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網友提問,我們國家把公務員的數量減少三分之二,會不會好一些?
不用減,學韓國就行了
世界銀行《全球治理指標》中的政府效能緯度里韓國基本僅次于新加坡,新加坡高薪養廉中國不好效仿,效仿韓國超高績效比較合理。
用高績效占比推動工作積極性
1.建模,每個崗位設定100個觀察點,進行為期三年的調查與抽樣暗訪積累數據。邀請數據專家分析數據和退休老員工提供參考意見。對不同難度的工作進行加權,對多人協同工作也進行加權。憑借干的工作數量,干的工作難度,干的工作評分,干的工作人數等維度初步建模。
2.試運行,在一些發達城市進行試運行,把原本的工資漲幅取消變成純激勵類的獎金。可以逐步完善模型。
3.設立動態平衡的數據機構監控數據調整比例。逐步推廣,開始影響普通公務員工資。績效占比先從10%開始,隨著算法逐步深入越來越好逐漸提高績效比例直到50%。
可能小部分誤傷有人心生不滿,無所謂。公務員在中國是搶破了頭的行業,你不干有的是人干。
上面我就瞎提的大致戰略,肯定有更好的方法。總之我的思想是建立在數據分析基礎上有超高業績評分占比來決定工資,用工資催人上進。
![]()
回答:結果會讓你失望!
全國吃財政飯的人有8000萬人,這里面公務員有700萬人,占比8.75%.
這8000萬人中,公務員700萬人,事業編約3000萬人,村社區兩委及勞務派遣約4000萬人。即使你把公務員減少三分之二,即減少到200萬人,也沒啥意義。
別想當然了!公務員減三分之二?不是 “變好”,是直接把公共服務體系砸癱瘓,你連門都可能出不了!
先戳破你最天真的幻想:你以為公務員是 “坐在辦公室喝茶看報” 的冗余群體?錯!你每天能安全出門、能順利看病、能按時領社保、遇到糾紛能找警察,背后全是公務員在托底 —— 真減三分之二,先癱瘓的不是 “官僚體系”,是你自己的日常生活。
先看基層:減三分之二,鄉鎮街道直接停擺,你連 “辦事” 的地方都沒有
你以為鄉鎮公務員很閑?一個東部鄉鎮,平均 1 名公務員要管 2000 個村民的事:既要處理家長里短的信訪糾紛,又要盯著防汛防火的安全隱患,還要幫村民辦醫保社保、申請補貼,甚至疫情防控、鄉村振興的具體活兒都得扛。就這人手,現在還普遍缺編,很多公務員要身兼 3 個崗位的活兒。
真減三分之二,一個鄉鎮可能就剩 3-5 個公務員 —— 你覺得誰來幫你辦新生兒戶口?誰來處理鄰居占地的糾紛?誰來在暴雨天去轉移危房里的老人?到時候不是 “辦事效率高了”,是 “根本沒人辦事”,你得自己跑幾十公里去縣城,還得排隊等上幾天,因為縣城公務員也減了三分之二,同樣忙不過來。
更別說偏遠地區:西藏的鄉鎮、新疆的村落,本來就因為條件苦留不住人,再減三分之二,直接就成了 “治理真空”—— 沒人維護道路,沒人保障供電,沒人調解矛盾,最后亂的是老百姓自己的日子。你所謂的 “變好”,不過是把自己沒經歷過的基層苦,當成了 “可以砍掉的冗余”。
再看執法:減三分之二,監管直接真空,你買的菜、用的藥都可能是 “危險品”
你罵市場監管局 “查得嚴”,可真把市場監管公務員減三分之二,你在超市買的肉可能是注水的,在藥店買的藥可能是過期的,外賣店的后廚可能滿是蟑螂 —— 因為原來 10 個人管 1000 家商戶,現在只剩 3 個人,根本查不過來,只能 “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環保執法、食品安全、交通安全這些領域,從來不是 “人多沒事干”,而是 “人少管不過來”。就說環保:一個地級市的環保執法隊,要管幾百家工廠、上千條河流,現在還得 24 小時盯偷排,經常夜里去蹲點;真減三分之二,工廠偷排沒人抓,河流污染沒人管,你呼吸的空氣、喝的水都會變臟,到時候你又要罵 “政府不管事”。
還有警察:基層派出所本來就是 “24 小時連軸轉”,一個民警平均每天要接 10 多個警,既要處理打架斗毆,又要幫老人找回家的路,還要盯著轄區的治安 —— 減三分之二,你家被盜了可能得等半天警察才來,街上有人鬧事可能沒人及時制止,你所謂的 “安全感” 會直接碎成渣。
最后看公共服務:減三分之二,社保醫保、戶籍教育全卡殼,你連 “正常生活” 都難
你覺得社保大廳的公務員 “效率低”,可真減三分之二,你辦社保轉移可能要排一整天隊,領養老金可能要等半個月,因為原來 10 個窗口現在只剩 3 個,工作人員忙到連喝水的時間都沒有。更別說醫保報銷:現在醫保系統要核對藥品、計算比例、對接醫院,全靠人來操作,減三分之二,你住院報銷可能要等一個月,急用錢的時候能把人逼瘋。
還有教育和戶籍:教育局要管學校招生、師資調配、校園安全,現在已經是 “一個人干兩個人的活”;減三分之二,學區劃分可能亂套,學校安全檢查可能漏項,你孩子上學都得靠 “搶”。戶籍科更別說:新生兒落戶、戶口遷移、身份證辦理,全是剛需,減三分之二,你辦個身份證可能要等 20 天,要遷戶口可能得跑三趟,這就是你想要的 “變好”?
別被 “公務員冗余” 的偏見騙了!問題不是 “人多”,是 “結構要優化”
你看到的 “喝茶看報”,是20年前、極個別單位的個別現象,不是整個公務員體系的主流。我國公務員與人口的比例約為 1:120,遠低于發達國家(比如美國約 1:90),而且大部分人都在基層、在執法一線、在公共服務窗口 —— 這些崗位不是 “冗余”,是 “剛需”。
真正該做的,不是 “一刀切減三分之二”,而是優化結構:把冗余部門的人調到缺人的基層,用數字化減少重復勞動(比如電子政務讓群眾少跑腿),淘汰真正不作為的人 —— 但這些都需要 “精準改革”,不是你想的 “簡單砍人”。
你罵公務員 “多”,是因為你沒見過他們在暴雨里轉移群眾、在夜里蹲守執法、在窗口前連軸轉的樣子;真把他們減三分之二,你第一個會抱怨 “政府不管事”—— 因為到時候,沒人幫你解決那些 “不起眼卻離不開” 的日常事。
我是天涯,有著豐富的人生閱歷和工作經歷,體制外工作3年,體制內工作21年,在鄉鎮、街道干過,在縣級機關部門干過,在地級市機關干過。擅長職業規劃、職業選擇,深諳體制內工作心得體會,對人性、人際關系、戀愛婚姻家庭、職場關系、職場工作方法很有研究,您的點贊、關注、支持、轉發是對我最大的關心支持。
歡迎關注我,帶你暢游職場,幫助你解決工作困惑和職業困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