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高新區道路施工現場到淠干右岸步道改造現場,透水鋪裝、雨水花園、下凹式綠地等海綿城市元素在裕安區隨處可見,一場關于城市與水和諧共生的實踐正悄然展開。六安市裕安區堅持以“滲、滯、蓄、凈、用、排”的系統理念,書寫著高質量發展的城市新篇章。
在六安高新區長樂路一期建設工程現場,技術負責人楊濤正指揮工人進行邊坡綠化施工。這條全長1205米的南北向道路,兩側2米寬的綠化帶內隱藏著巧妙設計。“我們采用雨水花園方案,通過透水鋪裝層和盲管系統,將路面雨水收集至綠化帶,既緩解排水壓力,又為植物提供養分。”楊濤解釋道,這種“會呼吸”的道路設計,正是高新區海綿城市建設的縮影。高新區平橋園內獨山西延路項目正在鋪設水穩基層,項目負責人徐道豐指著中央綠化帶說:“這里將建成下沉式綠地,促進雨水自然下滲,既補充地下水,又減輕管網負擔。”
裕安區的海綿城市建設已形成系統化布局。近兩年,高新區總投資約7000萬元,實施了永泰路、永嘉路等4條海綿道路改造。其中,永泰路年徑流總量控制率達到85%,年徑流污染消減率達到72%。在淠干右岸片區,5公里長的步道改造工程正如火如荼地進行,現場負責人申安喜指著新鋪設的透水混凝土基層介紹:“這種材料孔隙率達15%,雨水滲透速度是普通混凝土的20倍,能有效緩解內澇問題。”技術員朱純富補充道:“我們采用分層結構設計,從上到下依次為透水磚、透水混凝土和級配碎石,形成完整的雨水滲透系統。”這些創新實踐背后,體現了裕安區對海綿城市理念的深刻理解。
海綿城市建設不僅帶來生態效益,更提升了民生福祉。在淠干右岸步道改造現場,市民王慶芝看著新鋪設的透水磚感慨道:“以前下雨天,人行道積水能沒過腳踝,現在雨水迅速下滲,走路再也不怕濺一身泥。”這種變化源于裕安區對城市“毛細血管”的精細改造——將傳統不透水步道升級為透水結構,并同步建設雨水花園、植草溝等海綿設施,使步道成為集通行、蓄水、景觀功能于一體的生態空間。
隨著4條海綿道路年底全面完工,裕安區將新增海綿城市面積7.8萬平方米,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約60%。站在新的起點上,裕安區正以海綿城市建設為支點,撬動城市品質全面提升。未來,這里將形成“路網成環、水系成網、綠廊成環”的生態格局,讓城市在雨水的滋養中煥發新生,為六安高質量發展注入綠色動能。(趙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