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艦真的不如美國50年的老航母嗎?印媒狂酸中國福建艦有設計缺陷,宣稱戰斗力只相當于尼米茲級航母的六成。這究竟是羨慕嫉妒恨,還是確有其事?憑什么說中國最先進的電磁彈射航母,都不如美國老舊的蒸汽彈射航母?
現在開始我們今天的主題:福建艦到底有沒有設計缺陷?
設計缺陷
印媒眼看中國福建艦正式入役,就開始出來整活。根據印度《歐亞時報》的報道,福建艦被指出飛行甲板布局存在重大缺陷。核心論點是福建艦的2號和3號電磁彈射器軌道,與斜角甲板的艦載機降落區存在空間重疊。
![]()
具體來說就是2號彈射器的擋焰板侵入了降落區,3號彈射器軌道更是幾乎完全位于降落跑道之內。這就意味著在進行艦載機回收作業時,這兩條彈射器理論上無法同時用于戰機起飛,從而影響了甲板作業的連續性和艦載機的理論最大出動效率。
印媒便據此推斷,福建艦無法像美國航母那樣同時起降艦載機,進行高效循環,整體戰力也會大打折扣,因此給出了個60%戰力的結論。
![]()
盡管印度媒體單憑甲板跑道設計,就得出的這個戰力結論一點都不科學,但必須承認這個客觀事實確實存在。
福建艦跑道沖突問題,其實是建造過程中的一個幸福煩惱。原定更保守的蒸汽彈射方案中,彈射軌道相對較短,不會侵占著艦跑道。但后來更先進的電磁彈射快速成熟,無論在能量效率和準備時間,還是彈射重量范圍,以及可靠性上都實現了代差優勢,沒有理由不用。
![]()
但電磁彈射器需要更長的軌道進行能量積累,就在一定程度上擠占了甲板空間,導致2號彈射器與降落區產生沖突。
另外艦島前方1號彈射器的擋焰板也與升降機距離較近,也可能在極端密集作業時產生相互干擾。這確實是在現有約8萬余噸常規動力平臺上不得不做出的權衡,但并不意味著福建艦戰力不行。
實戰出動
其實印媒的比較基準,是建立在尼米茲級航母理論最大出動能力之上的。而且這個數字聽起來很嚇人,據說首日就能超過200架次。
![]()
但其實戰爭的勝負取決于實戰表現,而非紙面數據。以1991年海灣戰爭中參戰的羅斯福號航母為例,在整個39天的作戰周期中,它的艦載機總出動架次也只有2864次,日均出動率約為73架次。
這個數字遠低于理論峰值,是因為航母作戰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受限于飛行員疲勞,彈藥和燃油補給速度,以及機械維護周期和實際任務需求。
![]()
實戰中美軍航母的高強度出動,往往只能維持戰役初期短短幾天,隨后就會回落到一個可持續的巡航節奏。
同時美軍航母在冷戰后的許多任務,比如近距離空中支援,其實任務周期很短,可能僅75分鐘一個循環,確實容易刷高架次。但這與爭奪制海權、進行高強度海空對抗的出動模式完全不同。
因此用尼米茲級航母的理論峰值來揣測貶低福建艦的可持續作戰能力,實際上根本沒有可比性。
![]()
中國效率
實際上要判斷福建艦的戰力,看一看它的前輩山東艦在真實環境下的表現,或許比任何理論推演都更有說服力。
2023年底山東艦就曾在西太平洋進行過一次高強度演訓。根據當時日本統合幕僚監部的統計,在為期9天的演習中,山東艦的殲15戰斗機累計起飛了約420架次,并且最多的一天超過80架次。
![]()
山東艦作為一艘采用滑躍起飛的航母,被認為先天出動效率不足,但它的殲15單機日均出動頻率,就已經接近尼米茲級上F/A18的水平。
這意味著中國海軍在甲板調度和地勤保障,以及飛行員輪換等方面,已經摸索出了一套極其高效科學的運作模式。
![]()
通過精細化的流程管理,高度自動化的保障設備和訓練有素的人員配合,山東艦都能突破理論差距,福建艦的一點小問題就更是沒啥了。
化解沖突
福建艦通過先進的甲板作業管理系統,可以智能規劃艦載機的彈射順序和回收窗口。當需要回收艦載機時,系統可以優先使用不受影響的1號彈射器進行起飛作業,或讓2號3號彈射器上的飛機先行升空,為降落清空場地。在回收間隙,再迅速利用2號甚至3號彈射器進行快速彈射。
![]()
但如果這也要感謝電磁彈射器本身準備時間短,可靠性高的特點,為這種見縫插針式的彈性作業提供了可能。
它不需要像蒸汽彈射那樣漫長的鍋爐增壓過程,因而可以更快地響應調度指令。而且福建艦的艦載機聯隊構成不止是殲15T,還有空警600和殲35等其他戰機,相應的任務規劃實際上更加靈活。

不同任務屬性的飛機可以分批次分波段出動,而非追求所有飛機在短時間內一擁而上,這也降低了對甲板極限操作能力的需求。
因此所謂的甲板沖突不能說一點影響沒有,但是在科學的流程管理和技術優勢下,完全可以通過時間差和任務規劃來大幅規避,更沒有印媒渲染的那么致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