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俄軍在紅軍城的推進勢頭很猛,第51集團軍大股兵力已經(jīng)開進城區(qū),北面、東面、西北面都有突擊隊在活動,算起控制區(qū)域來已經(jīng)占了85%。按常理說,占了這么大地方,怎么也得跟烏軍主力打幾場硬仗,可奇怪的是,俄軍搜來搜去,就是找不到那幾千名烏軍主力的蹤影。
俄軍都開始在城里建哨所、修防御工事了,烏克蘭方面卻還敢說“外圍主力在給城里運補給、派增援”,這事兒看著蹊蹺,其實仔細扒一扒戰(zhàn)場細節(jié),就能發(fā)現(xiàn)烏軍根本不是“蒸發(fā)”了,而是藏在了三個俄軍暫時啃不動的地方。
俄軍控了屋頂控不了地下,俄軍進城后選了個“聰明辦法”:不跟烏軍在高樓里打近距離巷戰(zhàn),專門搶高層建筑的控制權(quán)。可他們沒想到,烏軍根本沒打算在樓里跟他們耗——人家早就鉆到地下了。俄羅斯國防部后來也反應(yīng)過來了,說城里不管是俄軍控制區(qū)還是沒控制的地方,到處都是地下室和地下隧道,大批烏軍就藏在里面。
![]()
這可不是俄軍瞎猜,頓巴斯地區(qū)的城市幾乎都有這條件。就拿之前打得慘烈的捷爾任斯克來說,那也是頓巴斯的重鎮(zhèn),蘇聯(lián)時期就是礦業(yè)城,地下全是礦井和倉庫,烏軍后來把那些地方改成了軍事要塞,躲在里面跟俄軍耗了大半年。
紅軍城大概率也是這情況,作為頓巴斯前線的重要據(jù)點,烏軍肯定早把地下設(shè)施改造過了。那些地下室不是普通居民樓的小地窖,可能是以前工廠的地下倉庫、防空洞,甚至是連通不同區(qū)域的隧道,別說藏幾千人,就是囤積彈藥、傷員救治都夠用。
![]()
俄軍現(xiàn)在的麻煩在于,控了地面和高樓,卻沒辦法快速清剿地下。地下通道錯綜復(fù)雜,俄軍不熟地形,冒然進去很容易遭伏擊,搞不好就是“進得去出不來”。之前在捷爾任斯克,俄軍為了打地下的烏軍,不得不動用溫壓彈和鉆地彈,甚至用24枚鉆地彈炸一個礦井才解決問題,可那是把整座城都炸得差不多了才做到的。
紅軍城現(xiàn)在俄軍還在推進階段,不可能一下子把所有建筑都拆了,只能一點點搜索,這就給藏在地下的烏軍留了活動空間。說不定俄軍在上面建哨所的時候,烏軍就在腳下的隧道里轉(zhuǎn)移兵力呢。
光靠城里的地下工事,烏軍撐不了太久,關(guān)鍵還得有外圍的支援——這也是幾千烏軍主力敢“藏”的底氣所在。烏克蘭方面說“外圍主力在運輸補給和增援”,這話不是吹牛,因為他們死死守住了一條關(guān)鍵公路——H-32紅軍城到米爾諾赫拉德公路。
![]()
這條公路有多重要?看看旁邊的巴赫穆特就知道了,巴赫穆特能成為頓巴斯的交通樞紐,就是因為有M-03、H-32這些公路連接周邊城鎮(zhèn)。對紅軍城的烏軍來說,H-32公路就是“生命線”,要是被俄軍切斷了,城里的烏軍就算藏在地下,最后也得彈盡糧絕。所以烏軍專門派了阻擊部隊守在這條路上,不讓俄軍徹底封死。
這就形成了一個牽制:俄軍要是把所有兵力都調(diào)進城里清剿地下的烏軍,外圍阻擊的烏軍就可能反過來打俄軍的后路;可要是分兵去打H-32公路,城里的推進速度又得慢下來。現(xiàn)在俄軍第51集團軍雖然進了城,但肯定不敢把后背完全交給烏軍,必須留一部分兵力盯著外圍,這就給城里的烏軍減輕了壓力,也讓他們有機會通過公路獲得補給,甚至轉(zhuǎn)移兵力。
