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下幾十度,蒙古人住毛氈帳篷為啥不冷?一開始我也納悶,薄薄一層布能擋啥寒風?直到親眼見過才明白玄機!
眼下,全國各地都在聊供暖,城市人恨不得把空調和暖氣片綁在身上,草原上蒙古人卻照樣在風雪里喝著奶茶,裹著氈子睡大覺。
誰看了不納悶?外面天寒地凍,屋里居然跟春天差不多,這毛氈帳篷到底藏著啥讓人想不到的門道?
說實話,頭回去蒙古包做客,我心里也打鼓,進門前還把羽絨服帽子拉得緊緊的,沒想到一推門,熱氣撲面,差點沒把我熏得脫了半身裝備。
其實蒙古包能把寒氣擋在門外,這事兒真沒你想的那么神秘,看似簡單的毛氈墻,里面大有乾坤,你別小瞧那層羊毛氈,厚實的毛氈掂在手里沉甸甸,羊毛纖維是中空的,里面全是被困住的空氣。
空氣其實比啥都省錢保暖,家里保溫杯不就是靠空氣隔熱嗎?蒙古人把這玩意兒玩出了花,羊毛氈疊三層五層,外面再糊上一層厚毛氈,風大就再加一層,冷得厲害了還能臨時“加衣服”,這么一來,外頭風再狂,里面還是穩穩當當。
有人說了,單靠保暖材料也不至于那么暖和啊,可蒙古包的聰明勁兒可不只是停在材料上,你看那包,圓乎乎地立在草原上,別以為是為了好看,圓的其實名堂大著呢。
草原上的風刮起來跟刀子似的直往骨頭里鉆,蒙古包做成圓形,風一碰包面就溜過去了,吹不進縫也撬不開墻,墻骨用紅柳木編成網格,彈性十足,風一來還能跟著抖一抖,分擔壓力,真是比鋼筋水泥都靈活。
到了最冷的時候,這蒙古包還能“升級”,外墻里三層外三層,光毛氈還不夠,里面還要加一層芨芨草墊子,吸潮又保溫,最底下還得鋪上牛糞、蘆葦墊,牛皮繩一勒,地上的寒氣別想往上竄。
草原人把這些細節摳得明明白白,真不是光靠一張嘴能說出來的,保暖歸保暖,蒙古包里的熱量從哪兒來?火塘說話了,包中央挖個坑,點上牛糞火,牛糞別嫌棄,人家曬干了燃燒慢,煙小還不嗆人。
火塘邊上擺幾塊大石頭,白天燒著吸熱,晚上火滅了還能慢慢放熱,晚上睡覺腳丫子都能貼著石頭暖呼呼的,火塘的熱氣順著包頂兒往上飄,又被圓頂反下去,在包里打個圈,哪兒哪兒都暖和,連角落都不冷。
要說蒙古包最讓我服氣的地方,還得是那扇天窗,做飯開大點,煙全跑出去;冷了蓋嚴,熱量留住不跑;平時留個縫,空氣流通,包里干爽不悶人。
草原人早就給這事磨練得爐火純青了,啥叫用最簡單的辦法解決最難的事,這就是。
說到這兒,蒙古包保暖的秘密其實全在“順其自然”四個字里,草原人選地搭包絕不含糊,門朝著東南,迎著太陽起,背著西北風,高地不挨濕氣。
吃的喝的也有講究,奶茶、奶皮子、牛羊肉,油脂和熱量杠杠的,肚子里有火,啥冷都擋得住。
有人覺得,蒙古包不過就是個帳篷,沒啥高科技,可你要真仔細琢磨,這一套保暖思路,哪點不是現代節能建筑追著學的?
空氣隔熱、智能通風、材料多層疊加,甚至連熱回收都給你安排得明明白白,草原人沒搞什么高深理論,照樣把冬天過成了春天。
其實,蒙古包的溫暖不是靠一招鮮,也不是靠誰硬抗嚴寒,而是把材料、結構、熱能和生活習慣全都擰成一股繩。
每一層毛氈、每一塊石頭、每一把牛糞火,都是祖祖輩輩摸索出來的保命絕招,你以為只是個住處,人家卻早已把家建成了能抗天災的堡壘。
如今不少地方都在琢磨綠色建筑、節能減排,其實草原上的蒙古包早就把這些事做到了極致,人家靠的不是造價高昂的科技,而是對自然的順應和對生活的琢磨。
誰能想到,這看似原始的毛氈包,居然是現代環保理念的活教材,講到這里,有人可能還是覺得“不過如此”,可真要你在零下三十度的草原上住上一晚,不靠蒙古包,你試試能撐幾分鐘?
別說暖氣空調,連個電插座都沒有,草原人用手藝和智慧把家過成了暖窩,你要問我蒙古包為啥不冷?答案其實就藏在每一寸氈子、每一縷炊煙、每一次火塘邊的談笑里。
草原的冷不是靠硬扛過去的,蒙古包的暖也不是運氣好撿來的,千百年下來,蒙古人用最簡單的東西,造出了最溫暖的家。
這個世界上最厲害的“黑科技”,有時候根本不需要什么說明書,它就在你身邊,只看你懂不懂得用心琢磨。
所以說,別再小看那一頂頂毛氈帳篷了,等你真正走進蒙古包,感受到那份來自草原最深處的溫暖,你自然會明白,人與自然能不能和諧相處,從來不在于你有多少工具,而在于你有沒有那份用心去生活的細致和智慧,草原人早已用他們的方式,給出了最靠譜的答案。
信息來源:百度百科:蒙古包
![]()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