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新引擎——解碼捷安泊的停車產業革新之路系列報道二:
清晨的沈陽與海南三亞,兩處場景共同印證著智慧停車帶來的改變:沈陽棋盤山景區內,捷安泊停車管理員的手機收到系統預警——當日10時車位使用率將達82%,他隨即啟動分流預案;海南三亞亞龍灣則實現車位周轉率提升15%,系統正自動生成商戶錯峰停車方案。這兩地的精準調度,均源自捷安泊智慧停車可視化指揮中心:大屏幕上,覆蓋兩地及更多區域的15萬個智慧車位實時狀態,通過數字孿生技術轉化為動態熱力圖,所服務區域的靜態交通全局運行情況一目了然。
智慧大腦的進化之路
“很多人將智慧停車簡單理解為‘找位快’,但我們的愿景是構建‘靜態交通數字基座’,讓每一個車位的數據都能為城市治理賦能。”捷安泊技術負責人介紹。這塊智慧大屏的背后,是企業長達十余年的技術迭代:從早期采用智能閘機、地磁檢測器解決“停車慢、收費亂”的問題,到如今已構建起“靜態交通AI大模型 + 全鏈路數據中臺 + SaaS云平臺”的完整技術體系。
目前,捷安泊的數據中臺能實時處理占比超70%的動態車位數據,不僅可精準識別特殊天氣導致的監測偏差,還能實時感知高峰時段的車流變化;SaaS云平臺則將新項目上線周期從3個月大幅壓縮至15天,運維成本降低40%;同時,7×24小時云坐席服務實現了“秒級響應”,日均處理咨詢超300單,問題解決率保持在98%以上。
線下線上的三維運營閉環
先進的“智慧大腦”離不開強大的“手腳”支撐。在沈陽,15輛一體化運維車與60名專業運維人員,共同構成捷安泊智慧停車系統的地面“神經網絡”。每輛運維車覆蓋約20個項目區域,清晨是“環境管家”清掃泊位,午后變“移動課堂”,遇突發狀況則成“應急先鋒”;線上坐席一旦發現異常,附近的運維車10分鐘內即可抵達現場。60名運維人員以網格化模式覆蓋景區、醫院等重點區域,無固定人員值守區域則通過運維車輛高頻巡檢補位,形成“人員守點、車輛巡線、中心控面”的三維運營閉環。數據顯示,該體系使設備故障率下降約30%,車主投訴量減少超過四分之一。
數據驅動的城市精細治理
這顆“大腦”的價值早已超越企業范疇,成為城市治理與資產盤活的有力工具。捷安泊整合十余萬車位數據,打破“信息孤島”,構建“城市停車一張網”:既通過數據分析識別閑置場地與低效國有資產,科學調度釋放資源潛力,減少政府新增設施投入,同時也為車主提供多元停車場景,緩解“一位難求”。
數據賦能下的精準治理持續落地:核心商圈借助“余位導航+錯峰共享”使車位周轉率提升25%;老舊小區周邊推動“社區-商場”車位共享,緩解夜間停車難題。靜態交通管理正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預判”。
未來出行的立體化探索
如今,這顆持續進化的“大腦”正將觸角伸向更廣闊的智慧出行領域:AI大模型應用于云坐席,方言咨詢解答準確率超95%;特定示范停車場已成功完成無人駕駛自動泊車測試,為全流程無人化運營鋪路。
更具想象空間的是對低空經濟數據接口的探索,為未來“停車+無人機巡查”“短途物流”等新場景埋下伏筆,預示“空地協同治理”的立體化城市交通新模式。
在捷安泊技術負責人看來,這些創新不僅是業務拓展,更是對未來城市出行生態的前瞻布局。“當停車系統能夠與更多的城市服務深度融合時,我們離真正的智慧城市就更近了一步。”
從一塊大屏到一張全城智慧網,捷安泊的“停車大腦”堪稱城市治理現代化的微觀縮影,其“科技賦能民生、協同提升效能”的實踐,也為全國同類城市提供了可借鑒的治理樣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