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本多地超市開始上架中國產大米,這在日本社會引發巨大反響。一部分人認為中國米“便宜又能吃”,但更多人卻表現出強烈的排斥與焦慮,社交媒體上“拒買中國米”的聲音此起彼伏。甚至有日本人直言“看見中國大米就不想吃飯”,還有媒體發文稱“日本糧食安全受到威脅”。一袋普通的中國大米,為何能在日本社會激起如此強烈的情緒?這背后不僅僅是消費偏好差異,更折射出日本社會在經濟現實與心理認同之間的深層矛盾。
![]()
日本超市里的中國大米
一、日本人為何不認同中國大米
要理解日本人對中國大米的抵觸,必須先理解日本社會對“大米”的文化認知。
在日本,大米不僅是主食,更是民族身份的象征。從神道教祭祀到日常餐桌,從米飯文化到日本產米的金字招牌,大米被賦予了極高的文化價值。日本人相信日本的米最好吃,這種觀念在幾十年的農業政策、廣告宣傳和教育體系中被不斷強化。
![]()
日本品牌大米越光米
例如,日本農協(JA)長期將國產米與“安全、純凈、可靠”劃上等號,而進口米則常被暗示為“廉價、不新鮮、不安全”。在這樣的敘事下,“中國產米”幾乎天然被放在“低端”與“風險”的標簽之下。即便中國稻米的品質近年來顯著提高,日本消費者的心理印象仍停留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進口低質米”的刻板印象中。
另一方面,中日之間復雜的政治與媒體關系,也讓食品議題容易被情緒化處理。每當出現“中國產食品”話題,日本輿論往往首先聯想到“食品安全”“環境污染”等負面詞匯。這種先入為主的認知,使得理性評估變得困難。
事實上,中國近年來在稻米種植與加工上的技術進步相當顯著,部分產區(如東北黑土地、江西鄱陽湖平原)出產的中高端大米在國際市場上已有競爭力。但在日本公眾眼中,“中國大米=不安全”“中國食品=廉價代用品”的印象仍根深蒂固。這種文化層面的排他性認知,是日本社會“破防”的第一根導火索。
二、日本米荒
如果說文化偏見讓日本人拒絕中國米,那么經濟現實則讓他們不得不面對它。
從2024年開始,日本國內大米價格持續上漲,2025年米價大約漲了一倍,政府雖然投放了儲備米,但米價仍然居高不下,現在日本一袋5公斤裝的普通大米賣到4000日元,約合人民幣18.6元一斤,但一段時間內一些超市貨架空空,根本買不到。日本媒體稱這是“令和米騷動”。
![]()
日本米價走勢圖(5公斤裝大米
造成米荒的原因有氣候因素、經濟因素、生產率低下等因素。極端天氣導致部分稻米主產區減產,北海道、東北等地的稻谷產量不穩。經濟低迷、日元貶值,使化肥、燃油、運輸成本增加,種田成本水漲船高。另外是日本農民老齡化,耕地閑置率上升,產量難以維持。
而在日本,長期對本土農產品實行價格保護政策,對外國進口的農產品征收高關稅,比如根據日本和WTO的協議,2025年度日本可免稅進口大米77萬噸(其中只10萬噸供食用),超量的則要征收778%的關稅。由于政府的補貼,日本稻米農戶平均收入中有30%-40%來自政府補助,這讓日本米價長期維持在國際市場價的2-3倍水平(其他農產品也是本地的比進口的貴)。這種政策保障了農民的收入,但苦了不種田的城市居民。
日本政府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國土狹小,耕地有限,為激發農民種田積極性、保障國家糧食自給,不得已而為之。實際上,日本一直宣傳“糧食安全要靠國產”,但自給率僅為38%左右,國內外一有風吹草動,就陷入缺糧境地。
![]()
日本米荒
當因糧荒而不得不進口中國大米時,對于那些仍堅信“糧食自給是國家尊嚴”的日本人而言,這種現實讓他們無從接受,于是“破防”成為心理上的本能反應。
三、抵制中國大米的矛盾心態
政府長期的“本土農產品質量最好”的宣傳,讓不少日本人對自家大米有一種優越感,甚至覺得越貴質量越好,但當貴得買不起甚至連貴的都買不到時,他們還在執迷不悟,編造“中國商人囤購21萬噸大米”等謠言,面對便宜的中國大米,仍然是“破落貴族式”的各種挑剔。
![]()
日本米荒,大米限購
一方面,他們清楚地知道,若沒有進口,物價會進一步上漲,普通家庭的生活壓力將雪上加霜;另一方面,他們又不愿承認“中國米”的存在是經濟結構性問題的體現。于是,拒絕成了一種心理防御機制,拒絕承認依賴外國(中國),拒絕面對現實。
實際上,日本經濟高度依賴中國市場,根據日本外務省2025年的外交藍皮書(外交青書2025)數據,2024年,日本與中國的貿易額為約44.2兆日元,中國連續多年是日本的最大貿易伙伴,日本進口、出口對華依賴度都超過20%,中國是日本進口商品單一依賴度最高的國家。在日本的超市里,中國制造的產品隨處可見。
但日本人又想保持優越感,總覺得自己比中國富裕,自家產品最好,所以,不少從中國進口的商品都要加上“日本限定”字樣,意思是專門給日本生產的(高質量)產品,和在中國賣的(劣質品)不一樣。
當中國產品進入日本人的餐桌時,這種心理防線被直接擊穿。吃飯,是最生活化的行為,當“中國制造”不再停留在手機、衣服或家電,而進入到米飯這種文化核心時,日本人感到的不是便利,而是威脅,說糧食安全受到了威脅,說中國資本控制了日本。
![]()
日本超市里的中國大米
實質上,這種抵觸揭示的并非對食品安全的擔憂,畢竟對自家核污水、超高化肥農藥培養的海產品、農產品都照吃不誤。中國大米的出現,是動搖了日本自詡的高品質農產品信念,不愿承認中國的崛起而已。
日本社會對中國大米的集體“破防”,不是米的問題,而是因為中國米打破了日本的集體幻覺,那個自給自足、農業強盛、經濟自主的日本,早已不復存在。“恐中癥”“妖魔化中國”解決不了日本的米荒問題,唯有直面現實,以平和的心態和鄰國交往,才能降低所謂的“風險”,獲得真正的糧食安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