![]()
其實這就是烏軍常用的“內(nèi)外呼應(yīng)”戰(zhàn)術(shù)。之前在很多城鎮(zhèn)作戰(zhàn)時,烏軍都會把兵力分成兩部分,一部分在城里堅守,另一部分在城外的交通線上活動,不讓俄軍形成完整的包圍圈。
紅軍城現(xiàn)在的情況就是這樣,俄軍看似占了85%的區(qū)域,卻沒能實現(xiàn)“合圍”,只要H-32公路還在烏軍手里,城里的烏軍就不算“被圍死”,自然也沒必要跟俄軍硬拼,藏起來保存實力更劃算。
除了城里的地下和外圍的公路,烏軍還有一個更關(guān)鍵的藏身和退守之地——格里申卡河。根據(jù)俄軍的戰(zhàn)報,烏軍已經(jīng)開始往這條河撤退,準備利用河流打最后的據(jù)守戰(zhàn)。這條河看著不算特別寬,全長26公里,流域面積167平方公里,但對進攻方來說,卻是個實打?qū)嵉摹疤烊徽系K”。
![]()
首先河流的補給主要靠融雪,現(xiàn)在這個季節(jié)肯定沒到結(jié)冰期(每年12月到次年3月才結(jié)冰),俄軍想直接過河就得靠浮橋或者渡船,可烏軍只要在對岸架起迫擊炮、反坦克導(dǎo)彈,就能輕松打俄軍的渡河部隊。烏軍撤退到河邊后,肯定會提前做防御準備,比如在河岸修工事、埋地雷,甚至破壞可能用來渡河的橋梁,把河流變成一道“不可逾越的防線”。
更重要的是撤退到格里申卡河并不意味著烏軍“潰敗”,反而可能是有計劃的轉(zhuǎn)移。城里的地下工事雖然能藏人,但畢竟空間有限,而且時間長了容易被俄軍摸清地形。
把主力轉(zhuǎn)移到河岸,既能依托河流防御,又能跟外圍的阻擊部隊形成呼應(yīng),甚至可以隨時通過公路獲得補給。要是俄軍追過來打河岸防線,烏軍就可以利用地形優(yōu)勢消耗俄軍;要是俄軍不追,烏軍就可以在河岸站穩(wěn)腳跟,等待反擊的機會。
![]()
總結(jié)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紅軍城的烏軍主力根本不是“集體消失”,而是用了“三步走”的戰(zhàn)術(shù):先藏在城里的地下工事里,避開俄軍的正面進攻;再靠外圍H-32公路的阻擊部隊保持補給線暢通,不讓俄軍合圍;最后逐步轉(zhuǎn)移到格里申卡河,依托天然障礙建立最后的防線。俄軍現(xiàn)在占了85%的城區(qū),看似占了上風,其實只是控制了“表面”,沒能打垮烏軍的有生力量。
接下來的戰(zhàn)斗關(guān)鍵,可能就看俄軍怎么破這三個點了:要么集中兵力清剿地下工事,但得付出巨大傷亡;要么先切斷H-32公路,徹底合圍城里的烏軍;要么強渡格里申卡河,打垮烏軍的最后防線。
但不管選哪條路,俄軍都得花不少時間和代價,而烏軍只要能守住這三個關(guān)鍵地方,就還有跟俄軍周旋的資本。這場“藏貓貓”式的戰(zhàn)斗,其實才剛剛進入最關(guān)鍵的階段。
參考資料:俄軍奪取85%紅軍城
![]()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