遣將帥兵,修城堡,廣屯種。可惜沒有得到采納。結果導致“棄地蓋三百里,自是盡失龍崗、梁河之險,邊陲斗絕,益騷然矣”,蒙古人入侵邊境的頻率比以往大大增加。
![]()
上圖_ 明時期 韃靼 瓦刺 地圖
除了開平衛外,亦集乃舊城(今內蒙古額濟納旗)、興和所(今河北省張北縣)在被韃靼人攻陷后,朱瞻基也不派軍收復,而是直接放棄了該地區。韃靼人被瓦剌一路壓到陰山地區,朱瞻基也默認這一事實,使得他們日后得以占據河套、甘肅的大片地區,威脅明朝西北疆域。
至于棄守安南之舉,雖然可惜,但是明朝之前在安南的舉措失去了人心,也就失去了消化安南的最好時機,尋求體面的撤退也是可以的。可是朱瞻基在棄守安南這件事上,處理得也不太周全和體面,不過這是另一個話題了。
宣德年間,北方防務的全面戰略收縮,將許多原本可以制衡蒙古南侵的戰略重地丟給了蒙古人,使得北疆防線不說千瘡百孔,也是隱患重重。
![]()
上圖_ 明朝版圖
明宣宗的一些內政舉措影響了軍隊戰斗力
如果宣德年間的北方防務體系建設不好,那么明宣宗朱瞻基至少應該把軍隊戰斗力保持在一定的水平線上,這樣在蒙古人南下的時候可以進行有效的抵抗,可惜他也沒能做好這一點。
宣德年間,明軍貪污腐化現象較之前多了很多,對軍隊紀律和士氣造成了較大影響。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朱瞻基派出很多監察官員去視察和改進各省的軍事建設工作。然而他沒有從軍屯、衛所制度的根本上進行改革,因此他所做的努力并沒有起到很大的效果。而且他為了顯示自己寬大為懷的心胸,對犯罪的軍官經常寬大處理,這就無法有效地監督和震懾軍隊中的各種犯罪行為。
![]()
上圖_ 明朝北軍士兵(左)和南軍士兵(右)
除了良好的紀律和后勤保障外,軍隊的戰斗力也需要靠實戰的錘煉。可是朱瞻基不愿意像他爺爺那樣大舉出塞北伐,他親自率軍在邊境的武裝巡視只打擊了一次兀良哈人。邊將在驅逐了蒙古人侵塞后想要乘勝追擊,結果朱瞻基屢次以“窮寇莫追”為由阻止。這樣一來,北方明軍大規模作戰的能力逐漸退化。隨著永樂年間大規模戰事培養起來的精兵強將老的老,死的死,到了正統十四年,面對瓦剌人的大舉入侵,邊塞守軍在與瓦剌人的大規模野戰中再沒有了永年年間的強悍表現,陷入了被動挨打的局面。
此外,在宣德年間,文官集團和宦官的勢力相比之前增強了不少。朱瞻基經常派出文官去巡查各省邊防,久而久之形成了巡撫制度。而這些文官往往在軍事方面沒有武將專業,但是手中掌握的決策權卻越來越大,使得軍事建設有點往宋朝的“重文輕武”方向走了。朱瞻基讓宦官讀書習字,使得宦官有更多的機會插手軍務。雖然他也認識到監軍不能過分干擾主將的軍事決策,多次下令限制監軍的權力。可是他死后,宦官監軍成了明朝常態。土木堡明軍、盧象升天雄軍都被宦官坑死了。
![]()
上圖_ 盧象升(1600年4月16日-1639年1月15日 ),字建斗,又字斗瞻、介瞻,號九臺
朱瞻基這些戰略收縮行為,在明朝就有不少有識之士批評。如宣德初年出生、弘治時期的兵部尚書馬文升說:“宣德以來武備漸弛,迨至正統,民不知兵,所以有土木之敗邇。”嘉靖初年的兵部尚書胡世寧說:“阿魯臺亦為馬哈木所并,其東北各衛所亦皆兼并不常,存亡莫考。先朝(宣宗)皆置之不問,蓋不勞中國以事外夷。”后世對他執政的的批評之聲更多,就連藩屬國朝鮮的君臣都十分欽佩永樂帝朱棣,而對朱瞻基的評價不太高。
電視劇《大明風華》里,朱瞻基對群臣說:我們即便不去開疆拓土,至少也要保住祖宗留下的基業吧。如果朱瞻基真是這樣做的,那么也很難發生后來的事情。其他方面不說,單從國家戰略和國防建設方面來看,朱瞻基實在不算是一個“好圣孫”。朱祁鎮也確實有那么一點點理由證明,土木堡之敗不全是他的鍋。
參考資料:
[1]《明史》《明宣宗實錄》《明史紀事本末》《朝鮮文宗實錄》
[2]劉能成 《“土木之變”前明朝北方邊防考略》
[3]胡凡 《論明代蒙古族進入河套與明代北部邊防》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秦漢、唐宋、明清、二戰等,下方查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