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是《普通人的股權覺醒,在大放水時代慢慢變富》系列十講,第五講。
2025年,中國的貨幣閥門再次被緩緩擰開。財政端在發力,貨幣端在配合——專項債、超長期國債、再貸款、再貼現……一系列工具鋪天蓋地。央行的語言看似溫和,實則底層邏輯是一樣的:流動性必須充足,資金必須流動起來。
可是,當錢被釋放出來后,大家的第一個反應不是“機會來了”,而是“投什么最安全?”這,就是所謂的“資產荒”時代。**
錢越來越多,優質資產卻越來越少。過去十年,我們經歷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印的錢越來越多,但能讓人放心長期持有的資產卻越來越少。房地產,從“金飯碗”變成了“灰犀牛”;債券,從穩健理財變成了“剛兌幻覺”;
股票市場,波動如潮,一不小心就被情緒裹挾。宏觀政策層面,無論是美國的量化寬松,還是中國的逆周期調節,本質上都是在給系統補血——讓債務鏈條不至于斷裂,讓資產價格不至于崩塌。
但這些流動性,并沒有均勻地流向實體經濟,而是滯留在某些資產上空打轉。這也是為什么,市場在“放水”,但你卻感覺不到“富足”。
放水救經濟,還是放水救資產?我們必須承認,放水是對的。在債務型經濟里,如果不放水,系統就會塌。問題是,水流向哪里?有人說要刺激消費,但普通人不會因為多了點流動性就敢大花錢。企業也不會因為貸款更便宜就立刻擴產。于是,這些流動性最后還得找個地方“安身”——于是我們看到了股市、黃金、甚至比特幣的周期性高潮。我觀察過一個現象:每當央行“暗示”寬松,基金銷售頁面上的熱度瞬間暴漲,散戶們像是聞到了“機會的氣味”。可幾個月后,行情沒起色,他們又罵市場“割韭菜”。
這并不是市場的問題,而是認知結構的錯位。放水的時代,機會不在“短期波動”,而在“資產結構重構”。
資產荒的本質:信任的稀缺。為什么大家都覺得“什么都不安全”?因為信任在衰退。房地產時代,人們信任“土地”;理財時代,人們信任“銀行”;現在,我們不再信任“機構”,也不完全信任“政府承諾”,我們只信任“能看得見的現金流”和“可持續的價值創造”。這就是資產荒的根——不是資產少,而是可信賴的資產太少。
我有個朋友,在深圳IT圈打拼十幾年,前幾年滿倉房產,現在一邊還貸一邊感嘆:“原來房子不是資產,是債務的外殼。”但他又不敢投股市,因為“不確定太大”。于是,錢就這么靜靜地“閑著”,變成了系統里最溫順的“沉默流動性”。
普通人的出路:找到能穿越周期的“確定性資產”。在大放水的時代,普通人最該做的,不是去追逐哪一個短期熱點,而是找到能穿越流動性周期的優質資產。我在寫這篇文章時,翻了很多數據。你會發現,中國過去二十年的財富創造,幾乎都和“資產價格膨脹”綁定。但接下來,真正的財富增長點,將來自“生產效率”與“科技創新”。也就是說,未來五年,最能抗通脹、抗貶值的,不是房子,而是—高質量的股權資產。
一個能持續分紅、具備護城河、能在全球市場立足的企業,比一套空置的寫字樓更具長期價值。這也是為什么,越來越多的中產開始從房地產轉向股權投資,從追漲殺跌轉向長期持有。
別把“放水”當機會,要把它當信號。放水不是利好,而是系統修復信號。真正的利好,是當流動性恢復后,能帶來結構性增長的行業。醫療、科技、能源轉型、出海產業鏈,這些都不是“短期題材”,而是時代的底層邏輯。放水讓時間變慢,也讓結構重組更清晰。
你可以選擇焦慮地觀望,也可以選擇靜下心來研究一家好公司,看它的商業模式、現金流、治理結構。在資產荒的時代,這種“笨方法”反而成了“聰明投資”。
當錢不值錢,信念才最值錢。放水是常態,周期是宿命。但普通人能做的,從來不是改變宏觀,而是改變自己的資產結構和心態。我見過太多人在通脹中迷失,在行情反復中絕望。他們忘了,最可怕的不是資產貶值,而是心智貶值。當市場喧囂、流動性泛濫時,你能否仍然相信復利、相信價值、相信時間?這其實才是穿越資產荒的“護身符”。
未來的機會,不一定在新的泡沫里,而可能在一個被忽視的角落、一家穩健經營的小公司、或一次你不沖動的選擇。
錢會越來越多,但真正的稀缺品是“理性”和“長期視野”。在放水的大潮里,聰明人不是找風口,而是找到能讓自己安睡的資產。當你能做到“不慌、不賭、不逃”,也許,那個“資產荒”的出口,就在你手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